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10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国内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但投资需求仍然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
(1)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但难以有大的提高。应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消费需求能力没有大的损伤,基于以下依据判断:一是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有大的提高,对于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产生冲击的对象主要是出口型产业,并没有波及到全部;国际金融危机中收入受影响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和职业层次比较低的群体,而他们不是我国消费的主体。三是我国经济在2009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2)投资需求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政策的推动下继续快速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4万亿投资项目中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2010年虽然难以继续保持2009年的高位增长,总体上看,投资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
2、资源制约问题暂时有所缓解,重化工业发展的成本有所降低
一是电力资源充足。尽管我国经济在逐步恢复较高增长速度,而其中保持较快增长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持续对经济拉动作用比较大,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增速整体上则还未实现高增长,我国在2009年的电力资源表现充足,在6月、7月用电高峰期未出现拉闸限电,这在2003年经济高速增长以来还是第一次。二是石油价格保持平稳。截止到2009年10月份纽约石油价格仍然保持在80美元/桶以下,即使世界经济在2010年开始复苏,石油价格也难以达到2008年的高位。
3、产业发展的政策继续比较宽松
从2008年年底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又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10+1”产业规划期为3年。因此,可以判断2010年产业发展政策应该将继续延续2009年的宽松的特点。
(二)不利因素
1、国际经济形势有一定的改善,外需增长将有所提高,但难以恢复到近年来高速增长态势
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迹象。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未结束前,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将对我国扩大外需增加了难度。但整体上看,我国出口形势虽然难以回到2007年的高度,相比2008年、2009年还是有所好转。
2、企业资金紧张的态势难以改变
2008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产品销售难度大,加上2008年上半年以前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导致了企业效益不佳,而银行的“惜贷”在短时间难以有大的改变,企业发展资金紧张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观。
3、技术积累难以在短时期取得突变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积累弱。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本来有动力潜心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4、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降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经过2008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和产业调整,大多数企业的赢利水平有大幅度下降。企业资金积累减少,造成了转型升级能力减弱。
5、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是由于国际市场难以扩大,国内大量的出口型企业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二是国际跨国公司的目光更加重视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国市场,外资企业为了抢占国内市场而加大投入,国内市场将面临外资的争夺
二、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态势判断
(一)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和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态势进一步明显
受国内需求较快增长的拉动,以及国际形势好转从而出口衰退的止缓,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化阶段转型时期。这个阶段属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内部则是进入了高加工度化时期。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纷纷制定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地方更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的格局,2010年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态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二)传统型支柱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2009年的投资处于高速增长,而且主要是处于基础设施领域,重化工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当前我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围绕城市化推进房地产、交通物流、家电、汽车、化工等传统的支柱产业,依然在2010年乃至2011年继续成为我国产业增长点主要带动力。
(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部分“逆势增长”的产业将成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根据国际上历次经济危机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文化产业往往能够在经济危机中“逆市”增长。另外,第三产业的一些其他行业和业态创如现代物流、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继续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所发展
我国已经把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等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来培育扶持。应该说,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大有必要。而且我国在技术上也基本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但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是需要新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对于新能源等产业的投资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而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作用,短时期还难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点。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加上需求的逐步培育,还是有所发展。
三、需要高度重视我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问题
(一)“国进民退”问题
目前关于“国进民退”有两个流行的观点:一是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二是国有资本在大量扩大在各产业的比重,民间资本则是在相应地退出。笔者认为,“国进民退”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1、当前实施的扩大投资需求政策不会引起国有资本挤出民间投资,要保证我国产业资本投资旺盛的关键是要使产业发展前景明朗
数据显示,我国从2009年以来投资增长速度应该是比较高的,而且比2008年同期高速增长,从2009年7月份开始投资增速放缓。投资增速放缓,主要是国有投资放缓,在2008年年底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后,在产业投资还没有多大启动的情况下,增速放缓是必然的结果。但无论是何种结果,都和国有投资挤出民间投资没有多大关系。4万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这些领域民间资本投资意向本来就不高或者具有国有控制的必要性而限制民间资本进入。而产业投资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发展前景目前还不明朗,无论是国有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不太愿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投资高速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投资推动和消费拉动共同作用的产业发展时期,继续过去的高投资增长速度是很难保持的。二是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是需要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关键是需要政策引导新的增长点。产业增长点的引导政策还不明朗,对产业发展引导少。
2、“国进民退”考虑行业差异性是可以接受的
