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我国也于2016年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很多,核心素养是其中最必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素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語文教学过程中,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途径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精神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课本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也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鉴赏古诗文,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展示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归园田居》时强调诗人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教《劝学》《师说》时阐释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操陶冶、心灵熏陶,更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2.品味现代文,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是重要的构成部分,间接或直接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渗透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全面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
  2.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
  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开展古诗词默写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而古诗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可以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用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举数得;开展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所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故事背后寓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用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观看《朗读者》,享受经典文化视听盛宴。
  四、借助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弘扬民族文化。
  例如,在端午节时,与学生一起包粽子,听故事,看龙舟比赛,朗诵诗歌纪念屈原,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也可以把《端午的鸭蛋》一课再学习,文中汪曾祺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能引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的关注和传承,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本体论归因.中国教育报第5版,2017.
  [2]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3]李丽莉.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J].语数外教学(语文教育),2013,17(8):52-53.
  [4]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8).
  [5]冯艳姝.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J].语文论坛,2016.
  作者简介:
  张伟利,性别:女;籍贯:安徽;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语文;单位:阜阳市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上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教师将理论知识讲得怎样详细、怎样具体,如果没有地图作为可靠依据,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会产生深刻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加入,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技能培养进行了研究,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尕斯库勒油田下盘北区作为油藏60万吨产能建设调整的重点区块,从产能建设调整后的开发效果来看,持续稳产难度比较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区块地质认识的待进一步落实,注采井网欠完善
摘 要:德育之于個人,社会有着教育、评价、衡量与感召、净化等功能,在新时期,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与迫切,与此同时,我们小学德育工作又存在着目标太高等问题,如何抓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对策  德育,即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其本身即为教育母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思想支柱。所谓“德、智、体、美”,所谓“以德育为
财务治理主体的范畴应当是公司的真实利益相关者,他们都有参与公司财务治理以维护自身资产不受损害的权力。财务治理的客体—公司财权,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权能所构成的
本文从市政施工管理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提高市政施工的管理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然后简述了市政施工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实战式培训是我县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践行《课程标准》、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工作研究、落实、反馈、研讨、部署到集体共识定向的一种特色培训方式。通过实战性的参与、实践性的研究、互启性的研讨、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培养、提高、明确的目的。实战式培训的内容产生于整体工作的规划,产生于落实工作的进程,产生于工作实际的需要,从而进行有计划性的、有针对性的、有随机性的培训,增强了培训的落实性、拉
期刊
摘要:和谐社会可以使得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是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作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教育专家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中职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就要加强“读”和“说”的过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