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究信心;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让他们的思维不断提升,让自主探索得到延续。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成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1揭示矛盾,设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生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念而未能”,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采用比赛激励法,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一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乘法,如25×36,另一组是和它相对应的体现简便运算过程的连乘算式计算,如25×4×9,计算结果两组同学都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顺势启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1.2制造悬念,引发兴趣
思源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连续经过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2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索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
3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源泉。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8根小棒摆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从而引出余数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次是圈点子,15个点子,3 个1份,有几份?4个1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个1份、6个1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中,“20个乒乓球,每6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师追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4拓展思维,教给自主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出圆柱体体积?在探索体积公式来源时,学生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第一是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第二是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学具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是推导,让学生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柱体学具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5体验成功,延续自主探索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从而培养和延续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通过比较几年的年历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1揭示矛盾,设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生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念而未能”,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采用比赛激励法,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一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乘法,如25×36,另一组是和它相对应的体现简便运算过程的连乘算式计算,如25×4×9,计算结果两组同学都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顺势启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1.2制造悬念,引发兴趣
思源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连续经过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2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索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
3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源泉。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8根小棒摆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从而引出余数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次是圈点子,15个点子,3 个1份,有几份?4个1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个1份、6个1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中,“20个乒乓球,每6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师追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4拓展思维,教给自主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出圆柱体体积?在探索体积公式来源时,学生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第一是猜想,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第二是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学具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是推导,让学生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柱体学具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5体验成功,延续自主探索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从而培养和延续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通过比较几年的年历发现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