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如何夯实教学设计的基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13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教材分析。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就是: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当然教材分析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面向整本书的教材分析,与面向一则课文进行的文本解读,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但无论是什么关系,都无法改变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这一事实。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宏观的教材分析如何为微观的文本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回答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一个关键词,这就是“教学设计”。所谓教材分析为文本解读打基础,实际上就是教材分析为教学设计打基础。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认识教材的时候,面临着如何用好教材和处理教材的选择,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恐怕还不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举重若轻,还不能真正做到“无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一线教师还是要认认真真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材分析,以为教学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阐述笔者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如图上面所说的一样,相信绝大多数高中语文同行跟笔者一样,都認同教学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有着基础性作用。更有同行明确提出,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教材,还应当注意教师应“目中有人”,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想学、爱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还要放开手脚、触类旁通、掌握规律,不离开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做到教有法、法有据。[1]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出自《左传》。文中描述了晋侯、秦伯、郑伯、烛之武等人与事。但是笔者想强调的是,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前,应当站在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看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价值。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写的则是与政治或者外交相关的一些风云变幻的事情,并在这些事情的描写中凸显出人的嘉言懿行,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名片都能够千古流传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既能领略到古人的才华与品德,又能够欣赏到这些叙事的艺术。而这些认识正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去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人与事,那设计出来的教学就会更加丰满。
   比如说,《烛之武退秦师》刚开始就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里就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兵,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恶,往往都想争一个“理”字,而只有师出有名,才能占理。因此就寻找出这样的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并不能真正成为两国交战的原因。梳理出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站在教材分析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显然“晋侯、秦伯围郑”对于晋、秦、郑三国而言,都是一个大事,与政治和外交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其实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二、发散的教材分析夯实内敛的教学设计
   以上述教材分析的思路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在笔者与同行交流的时候,曾经得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同行认为,对于本文的教学,根本不需要挖掘到这样的“深度”,但是在笔者看来却是有必要的。这种看似发散的教材分析,其实特别适合这种叙事散文的教学,而学生在面对这种文言文的时候,教师本来就应当认识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2]
   其实在上一段当中,笔者说“这种相关性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有依据的。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在读完本课文之后,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晋侯、秦伯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理由,最终却被烛之武分头击破呢?烛之武的一席话,真的能够让秦国退师吗?这其中的逻辑成立吗?
   确实在很多学生看来,两国交战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甚至有学生引用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是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烛之武竟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化解了呢。要解开学生思维的这个疙瘩,其实就要回到上述基于宏观教材分析得出的“相关性”结论:两国交战强调师出有名,晋侯、秦伯所寻找到的“名”,正是看起来都搬不上台面的“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种名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利益,因此要让敌人退兵,烛之武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关键,正是从利益的角度去说服秦伯。
   有了这样的逻辑再去解读课文,就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扣出师之名,让前后文之间形成逻辑上的相关性,就可以化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思维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还有一处值的注意的是,课文最后说“秦伯说,与郑人盟”,好多学生也疑惑不解:明明是就要刀兵相见的两个国家,怎么在烛之武一席话之后,就变成了联盟呢?化解学生的这一思维疑虑,仍然需要教师开阔自己的眼界,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去寻找化解逻辑困难的办法。笔者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花了一番功夫去研究《左传》,研究那个时代的国事,结果发现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或者对立,往往都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更多的时候都是眼前的利益。在这个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或者对立的时间其实都是比较短的,可以说是利益左右了一切。于是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了解到的这一情况写入教案,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做了陈述,学生很自然的也就没有了上面的那个问题。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只有在教材分析中下足功夫,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契合学生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应当坚持的视角
   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教学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面向,那就是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只有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材分析才能真正为教学设计打下一个基础。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在教学中不能将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比如有人认为《烛之武退秦师》在这篇课文刻画出的是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3]这样的观点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也不适宜直接提供给学生,正如上文中所分析到的那样,学生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理顺的是课文中所描述事情的逻辑,看懂的事情的逻辑才能看懂事情中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对烛之武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构思得比较丰满。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也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设计的视角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有关。正因为如此,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中语文的教材分析,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从课程的视角看教材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才能让教学设计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能够为教学设计夯实基础,但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教材分析的意识与能力,要认识到学生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如此,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真正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张仲侠.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8):13-14.
   [2]史欣于.“人物对话”撬动传记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4):46-47.
   [3]赵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上),2016(8):150.
  蒋雅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1.古典诗论中的暗传理念   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历来崇尚诗文的暗传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司空图则在《与极浦书》中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两位文学理论家分别从语言、技法角度强调诗歌的暗传之美。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的得法理念  
整本书阅读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阅读之后怎么办?2014年,上海余党绪老师有过相同的疑问,后来他认识到:既然老师精心挑选了,学生也用心读了,就应该想法设法让文章化为学生的资源,发挥它建构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功能。[1]为此,他们开展了“万字时文”综述写作活动。受此启发,从2016年起,笔者一直坚持开展整本书阅读综述写作,引导学生侧重对一学期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等处理,最后完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自然而然将作文教学看成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工作。然而事实上,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详细批改每一次每一篇学生习作。如何及时有效地完成作文批改任务,便成了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如何解決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与困惑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条批改作文的妙招——学生互批作
1949—2019年,语文教科书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嬗变与开新,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和主要篇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以9次入选频率,稳居人教版教科书散文选篇前列,其教学内容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内隐性、不确定性和增殖性。   一、教学内容的嬗变轨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静态的文选型教科书为依托,以编者的隐含意图为线索,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既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培育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文本,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些成本的风格各有不同,所处的时代可能也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豪放又或者是婉约,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有益的思考。在这其中,有一种文本并不多见,这种文本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也曾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读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推荐了必读课外名著书目,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假设初中生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进行课外阅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标改的不断深化,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观察、联想、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基于此,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主体教学意识,充分观照学生阅读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取向,探寻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的关联点,以提升阅读教学设计的契合性,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启迪,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调查,读懂生本思维   教学调查包括教情和学情两个方面,作为教学设计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唯有读懂生本思维,才能给出最为科学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情分析   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开发商宣传,将在一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配建一所中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商业区,给孩子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周边最好没有餐饮、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有专家认为,校园是“小学校”,社会是“大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切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商则认为,学校建在住宅和商业区之间最合理,能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
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句话语重心长,意义深远,引人深思。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课的“根”是什么?语文课的“魂”又在哪里呢?   如今,有些语文课就如纪伯伦的那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