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与思考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008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规纳总结,构建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网络。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问题导学法的课堂实施
  本人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将“问题导学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迁移提高”。即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最后通过反馈练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迁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法时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需要。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运用直观的演示、故事、多媒体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造,努力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建构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问题呈现巧而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例如,在金属镁的教学中,我首先放一段神州六号升天的视频,介绍镁的用途。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巧妙创设情境,开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笑笑是一位漂亮、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发现她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中有几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金黄色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后,笑笑经常头痛,夜间失眠,精神烦躁……医生绞尽脑汁,可她的病情仍未好转。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笑笑,并为笑笑揭开了病因。这个情景不仅切中学习目标,而且联系生活实际。好的情景创设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不但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的,从而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基础,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好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影响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过程中完成的。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创设好刚才的情景后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你能为笑笑开一个药方吗?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问了问题后,让学生设计方案: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培养皿想象成口腔,把稀硫酸想象成唾液,用锌和铜分别代表两颗假牙,观察实验。(1)把锌和铜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两者不接触,观察现象。(2)用导线将锌和铜连接,观察现象。(3)用接有电流计的导线将锌和铜连接,观察现象。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协作能力。
  4. 归纳总结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归纳或小结,指出正确的答案。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在学生实验探究后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从而把实验上升为理论,实现知识的升华。
  5. 迁移提高
  认知心理学表明迁移过程是一个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迁移的实现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背景,借助一定的思维活动,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知道正确的知识,但知识的应用就在于迁移提高,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关于问题导学法的思考
  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凡答必妙。其次,教师也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谋。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好四个“度”:
  1. 选择好角度
  角度——问题的设置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问题角度要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2. 把握好难度
  难度——设置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 兼顾好广度
  广度——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导致不同学生思考同一问题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度。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照顾部分尖子生,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控制好密度
  密度——问题的设置密度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批改的作文往往是看“批”不看“改”,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收益甚微。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批改后,我让学生提复看意见,这样就能把老师大量无效劳动化为明显的教学效益,而且能引导学生探幽寻微,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辨语言的能力,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技能。这种做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充分显示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复看重点是研究老师对自己习作中语句的
张建新:男,52岁,汉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持全院工作。兼任甘肃省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省抗震防害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心理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学习已有的知识、体验或心理活动,去体验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过程,从而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中感悟历史,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心理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符合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教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
2010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社管中心在全市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邀请200名居民代表分别进入全市相关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同岗位进行一天工作体验。活动
在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教材中,明确指出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观点引起我的共鸣,因此,在政治的4个必修模块中,我特别钟爱哲学,并认为哲学是智慧之学,学生学习哲学不仅在于学习哲学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哲学去启迪人生智慧,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璀璨辉煌。然而哲学理论抽象严谨,教学极易趋于枯燥。针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