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三都县大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促进三都县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大蒜产业;优势;发展对策;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F30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088-02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1年2熟或1年3熟制种植,传统生产模式为油菜—稻、小麦—稻、芋—芋—稻等,种植效益较低。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03年我县申报获准实施“三都县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农业局蔬菜办根据本县资源优势,大胆引进四川成都早蒜二水早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产蒜薹3 780kg/hm2、蒜头4 440kg/hm2、产值达28 575元/hm2的良好示范效益,且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效益比传统模式高得多。因此我县将2004~2008年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主推品种定位为大蒜,将大蒜生产列为我县的一个特色产业来发展,并针对我县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对策。目前我县的大蒜种植面积已突破1 000hm2,为我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1发展大蒜产业的优势条件
1.1自然资源优势
三都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300~1 500mm,年均温17.8℃,≥10℃积温为4 300~5 560℃,年日照时数为1 100~1 233h,无霜期320d,且水热同季,终年适宜作物生长,对大蒜的生长十分有利。
1.2区位优势
三都县的气候在贵州来说,年均温仅次于罗甸,但罗甸的发展重点主要是辣椒和茄子,其他县虽然也有发展,但起步较晚,且年均温比我县低,出薹时间比我县晚。从西南地区来说,我们产蒜薹的时间比四川早,比云南晚,正好填补空缺。西南地区的蒜薹主要是销往广东,而我们离广东较近,外销时比四川、云南节约了运费成本,且夏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为我县无公害蒜薹的外销和运输提供更多便利。因此,我县蒜薹在时间上和外销条件上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1.3基础优势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农业县,农业人口较多,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大蒜在我县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农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推广起来容易。
1.4项目支撑,产业化生产逐步形成
三都县大蒜生产在以前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品种老化、种植水平低、种植效益差,2003年以来,在财政科技扶贫资金项目推动下,我县的大蒜生产已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发展已超过1 000hm2,且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布局,主要在北面的三合镇、大河镇、交梨乡和南面的水龙乡、三洞乡、周覃镇、九阡镇。
1.5申报了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建了无公害蔬菜品牌
2003年三都县实施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得以重视,2004年11月项目实施单位为项目实施区的三合镇猴场村、晨光村,大河镇的怀所村、营寨村,合江镇的奇江村,周覃镇的播花村等8个村申报获得了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并申报了包括蒜薹在内的3个(蒜薹、番茄、辣椒)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005年6月申报注册了江柳牌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使三都县无公害蔬菜有了自己的品牌,为蒜薹等农产品的外销奠定了基础。
2存在问题
2.1生产规模不够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求矛盾突出
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大蒜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规模还很小,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目前我们的蒜薹基本上只在省内市场销售,要想打开省外市场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蒜薹采收时間和地点不集中,数量和质量不稳定,很难与外省客商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所以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求矛盾还十分突出。
2.2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水平跟不上商品市场的需求
由于群众以前种植的是当地品种,仅供自己食用或在当地市场零售,所以管理粗放,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很低。无公害蔬菜项目实施后,虽然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但由于引进了新的品种,增加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群众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整体上还存在技术和生产效益不均衡现象,作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我们的生产水平和技术还跟不上商品市场的需求。
2.3生产投入不足
大蒜属浅根性蔬菜,对肥水反应敏感,具有喜肥、耐肥的鲜明特点,特别是作为薹蒜两用的早蒜品种,要想夺得高产高效就必须加大肥料投入。而群众粗放管理的习惯一时难以完全改变,部分群众缺乏自我投资意识或投资能力差,所以说总体上对生产投入不足。
2.4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差
长期以来群众种植大蒜主要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意识。近年来虽然有项目带动,农业主管部门为树立我县的商品蔬菜品牌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部分群众的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有所提高;但从整体来看,群众的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仍然较差,不愿在包装上下功夫,不懂得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产业效益。
2.5没有固定的市场营销组织
三都县的大蒜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产品的销售除项目实施部门联系部分订单外,多数还是靠邻近县市的小商贩来收购,县里没有固定的营销组织来组织销售,群众存在销售上的后顾之忧,使大蒜产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展。
