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同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社会主义 关系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①。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理论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二、从政治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完整实现;三、从实践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效果。
二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层次, 一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对社会主义的一般论证, 即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论。二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内容的对社会主义实现过程的具体论证, 即社会主义的策略理论。例如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等都是在这一层面的发展。
一般而言, 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论由于是建立在全面而丰富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之上,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探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成果, 因而具有旺盛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坚强内核。社会主义的策略理论由于是针对特定的时代条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因而具有灵活性。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调整、修正和发展都是在策略理论的层面进行的。但是社会主义策略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必定是在应用中的发展, 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
当然, 要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必须遵循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的高度凝结, 因此,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创新必须是对原先规律性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或对新的规律的认识, 也包括对以往理论的不断完善或对错误的纠正。与此同时, 理论的创新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深切关怀。
三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科学发展包含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②。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寻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努力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我们党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在实践中确立和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寻求到了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我们党就是按照这一科学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通过对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所谓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志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发展观是一个哲学范畴,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概念。在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结构是经济基础。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观念结构统称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统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多次重要创新,它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直接相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功地从"以政治为本位"转向"以物质为本位",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意味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相应地,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以物质为本位"向"以人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它极大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科学发展包含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
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不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它不仅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一致的发展,而且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5952.htm
②何建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4-7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6.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 2004-04-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13.
[7]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
[8]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 2005-03-0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3.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24.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曾培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党建,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志伟(1983- ),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助教。邹娟,(1983- ),女,汉族,四川省冕宁县人,历史学学士,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冕宁县第二中学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社会主义 关系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①。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理论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二、从政治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完整实现;三、从实践层面上看,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效果。
二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层次, 一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对社会主义的一般论证, 即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论。二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内容的对社会主义实现过程的具体论证, 即社会主义的策略理论。例如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等都是在这一层面的发展。
一般而言, 社会主义的逻辑理论由于是建立在全面而丰富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之上,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探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成果, 因而具有旺盛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坚强内核。社会主义的策略理论由于是针对特定的时代条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 因而具有灵活性。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调整、修正和发展都是在策略理论的层面进行的。但是社会主义策略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必定是在应用中的发展, 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
当然, 要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必须遵循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的高度凝结, 因此,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创新必须是对原先规律性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或对新的规律的认识, 也包括对以往理论的不断完善或对错误的纠正。与此同时, 理论的创新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深切关怀。
三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科学发展包含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②。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寻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努力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我们党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在实践中确立和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寻求到了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我们党就是按照这一科学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通过对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所谓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志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发展观是一个哲学范畴,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概念。在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结构是经济基础。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观念结构统称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统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多次重要创新,它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直接相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功地从"以政治为本位"转向"以物质为本位",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意味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相应地,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以物质为本位"向"以人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它极大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科学发展包含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
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不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它不仅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一致的发展,而且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5952.htm
②何建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4-7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6.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 2004-04-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13.
[7]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
[8]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 2005-03-0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3.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24.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曾培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党建,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志伟(1983- ),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助教。邹娟,(1983- ),女,汉族,四川省冕宁县人,历史学学士,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冕宁县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