归纳当前人们对“国进民退”问题的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一些行业出现国有企业“吃掉”民营企业问题。二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对国企“更为有利”,民间资本难以获得资金。三是国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民间资本退出。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支持政策往往是有重点选择的。目前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点带动作用,选择作为支持重点是无可非议的。实际上也存在大量的非国有骨干企业获取国家政策支持。
国有经济经过多年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基础性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从产业特性来看,一般竞争性行业已经完全放开,我国经过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和民间资本相同,都是按照市场机制行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本自由进出,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平等的资金获取环境和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国进民退”问题是不值得置疑的;而当前我国资源性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是非国有资本进入过度。从社会责任和加强资源保护来看,还是需要国有资本的进入。但“民退”需要充分考虑对其退出的补偿性;高科技行业还是鼓励需要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对于一些能够放开的垄断性行业,应该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逐步消除垄断性行业的所有制限制。
(二)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
1、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有新表现
这一轮产能过剩问题除了原来的某些重点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出现了新一轮过剩外,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端产业或产品出现投资过剩的隐患进一步显现。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比较典型的行业如多晶硅、风电装备等,存在产能过剩。第二,是某些产业的高附加值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以钢铁产业为例,产品附加值较高,多用于家电、船舶和汽车行业的加工制造的板材都过剩。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推出了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其重点投资方向大多数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造成了“过度建设”基础设施问题。
2、“产能过剩”问题需要进行分类看待
从理论上讲,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之后“产能过剩”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常态问题。从2003年国家对原材料工业如钢铁、氧化铝、汽车等行业提出“产能过剩”以来,“产能过剩”问题真正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严格意义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才是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大量浪费。而“产能是否严重过剩”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点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关系来判断。因为市场需求也是一个变动的因素,需要考虑不同产业的特性,不同的经济背景等因素来判断。
国家(政府)和市场(企业)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这也是往往国家(政府)判断出现“产能过剩”而还有大量的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的原因。但是,也不是说“产能过剩”问题就无法判断和不需要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产业发展特性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掌握:一是落后的产能应该限制和淘汰;二是资源性行业和原材料工业不能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解决,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民间资本进入某一行业而导致“产能过剩”不必要限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四是高技术行业不必要严格限制,可以通过有关政策引导。五是基础性领域的过度投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规划适当控制。
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和技术准入标准,要从土地、投资强度、环境保护等控制增量,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退出障碍,调整存量,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内生的投资增长机制,实现我国投资需求的可持续快速增长
1、我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对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比重偏小,需要调整
把资金更大的比例调整到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新增投资除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外,考虑到国家投资大量的基础事实存在超前过剩问题,需要把有限的资金调整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培育和支持新兴战略产业上来。
2、为民间资本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保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平等进退”
一是放松进入行业管制,重点是服务业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
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间资本,下一步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各地小额担保机构,着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提供创新担保服务。
(二)不断完善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消除阻碍扩大消费的各种因素
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是立足于提高收入的基础上,消除阻碍消费需求的因素,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培育消费金融,将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
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收入分配在劳动—资本之间进一步向资本倾斜;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各地区之间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建立通用帐户,等等。
(三)在不断扩大出口的基础上,调整我国产品出口结构
从国际经验看,出口仍然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扩大出口仍然是我国政策的重要内容。应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政策中有部分属于短期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而且随着世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条件下,同时为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应该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结构等方式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
(四)不断完善“走出去”战略,从外部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要积极总结和推广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建设的有效经验,特别是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园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不仅能够享受驻在国待遇、规避有关国家针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壁垒、增加出口,还可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良好平台。
二是海外投资应该以控制战略资源和战略环节为重点;对于资源产品可以在海外适当进行初加工,变进口资源为进口资源性产品为主,而且可以减少贸易摩擦。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五)完善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继续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一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扶持真正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加快出台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生物产业等的培育规划,为抢占国际战略性产业高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指明方向和实现政策支持。
三是抓紧治理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要提高产业进入标准,鼓励产业升级。考虑到各产业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振兴规划。为了保证政府政策的权威性,可以在政策实施细则上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所 )
