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和小鼠早期胚胎ICM在ES培养系统中行为的比较

来源 :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了兔和小鼠早期胚胎在小鼠ES培养系统中生长和发育的特征.结果发现,"两者在体外的早期发育程序和时间表"基本一致.但两者的生长方式不同:(1)小鼠胚胎的滋胚层(TB)能推开饲养层(feeder)直接铺展在培养皿上;兔胚的TB推开饲养层的力量较小,大多数胚胎铺展在饲养层之上;(2)小鼠胚外内胚层(ExEn)分化后紧紧包裹在ICM(inner cell mass)之外.而兔胚ExEn Ⅰ和Ⅱ依次从ICM分化出来,迁离ICM呈单层生长.故小鼠的ICM生长在自己营造的一封闭的、保护良好的微环境中.而兔胚ICM直接与饲养层接触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现有的ES培养系统中,小鼠ICM呈聚集生长并正确表达AKP和SSEA-1,而兔胚ICM生长呈多态性.根据AKP和SSEA-1的表达以及细胞分化的程序说明,只有聚集生长者为兔胚ICM的正常态,迁移型和单层生长的ICM为异常态.说明现有的ES培养系统对兔胚可能有不利因子存在,应进一步改善.本文已为筛选最佳培养条件提供了正负选择的指标.
其他文献
继细胞学[1]、形态学[2]和比较解剖学[3]的研究之后,我们又对半夏属的花粉粒和醇溶蛋白作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这些性状的变异与分类学价值.
对 16 7名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膳食脂质摄入情况及血清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水平进行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膳食
用RT-PCR方法扩增分别获得了中国猪瘟病毒强毒石门株和兔化弱毒株糖蛋白EO基因cDNA,并克隆到pGEM T载体中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其对应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这两个毒株间的
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方式以根拔、折干和枯立为主 ;林隙多由双形成
目的:研究接触激活系统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引起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3H]-TdR标记的U937细胞培养于24孔板,在高分子激肽原(HK/HKa),激
根据GenBank中TIMP-1基因的碱基序列,用RT-PCR方法从人的正常肾组织中克隆出包含信号肽在内的TIMP-1全长cDNA序列.采用T-A克隆的方法将之插入pCRR2.1中间载体,DNA测序证实该
华广虻溶纤活性蛋白(TAFP)经血纤蛋白平板法和试管凝块法测定表明,TAFP只具有纤溶酶作用,不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TAFP的最适pH为7.5,且在pH为6.0时最稳定.蛋白水解酶抑制
采用大鼠下皇脑弓状核区微量注射讨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唾液酸水平,,探讨弓状核区注射β-内啡肽对唾液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弓状核区注射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