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剖析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段的专业技能教学,真正让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当地树立品牌专业形象。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综合服务平台;企业设备实训;提升形象
【中图分类号】G710
一、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现状让人们感到"没有技术,学不学都一样",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招生极度困难,使得学校所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走到了死胡同,专业教师失去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笔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普遍提高,对以前将学生在校进行一定的理论培养,然后开放式的直接送入电子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所谓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在生产线当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结果由于长期单调、枯燥的生产劳动,让身心发育不够健全的中职学生感到迷茫,重复、机械的劳动让他们丧失信心,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原来只要是一个健全的人都可以胜任的,或者企业可以随时通过招收社会青年,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上岗工作,根本体现不了电子技术的专业特长。于是好多学生干不到一学期就回到了当地,成了新增的待业青年。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通过专业技能寻求发展道路的梦想破灭,对当地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也就产生了怀疑,于是也给学校的专业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说,即使一些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想靠专业自主创业,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过短,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最终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造成现如今这样一个招生低谷的现象。针对目前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好多学校开始试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进一步加强企业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探索提高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质量培养的新途径,从而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夯实毕业学生在社会立足的能力,树立专业的良好形象。可是大多数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跟一个社会影响力不大的中职学校来说,合作的愿望不是很大,这样就使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良好愿望成了学校单方的一边热,也就无法深入开展。
二、探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立在当地的品牌专业形象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各种实地调研,笔者深深感到要与企业真正达到深度合作,就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当地树立学校特色品牌专业形象,扩大招生,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这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强化培训,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活动,并引导这些优秀学生参加中职院校的对口高考,让他们成为同龄学生的佼佼者。这样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就会稳健的成长起来,逐步以辐射性的作用促进我们专业教学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社会声誉。
其次,专业教师积极建议学校在当地成立电子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利用专业特点,承担社会中相关电子电器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业务。因为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实训能力、创造立足当地自主创业的机会,还可以对外提升学生就业的层次、提升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最好就是学校搭建一个让专业教师能够与社会相结合的平台,鼓励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融入社会,贴近市场,通过对社会服务来历练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同教师的协作配合过程中去真实体验、参与式学习综合技能,从而逐步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自主创业的路子。这样也会有效的利用社会的需求来满足学校教学实训资源短缺的困难,学校不但降低了办学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收集并积累丰富、先进的技术资料,充实专业教学内容。老师和学生不再是闭门造车,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纸上谈兵。毕竟社会评价是对技术有没有用、技能真不真的最好的、最标准的、也是最客观的认证者。
再次,对于不能顺利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中职学生来说,除了前面所说的引导并鼓励在当地自主创业外,还可以逐步引导其成功进入电子产品加工企业做一名优秀的员工,确实成为"进得去、拿得下、留得住"的优秀企业员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之所以走出去只能做普通一线的操作工,就是由于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是浅显的理论知识,或者是些简单的焊接、装配、元器件测试等基本技能。而他们对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加工设备和加工环节根本不了解,所以进入企业后就只能做些枯燥的、高劳动强度、低待遇的普通一线操作工,学的理论用不上,学的技术不够突出,单调的操作很快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当然也就留不久。即使有技术性强的岗位操作机会,学生也是无法胜任的,所以学生靠专业知识是很难长远发展的。
所以,学校要依托项目扶持,组建比较先进的工业级电子产品加工设备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如从PCB的设计、打样、制板、产品的调试、流水线的分配等工种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就业后就可干些劳动强度低,待遇高的技术性工种,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最终扩大学校专业办学的社会宣传力度。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算是真正响应了国家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提到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等各种良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赵燕.浅谈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学的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2]潘洪媚.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3]杨毅.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陕西教育,2005,(12)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综合服务平台;企业设备实训;提升形象
【中图分类号】G710
一、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现状让人们感到"没有技术,学不学都一样",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招生极度困难,使得学校所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走到了死胡同,专业教师失去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笔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普遍提高,对以前将学生在校进行一定的理论培养,然后开放式的直接送入电子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所谓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在生产线当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结果由于长期单调、枯燥的生产劳动,让身心发育不够健全的中职学生感到迷茫,重复、机械的劳动让他们丧失信心,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原来只要是一个健全的人都可以胜任的,或者企业可以随时通过招收社会青年,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上岗工作,根本体现不了电子技术的专业特长。于是好多学生干不到一学期就回到了当地,成了新增的待业青年。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通过专业技能寻求发展道路的梦想破灭,对当地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也就产生了怀疑,于是也给学校的专业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说,即使一些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想靠专业自主创业,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过短,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最终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造成现如今这样一个招生低谷的现象。针对目前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好多学校开始试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进一步加强企业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探索提高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质量培养的新途径,从而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夯实毕业学生在社会立足的能力,树立专业的良好形象。可是大多数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跟一个社会影响力不大的中职学校来说,合作的愿望不是很大,这样就使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良好愿望成了学校单方的一边热,也就无法深入开展。
二、探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立在当地的品牌专业形象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各种实地调研,笔者深深感到要与企业真正达到深度合作,就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当地树立学校特色品牌专业形象,扩大招生,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这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强化培训,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活动,并引导这些优秀学生参加中职院校的对口高考,让他们成为同龄学生的佼佼者。这样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就会稳健的成长起来,逐步以辐射性的作用促进我们专业教学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社会声誉。
其次,专业教师积极建议学校在当地成立电子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利用专业特点,承担社会中相关电子电器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业务。因为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实训能力、创造立足当地自主创业的机会,还可以对外提升学生就业的层次、提升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最好就是学校搭建一个让专业教师能够与社会相结合的平台,鼓励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融入社会,贴近市场,通过对社会服务来历练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同教师的协作配合过程中去真实体验、参与式学习综合技能,从而逐步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自主创业的路子。这样也会有效的利用社会的需求来满足学校教学实训资源短缺的困难,学校不但降低了办学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收集并积累丰富、先进的技术资料,充实专业教学内容。老师和学生不再是闭门造车,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纸上谈兵。毕竟社会评价是对技术有没有用、技能真不真的最好的、最标准的、也是最客观的认证者。
再次,对于不能顺利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中职学生来说,除了前面所说的引导并鼓励在当地自主创业外,还可以逐步引导其成功进入电子产品加工企业做一名优秀的员工,确实成为"进得去、拿得下、留得住"的优秀企业员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之所以走出去只能做普通一线的操作工,就是由于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是浅显的理论知识,或者是些简单的焊接、装配、元器件测试等基本技能。而他们对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加工设备和加工环节根本不了解,所以进入企业后就只能做些枯燥的、高劳动强度、低待遇的普通一线操作工,学的理论用不上,学的技术不够突出,单调的操作很快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当然也就留不久。即使有技术性强的岗位操作机会,学生也是无法胜任的,所以学生靠专业知识是很难长远发展的。
所以,学校要依托项目扶持,组建比较先进的工业级电子产品加工设备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如从PCB的设计、打样、制板、产品的调试、流水线的分配等工种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就业后就可干些劳动强度低,待遇高的技术性工种,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最终扩大学校专业办学的社会宣传力度。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算是真正响应了国家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提到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等各种良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赵燕.浅谈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学的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2]潘洪媚.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3]杨毅.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陕西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