3发展对策
3.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
要将大蒜生产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来抓,只有业务部门或行政部门是不行的,必须领导重视,在全县上下形成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产业规划、规模任务的安排、组建营销组织和争取项目经费支持,让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起来协抓共管,继续争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加大产业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将产业做大做强。
3.2建立营销组织,保障产业发展
为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使我县的大蒜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我县借鉴罗甸的成功经验,于2008年组织建立了三都县农产品营销办公室,归属于县农业局,在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社。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产品宣传力度和销售力度,使我们的产品不再局限于省内,重点在于打开外省市场,加强对省外市场的调查和信息反馈,以信息和销售促生产,不断提高大蒜产业的生产效益,促进大蒜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3.3加大监督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
为使各乡镇抓好抓实大蒜生产基地,切实将我县的大蒜产业做大做强,县政府在年初结合无公害项目要求和本县的产业规划,将大蒜生产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生产责任状,将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了年终考核目标;设立了奖罚制度,对完成任务好、实施效益好的乡镇分别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差的乡镇则进行考核扣分或通报批评,加强了政府监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4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扩大产业科技含量
为加强群众的种植水平,扩大产业的科技含量,县委、县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为此,县农业局对技术培训和示范进行了早计划、细分工,在年初分配工作任务时,将培训计划和示范任务按实施面积比例下达到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作为年终技术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县蔬菜办负责对全县蔬菜生产管理者、乡镇技术干部、农民骨干的技术培训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全县技术实施方案的制定,确保技术培训到位,技术示范带动。
3.5加强市场知识培训,增强群众商品意识
在加强市场营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群众市场知识的培训,让群众懂得市场信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懂得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要推出大蒜产品品牌,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目标去发展大蒜生产,以品牌为立足点,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关键词 大蒜产业;优势;发展对策;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F30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088-02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1年2熟或1年3熟制种植,传统生产模式为油菜—稻、小麦—稻、芋—芋—稻等,种植效益较低。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03年我县申报获准实施“三都县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农业局蔬菜办根据本县资源优势,大胆引进四川成都早蒜二水早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产蒜薹3 780kg/hm2、蒜头4 440kg/hm2、产值达28 575元/hm2的良好示范效益,且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效益比传统模式高得多。因此我县将2004~2008年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主推品种定位为大蒜,将大蒜生产列为我县的一个特色产业来发展,并针对我县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对策。目前我县的大蒜种植面积已突破1 000hm2,为我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1发展大蒜产业的优势条件
1.1自然资源优势
三都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300~1 500mm,年均温17.8℃,≥10℃积温为4 300~5 560℃,年日照时数为1 100~1 233h,无霜期320d,且水热同季,终年适宜作物生长,对大蒜的生长十分有利。
1.2区位优势
三都县的气候在贵州来说,年均温仅次于罗甸,但罗甸的发展重点主要是辣椒和茄子,其他县虽然也有发展,但起步较晚,且年均温比我县低,出薹时间比我县晚。从西南地区来说,我们产蒜薹的时间比四川早,比云南晚,正好填补空缺。西南地区的蒜薹主要是销往广东,而我们离广东较近,外销时比四川、云南节约了运费成本,且夏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为我县无公害蒜薹的外销和运输提供更多便利。因此,我县蒜薹在时间上和外销条件上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1.3基础优势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农业县,农业人口较多,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大蒜在我县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农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推广起来容易。
1.4项目支撑,产业化生产逐步形成
三都县大蒜生产在以前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品种老化、种植水平低、种植效益差,2003年以来,在财政科技扶贫资金项目推动下,我县的大蒜生产已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发展已超过1 000hm2,且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布局,主要在北面的三合镇、大河镇、交梨乡和南面的水龙乡、三洞乡、周覃镇、九阡镇。
1.5申报了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建了无公害蔬菜品牌