(一)有利因素
1、国内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但投资需求仍然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
(1)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但难以有大的提高。应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消费需求能力没有大的损伤,基于以下依据判断:一是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有大的提高,对于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产生冲击的对象主要是出口型产业,并没有波及到全部;国际金融危机中收入受影响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和职业层次比较低的群体,而他们不是我国消费的主体。三是我国经济在2009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2)投资需求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政策的推动下继续快速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4万亿投资项目中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2010年虽然难以继续保持2009年的高位增长,总体上看,投资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
2、资源制约问题暂时有所缓解,重化工业发展的成本有所降低
一是电力资源充足。尽管我国经济在逐步恢复较高增长速度,而其中保持较快增长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持续对经济拉动作用比较大,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增速整体上则还未实现高增长,我国在2009年的电力资源表现充足,在6月、7月用电高峰期未出现拉闸限电,这在2003年经济高速增长以来还是第一次。二是石油价格保持平稳。截止到2009年10月份纽约石油价格仍然保持在80美元/桶以下,即使世界经济在2010年开始复苏,石油价格也难以达到2008年的高位。
3、产业发展的政策继续比较宽松
从2008年年底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又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10+1”产业规划期为3年。因此,可以判断2010年产业发展政策应该将继续延续2009年的宽松的特点。
(二)不利因素
1、国际经济形势有一定的改善,外需增长将有所提高,但难以恢复到近年来高速增长态势
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迹象。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未结束前,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将对我国扩大外需增加了难度。但整体上看,我国出口形势虽然难以回到2007年的高度,相比2008年、2009年还是有所好转。
2、企业资金紧张的态势难以改变
2008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产品销售难度大,加上2008年上半年以前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导致了企业效益不佳,而银行的“惜贷”在短时间难以有大的改变,企业发展资金紧张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观。
3、技术积累难以在短时期取得突变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积累弱。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本来有动力潜心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4、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降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经过2008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和产业调整,大多数企业的赢利水平有大幅度下降。企业资金积累减少,造成了转型升级能力减弱。
5、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是由于国际市场难以扩大,国内大量的出口型企业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二是国际跨国公司的目光更加重视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国市场,外资企业为了抢占国内市场而加大投入,国内市场将面临外资的争夺
二、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态势判断
(一)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和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态势进一步明显
受国内需求较快增长的拉动,以及国际形势好转从而出口衰退的止缓,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化阶段转型时期。这个阶段属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内部则是进入了高加工度化时期。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纷纷制定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地方更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的格局,2010年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态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二)传统型支柱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2009年的投资处于高速增长,而且主要是处于基础设施领域,重化工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当前我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围绕城市化推进房地产、交通物流、家电、汽车、化工等传统的支柱产业,依然在2010年乃至2011年继续成为我国产业增长点主要带动力。
(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了部分“逆势增长”的产业将成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根据国际上历次经济危机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文化产业往往能够在经济危机中“逆市”增长。另外,第三产业的一些其他行业和业态创如现代物流、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继续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所发展
我国已经把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等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来培育扶持。应该说,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大有必要。而且我国在技术上也基本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但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是需要新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对于新能源等产业的投资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而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作用,短时期还难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点。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加上需求的逐步培育,还是有所发展。
三、需要高度重视我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问题
(一)“国进民退”问题
目前关于“国进民退”有两个流行的观点:一是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二是国有资本在大量扩大在各产业的比重,民间资本则是在相应地退出。笔者认为,“国进民退”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1、当前实施的扩大投资需求政策不会引起国有资本挤出民间投资,要保证我国产业资本投资旺盛的关键是要使产业发展前景明朗
数据显示,我国从2009年以来投资增长速度应该是比较高的,而且比2008年同期高速增长,从2009年7月份开始投资增速放缓。投资增速放缓,主要是国有投资放缓,在2008年年底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后,在产业投资还没有多大启动的情况下,增速放缓是必然的结果。但无论是何种结果,都和国有投资挤出民间投资没有多大关系。4万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这些领域民间资本投资意向本来就不高或者具有国有控制的必要性而限制民间资本进入。而产业投资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发展前景目前还不明朗,无论是国有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不太愿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投资高速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投资推动和消费拉动共同作用的产业发展时期,继续过去的高投资增长速度是很难保持的。二是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是需要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关键是需要政策引导新的增长点。产业增长点的引导政策还不明朗,对产业发展引导少。
2、“国进民退”考虑行业差异性是可以接受的
