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精彩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做到了然于胸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先准备的重要性。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并结合教材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对所提的问题,所问的对象,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做好启发引导,要事先拟好提纲。对回答所需的时间,以及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需要哪些条件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的知识素养是一切优秀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了解学情,巧妙设计问题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某一领域内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与这一学习者与成人或同伴一起工作时所能完成的任务间的距离,这一距离或区域是学习者极有可能达到的一个区域”。所以,在教学前,首先应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状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思维水平,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学段目标和内容等,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教学放之于该区域。教学中,一篇课文可以设计的问题很多,教师一定要针对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最忌大而空,细而浅。问题必须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分层次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寻根问底,直至完全解决问题。如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这样的问题既可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求知欲望,又可以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课堂余味无窮,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三、给学生思考时间,把握好提问的契机
  教师在提问之后,应适当地停顿,学会等待,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愤”与“悱”是教学中我们渴求学生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当然教师需要努力寻找,并适当地创造学生“愤”“悱”的状态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又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中重、难点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教学精神是完全相符的。
  四、学会倾听,教会学生提问题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学生回答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当学生思考探索的思路遇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之处,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与评介,并给予点拨疏导,使他们的思路清晰,不断地向正确目标迈进。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除了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外,还应教会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要从要求学生回答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转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猜测、思考、尝试、碰撞交流中去体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激励,培养他们的主动性、自信心,从而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我们要努力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结构,构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语文教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中的艺术,应受到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姜春林,江苏东台市时堰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曾说:“一个学生要较好地学习习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以说,有无思考或者具体的思维方法是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作文品质的中心要素。然而遗憾的是,在作文教学及其评价体系中,思维的重要性始终没有得到凸显,尤其是在评价端,传统材料作文题的命制重在考察学生的审题思维,即通过作文材料,抽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或哲理,进而加以论证。显然,结合
期刊
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振兴,归根结底靠的是有经验的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与探索,唯有他们是长期致力于实践的前沿,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形成科学理论的依据,并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标准》是当今中国教师最利于行动的指南。其中的“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
期刊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针对性布设训练内容,强化学生个性学力塑造,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实现语文认知的健康成长。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
期刊
【设计理念】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教学本课时,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究“通过侧面描写来烘
期刊
最近重读教育家程少堂的《“语文味”成长史》,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味”研究的背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满堂”“四个虚假”上。“四个满堂”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课件)”“满堂夸(表扬学生)”;“四个虚假”为:“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由程少堂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满堂问”现象,我想
期刊
那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为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而体会其当时的心理变化。笔者通过翻看教案以及整理听课者的课堂记录,着重从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两方面还原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真相,斟酌不足,并参悟完善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亡羊补牢的同时也能起到抛砖之用。  一、“课堂学习事实”的呈现  课堂紧接第一课时进行,前面刚好
期刊
“语文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立足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归宿点,“儿童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与“儿童味”同等重要,二者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又相互融合和渗透,共同构建起充满“语文味”和“儿童味”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循循善诱,涵咏体味,多触角细品“语文味”  “语文味”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尽可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以4-6人为一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便于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课堂学习中的疑难,并有利于教师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现了教学新理念,学生参与度高,也乐于接受,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精神、主动学习能力等。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有这么多“好处”,于是课堂上就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