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一、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推进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办学分割格局,把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布点规划。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要求,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城乡中小学校点。
  二是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实施中小学教学装备满覆盖工程,按照现代教育需要,建设达标运动场地,配置现代教学仪器,推进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农村中小学校舍面积和技术装备达到甚至超过城区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按照“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要求,加大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比例,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需求,目前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城市标准。
  四是推进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有效消除城乡、区域之间教师交流体制障碍。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轮换和教师跨区域交流制度,每年各选拔40名城区和农村学校校长交叉任职。推动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实施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建立每年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制度。
  五是推进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促进名校进山区、园区、新区,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水平。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盟,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遴选130所优质学校与169所农村学校深度结对,选拔7 175名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青年教师结为师徒。
  六是推进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制定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统筹制定市、区(市)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度、城乡教育均衡度、公平度等评估指标,并进行考核。
  
  二、加快缓解“择校热”的三个主要做法
  
  一是缓解城乡择校。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教师大培训大交流工程和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实施“常青树”计划,面向全市招聘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并平均给予每人每年4.2万元的补贴,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从根本上缓解了城乡择校问题。
  二是缓解区域择校。在实施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和名校集团战略引领下,以全国知名的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等优质公办名校为龙头,采取领办、合办等形式,在城郊结合部、卫星城大力发展优质义务教育,建立了58个名校集团,近郊义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同时,鼓励民办教育品牌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和成都七中嘉祥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在城郊结合部和近郊新建学校20所,吸纳学生6万余人。通过科学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城区和近郊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有效缓解了区域择校问题。
  三是缓解校际择校。今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推进机会公平,新生入学实现从“先划片再登记”到“先登记再划片”转变,学校所有新生入学学位公平面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石室、七中、树德等优质学校初中新生全部微机摇号入学。推进程序公开,及时在社区、学校和媒体公开相关信息,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和结果“五公开”。推进结果公正,学校、社区、乡镇(街道)等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入学计划、程序和结果,将区(市)县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全市目标督查,重点整治学校大班额和超班数招生行为,严格问责拒不整改的学校。通过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和改革新生入学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公平入学,有效缓解校际择校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将我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责任编辑:肖方)
其他文献
边远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何容易?他们资源匮乏,他们见闻狭窄,他们缺乏动力;他们面对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要想取得城市中教师的相应成绩,就要付出更大代价。尽管国家花大力气引导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例如,农村骨干教师的“国培计划”等),但是,就我们了解的情况而言,培训似乎变成了外在强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没有希望了吗?农村教师的专业进步,一定要依靠教师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放过滋
“在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上,我们更多地强化了在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一、学校培养  《中国教师》:在承担了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任务后,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去向,贵校确立了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什么样的培养体制?  陈时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个总体目标设立的。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培养体制进行了改革,并通过改革创新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慎独”教育作为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核心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历经七年的实践和探索,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自律、自省层面上,而是被赋予了时代特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从“被管理”“被成长”,逐步走向自主管理和主动成长,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基于此,“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围绕学校核心文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
前言:目前,现代学校正经历着一个从学校管理到学校经营、再到品牌经营的过程。较之从前静态的教育管理,今天的学校经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注重教育教学的效益。它不仅要考虑学校内部管理,还要考虑学校的形象塑造、社会声誉以及与社会的沟通等等。而经营学校最关键的是经营品牌,品牌是学校的生命和核心。  在这诉诸理性而表达的价值探索中,教育界人士纷纷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新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模式为先导,强化制度保障,统筹城乡资源,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加大政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及时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制定颁布了《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市十分注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新举措,从而基本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学校(幼儿园)1 075所,在校生37.8万人,占全市
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教育委员会主任。  《中国教师》:张主任,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十年来是如何在省级层面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呢?  张丰:在人们的通常理解中,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是发生在学校的,由学校自主组织的教研活动,所以出现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相对立起来的说法。但我不赞成
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和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乃至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语言、行为,不仅可以对他的学生成长发挥指导、示范作用,甚至可以对一定的社会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言为千秋则,行为万世师”的伟大教育家。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实践,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讲求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必要性,明确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从而认清提高教师语言、行为艺术
“采集生成法”,即引导学生把已有经验与新的道德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寻找学习素材,然后理解和表达这些素材,最终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采集生成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经验与新的道德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在互相交流与分享活动中,让问题产生,最终通过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一、新信息生成新情
案例背景  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以问题解决为活动的主线,学生活动贯穿于始终,教师要精心维护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后的交流与反思,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一项成功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技能的培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