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在理论上的界定着手,先分析了2000-2010年间财政社保支出的变动情况,指出当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严重不足。在进一步揭示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尤其是要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 公共财政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央与地方都在努力寻求民生之路。而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其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保支出,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步骤,强化社会保障的监督措施都将是推动社会快速稳健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我国财政社保支出的界定
社会保障支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国家财政对因各种原因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公共财政的精神并不是要国家财政包揽一切社会保障支出。事实上,财政只应承担必要的、最低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财政所负担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优抚安置支出四大部分。而在我国,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而社会保险支出的资金是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国家补助构成,其中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全额由企业缴费,而养老和医疗则是由三方共同承担。个人缴费部分划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则上缴财政统筹安排,国家补贴部分包含在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部分里。
2.我国财政社保支出现状与问题
2.1财政社保支出现状
总体来讲,虽然每年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在努力加大社保的投入,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仍严重不足。表1为2000年-2010年财政社保支出变动情况。由表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都在不断增强,财政社保支出也在快速增长。从支出总量上来说,财政社保支出数额在逐年提高。但由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总体上表现为10%左右,即财政社保支出保持与财政支出保持同比增长速度。但就财政社保支出比重和人均财政社保支出水平上来说,我国目前依然处于较低保障水平。据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三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仅为14.9%,而在美国这三项开支已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
表1:2000-2010年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社保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获得。
从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来看,财政社保支出一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由1998年得267.77亿元增至2006年的1330.20億元,增至2011年4738.53万元,增长了近18倍,但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同时,至1998年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尤其是“三条保障线”的确立,“两个确保”的实施,导致我国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呈现增长迅速且数额较高的态势,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从1998年得25.38%一跃而至1999年得37.46%。值得一提的是,该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到2005年其相应比重已经达到49.14%。
2.2财政社保支出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中看,国家已经意识到财政投入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但一定时期内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投入方向上的选择也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取向。在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上,不管是从投入方向看,还是从投入力度看,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
2.2.1财政对社保的支出规模小,城乡二元化发展。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徘徊,比重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也相当大。从表2中看到,近年来,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总支出的平均比例还不到3%。1990一2003年间,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也仅只在0.1%左右,而同一时期城镇的这一比例却一直维持在7.3%的水平,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表2:我国财政农村社保支出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获得。
总之,从财政支出总额来看,保障水平严重不足;从其支出结构来看,目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相对偏重于城镇,存在结构失衡现象。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资金资源有限,重城轻乡的二元体制实际上不符合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建设目标,有损社会公平。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合理调节城乡投入比例,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补助责任。
2.2.2社会养老保险潜在问题较多
在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小,农村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零散,没有自成一体。如北京市大兴区在基金管理和监督中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区(县)财政专户,以区(县)为单位核算和管理。《成都市农民养老办法》规定农民养老保险资金以区(市)县为统筹单位,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农民养老保险资金专户,统一管理,封闭运行,自求平衡。从这些规定中看出,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主体是当地的县或者市,基金统筹单位较为狭窄。从国家选择的试点来看,在全省做出统一规划的地方也不多。
(2)各级财政补助不足。以农村为例,新农保基金基本上是以市或者县为统筹单位的,但分税制改革之后,基层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目前新农保基金的补贴责任却还是由县级财政承担。
3.完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的对策
3.1确定合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许多学者都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但财政保障支出合理性水平的测定却一直是关键的瓶颈问题。如何测定,结果如何定位都需要后来者前仆后继的探索与求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2改革社会保障分配比例,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但存在总量不足的矛盾,也存在一些结构问题。合理优化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结构,是实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之间的资金合理配置的关键。总体来看,我国应逐渐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的支出,而应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险的补助力度,增加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的支出。
3.3加快有关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效益
首先,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中央与地方放政府同时担负着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责任。具体来讲,中央政府应提供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特征的保障项目与物品;而地方政府则应提供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的社会保障产品,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项目或部分。
其次,建立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关键要在各级政府内部建立协作分工的行政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的具体实施规则。比如: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还要负责制定政策,税务机关负责征收,财政部门负责监管,银行负责发放等。这样可以提高各个部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功能。
最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开征社会保障税是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发展方向,应该积极探索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案,在合适的时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制。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适宜采取税与费相结合的方式,个人账户为缴费,统筹基金为征税。
参考文献:
[1]余曙光.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82-83.