归纳当前人们对“国进民退”问题的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一些行业出现国有企业“吃掉”民营企业问题。二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对国企“更为有利”,民间资本难以获得资金。三是国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民间资本退出。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支持政策往往是有重点选择的。目前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点带动作用,选择作为支持重点是无可非议的。实际上也存在大量的非国有骨干企业获取国家政策支持。
国有经济经过多年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基础性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从产业特性来看,一般竞争性行业已经完全放开,我国经过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和民间资本相同,都是按照市场机制行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本自由进出,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平等的资金获取环境和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国进民退”问题是不值得置疑的;而当前我国资源性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是非国有资本进入过度。从社会责任和加强资源保护来看,还是需要国有资本的进入。但“民退”需要充分考虑对其退出的补偿性;高科技行业还是鼓励需要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对于一些能够放开的垄断性行业,应该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逐步消除垄断性行业的所有制限制。
(二)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
1、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有新表现
这一轮产能过剩问题除了原来的某些重点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出现了新一轮过剩外,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端产业或产品出现投资过剩的隐患进一步显现。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比较典型的行业如多晶硅、风电装备等,存在产能过剩。第二,是某些产业的高附加值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以钢铁产业为例,产品附加值较高,多用于家电、船舶和汽车行业的加工制造的板材都过剩。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推出了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其重点投资方向大多数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造成了“过度建设”基础设施问题。
2、“产能过剩”问题需要进行分类看待
从理论上讲,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之后“产能过剩”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常态问题。从2003年国家对原材料工业如钢铁、氧化铝、汽车等行业提出“产能过剩”以来,“产能过剩”问题真正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严格意义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才是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大量浪费。而“产能是否严重过剩”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点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关系来判断。因为市场需求也是一个变动的因素,需要考虑不同产业的特性,不同的经济背景等因素来判断。
国家(政府)和市场(企业)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这也是往往国家(政府)判断出现“产能过剩”而还有大量的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的原因。但是,也不是说“产能过剩”问题就无法判断和不需要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产业发展特性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掌握:一是落后的产能应该限制和淘汰;二是资源性行业和原材料工业不能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解决,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民间资本进入某一行业而导致“产能过剩”不必要限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四是高技术行业不必要严格限制,可以通过有关政策引导。五是基础性领域的过度投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规划适当控制。
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和技术准入标准,要从土地、投资强度、环境保护等控制增量,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退出障碍,调整存量,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内生的投资增长机制,实现我国投资需求的可持续快速增长
1、我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对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比重偏小,需要调整
把资金更大的比例调整到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新增投资除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外,考虑到国家投资大量的基础事实存在超前过剩问题,需要把有限的资金调整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培育和支持新兴战略产业上来。
2、为民间资本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保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平等进退”
一是放松进入行业管制,重点是服务业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
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间资本,下一步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各地小额担保机构,着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提供创新担保服务。
(二)不断完善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消除阻碍扩大消费的各种因素
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是立足于提高收入的基础上,消除阻碍消费需求的因素,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培育消费金融,将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
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收入分配在劳动—资本之间进一步向资本倾斜;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各地区之间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建立通用帐户,等等。
(三)在不断扩大出口的基础上,调整我国产品出口结构
从国际经验看,出口仍然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扩大出口仍然是我国政策的重要内容。应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政策中有部分属于短期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而且随着世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条件下,同时为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应该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结构等方式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
(四)不断完善“走出去”战略,从外部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要积极总结和推广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建设的有效经验,特别是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园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不仅能够享受驻在国待遇、规避有关国家针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壁垒、增加出口,还可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良好平台。
二是海外投资应该以控制战略资源和战略环节为重点;对于资源产品可以在海外适当进行初加工,变进口资源为进口资源性产品为主,而且可以减少贸易摩擦。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五)完善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继续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一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扶持真正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加快出台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生物产业等的培育规划,为抢占国际战略性产业高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指明方向和实现政策支持。
三是抓紧治理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要提高产业进入标准,鼓励产业升级。考虑到各产业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振兴规划。为了保证政府政策的权威性,可以在政策实施细则上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