2003年三都县实施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得以重视,2004年11月项目实施单位为项目实施区的三合镇猴场村、晨光村,大河镇的怀所村、营寨村,合江镇的奇江村,周覃镇的播花村等8个村申报获得了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并申报了包括蒜薹在内的3个(蒜薹、番茄、辣椒)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005年6月申报注册了江柳牌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使三都县无公害蔬菜有了自己的品牌,为蒜薹等农产品的外销奠定了基础。
2存在问题
2.1生产规模不够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求矛盾突出
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大蒜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规模还很小,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目前我们的蒜薹基本上只在省内市场销售,要想打开省外市场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产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蒜薹采收时間和地点不集中,数量和质量不稳定,很难与外省客商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所以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供求矛盾还十分突出。
2.2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水平跟不上商品市场的需求
由于群众以前种植的是当地品种,仅供自己食用或在当地市场零售,所以管理粗放,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很低。无公害蔬菜项目实施后,虽然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但由于引进了新的品种,增加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群众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整体上还存在技术和生产效益不均衡现象,作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我们的生产水平和技术还跟不上商品市场的需求。
2.3生产投入不足
大蒜属浅根性蔬菜,对肥水反应敏感,具有喜肥、耐肥的鲜明特点,特别是作为薹蒜两用的早蒜品种,要想夺得高产高效就必须加大肥料投入。而群众粗放管理的习惯一时难以完全改变,部分群众缺乏自我投资意识或投资能力差,所以说总体上对生产投入不足。
2.4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差
长期以来群众种植大蒜主要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意识。近年来虽然有项目带动,农业主管部门为树立我县的商品蔬菜品牌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部分群众的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有所提高;但从整体来看,群众的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仍然较差,不愿在包装上下功夫,不懂得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产业效益。
2.5没有固定的市场营销组织
三都县的大蒜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产品的销售除项目实施部门联系部分订单外,多数还是靠邻近县市的小商贩来收购,县里没有固定的营销组织来组织销售,群众存在销售上的后顾之忧,使大蒜产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展。
3发展对策
3.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
要将大蒜生产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来抓,只有业务部门或行政部门是不行的,必须领导重视,在全县上下形成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产业规划、规模任务的安排、组建营销组织和争取项目经费支持,让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起来协抓共管,继续争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加大产业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将产业做大做强。
3.2建立营销组织,保障产业发展
为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使我县的大蒜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我县借鉴罗甸的成功经验,于2008年组织建立了三都县农产品营销办公室,归属于县农业局,在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社。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产品宣传力度和销售力度,使我们的产品不再局限于省内,重点在于打开外省市场,加强对省外市场的调查和信息反馈,以信息和销售促生产,不断提高大蒜产业的生产效益,促进大蒜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3.3加大监督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
为使各乡镇抓好抓实大蒜生产基地,切实将我县的大蒜产业做大做强,县政府在年初结合无公害项目要求和本县的产业规划,将大蒜生产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生产责任状,将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了年终考核目标;设立了奖罚制度,对完成任务好、实施效益好的乡镇分别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差的乡镇则进行考核扣分或通报批评,加强了政府监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4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扩大产业科技含量
为加强群众的种植水平,扩大产业的科技含量,县委、县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为此,县农业局对技术培训和示范进行了早计划、细分工,在年初分配工作任务时,将培训计划和示范任务按实施面积比例下达到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作为年终技术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县蔬菜办负责对全县蔬菜生产管理者、乡镇技术干部、农民骨干的技术培训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全县技术实施方案的制定,确保技术培训到位,技术示范带动。
3.5加强市场知识培训,增强群众商品意识
在加强市场营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群众市场知识的培训,让群众懂得市场信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懂得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要推出大蒜产品品牌,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目标去发展大蒜生产,以品牌为立足点,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