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对现行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讲授形式。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又具有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取知识。还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显著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优点,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设境激趣,回味无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我们采取现代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我曾观摩过一位教师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在学生初读了课文,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一口深井里(立体、透明的),一只动画青蛙坐在井里,抬头望着井口大的天空,忽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声形并茂的动感画面,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配音,把学生带进了极富儿童情趣的情景当中,教师适时提出了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跑到前面指着课件中的井口说:“因为青蛙在井里,井口只有这么小,所以……”一场激烈的争论过后,学生们对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已理解得相当透彻。由此可见,形象、逼真的动画课件设计,不仅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人回味无穷。
2、设境激情,身临其境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音像功能,用心在课上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牢牢牵住学生的情,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如在教育《丰碑》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的录像,把学生带入了那恶劣的环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的艰难。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情交流的同时,出示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课件,并配上哀乐渲染气氛,加上教师富有感情的解说,去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用心去瞻仰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用心去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学生会被这集音、像、文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深深感染。它会像催化剂一样唤醒学生的情感,从潜意识向活化状态转化,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景中。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感情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境激意,放飞想像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为一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教师应随时给孩子创造想像的机会,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畅游于想像的世界里。
比如在导读《草原》一课时,可设计一些茫茫大草原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给学生一种直观的美感,然后引导学生想像着自己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在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再让学生去朗读文中那优美的语句,定会收到人情入境的效果。
二、适当、适度地把握多媒体教学,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决不能排斥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恰恰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多媒体教学绝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应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而不能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多媒体的应用要把握“适当、适度”原则。“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能激发学生学习、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不喧宾夺主地滥用,要找准切入点。合理应用。
避免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对立,更不能为体现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不是人机互动,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关系。在教学中不宜每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很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分散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有着非常大的优越性,教师应对其慎重把握,巧妙运用,让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显著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优点,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设境激趣,回味无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我们采取现代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我曾观摩过一位教师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在学生初读了课文,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大意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一口深井里(立体、透明的),一只动画青蛙坐在井里,抬头望着井口大的天空,忽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声形并茂的动感画面,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配音,把学生带进了极富儿童情趣的情景当中,教师适时提出了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跑到前面指着课件中的井口说:“因为青蛙在井里,井口只有这么小,所以……”一场激烈的争论过后,学生们对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已理解得相当透彻。由此可见,形象、逼真的动画课件设计,不仅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人回味无穷。
2、设境激情,身临其境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音像功能,用心在课上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牢牢牵住学生的情,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如在教育《丰碑》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的录像,把学生带入了那恶劣的环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的艰难。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情交流的同时,出示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课件,并配上哀乐渲染气氛,加上教师富有感情的解说,去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用心去瞻仰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用心去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学生会被这集音、像、文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深深感染。它会像催化剂一样唤醒学生的情感,从潜意识向活化状态转化,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景中。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感情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境激意,放飞想像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为一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教师应随时给孩子创造想像的机会,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畅游于想像的世界里。
比如在导读《草原》一课时,可设计一些茫茫大草原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给学生一种直观的美感,然后引导学生想像着自己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在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再让学生去朗读文中那优美的语句,定会收到人情入境的效果。
二、适当、适度地把握多媒体教学,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决不能排斥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恰恰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多媒体教学绝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应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而不能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多媒体的应用要把握“适当、适度”原则。“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能激发学生学习、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不喧宾夺主地滥用,要找准切入点。合理应用。
避免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对立,更不能为体现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不是人机互动,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关系。在教学中不宜每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很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分散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有着非常大的优越性,教师应对其慎重把握,巧妙运用,让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