[2]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18-23.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 公共财政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央与地方都在努力寻求民生之路。而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其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保支出,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步骤,强化社会保障的监督措施都将是推动社会快速稳健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我国财政社保支出的界定
社会保障支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国家财政对因各种原因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公共财政的精神并不是要国家财政包揽一切社会保障支出。事实上,财政只应承担必要的、最低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财政所负担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优抚安置支出四大部分。而在我国,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而社会保险支出的资金是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国家补助构成,其中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全额由企业缴费,而养老和医疗则是由三方共同承担。个人缴费部分划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则上缴财政统筹安排,国家补贴部分包含在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部分里。
2.我国财政社保支出现状与问题
2.1财政社保支出现状
总体来讲,虽然每年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在努力加大社保的投入,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仍严重不足。表1为2000年-2010年财政社保支出变动情况。由表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都在不断增强,财政社保支出也在快速增长。从支出总量上来说,财政社保支出数额在逐年提高。但由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总体上表现为10%左右,即财政社保支出保持与财政支出保持同比增长速度。但就财政社保支出比重和人均财政社保支出水平上来说,我国目前依然处于较低保障水平。据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三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仅为14.9%,而在美国这三项开支已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
表1:2000-2010年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社保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获得。
从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来看,财政社保支出一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由1998年得267.77亿元增至2006年的1330.20億元,增至2011年4738.53万元,增长了近18倍,但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同时,至1998年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尤其是“三条保障线”的确立,“两个确保”的实施,导致我国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呈现增长迅速且数额较高的态势,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从1998年得25.38%一跃而至1999年得37.46%。值得一提的是,该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到2005年其相应比重已经达到49.14%。
2.2财政社保支出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中看,国家已经意识到财政投入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但一定时期内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投入方向上的选择也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取向。在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上,不管是从投入方向看,还是从投入力度看,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
2.2.1财政对社保的支出规模小,城乡二元化发展。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徘徊,比重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也相当大。从表2中看到,近年来,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总支出的平均比例还不到3%。1990一2003年间,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年也仅只在0.1%左右,而同一时期城镇的这一比例却一直维持在7.3%的水平,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表2:我国财政农村社保支出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获得。
总之,从财政支出总额来看,保障水平严重不足;从其支出结构来看,目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相对偏重于城镇,存在结构失衡现象。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资金资源有限,重城轻乡的二元体制实际上不符合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建设目标,有损社会公平。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合理调节城乡投入比例,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补助责任。
2.2.2社会养老保险潜在问题较多
在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小,农村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零散,没有自成一体。如北京市大兴区在基金管理和监督中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区(县)财政专户,以区(县)为单位核算和管理。《成都市农民养老办法》规定农民养老保险资金以区(市)县为统筹单位,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农民养老保险资金专户,统一管理,封闭运行,自求平衡。从这些规定中看出,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主体是当地的县或者市,基金统筹单位较为狭窄。从国家选择的试点来看,在全省做出统一规划的地方也不多。
(2)各级财政补助不足。以农村为例,新农保基金基本上是以市或者县为统筹单位的,但分税制改革之后,基层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目前新农保基金的补贴责任却还是由县级财政承担。
3.完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的对策
3.1确定合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
许多学者都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但财政保障支出合理性水平的测定却一直是关键的瓶颈问题。如何测定,结果如何定位都需要后来者前仆后继的探索与求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2改革社会保障分配比例,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但存在总量不足的矛盾,也存在一些结构问题。合理优化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结构,是实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之间的资金合理配置的关键。总体来看,我国应逐渐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的支出,而应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险的补助力度,增加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的支出。
3.3加快有关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效益
首先,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中央与地方放政府同时担负着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责任。具体来讲,中央政府应提供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特征的保障项目与物品;而地方政府则应提供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的社会保障产品,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项目或部分。
其次,建立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关键要在各级政府内部建立协作分工的行政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的具体实施规则。比如: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还要负责制定政策,税务机关负责征收,财政部门负责监管,银行负责发放等。这样可以提高各个部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功能。
最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开征社会保障税是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发展方向,应该积极探索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案,在合适的时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制。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适宜采取税与费相结合的方式,个人账户为缴费,统筹基金为征税。
参考文献:
[1]余曙光.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82-83.
[2]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