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X〔2012〕GHBZ48)
近年来,学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流动流失严重,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动和流失状况更是较为严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重要地位,为更好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生流动流失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一.学生流动流失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一类群体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造成学生思想压力大,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自卑感,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而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偏见的潮流中,一类群体认为只要能赚钱致富,何必读那么多书。助长了学生产生成厌学心态,荫佑了学生的流失。
2.名校效应因素
尽管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改,然而,各地区中高考排名,奖励优惠,“状元学校”“高分名校”效应仍直接影响部分学生的择校去向。
3.学校因素
(1)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不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生,致使学生因为不能被理解而产生逆反心理,负气辍学。
(2)由于中考的竞争压力,部分教师过分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致使差生心理不平衡,愤而退学。
(3)学校管理不当,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致使一些学生误入歧途,不得不辍学。一些学校将工作的重点只放在抓学生学习成绩上档次上,而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待违纪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是劈头盖脑地训斥(有时不去了解内情),就是给予硬性处罚,甚至将其逐出课堂。这样“教育”的结果,将部分学生推向社会的边缘,逐步走上违纪犯罪道路。
(4)校园生活太死板、太单调,气氛不活跃。学生整天绝大部分时间是读书、作业,很少有参加其他活动发挥特长的机会,体会不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觉得回家闲玩要自在得多,于是便辍学回家。一些学校,整天只知道按课表给学生上课,甚至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每周日的下午都安排上课,很少开展集体活动。
在学校的上述教育管理环境中,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原因是不会做),看不完老师的白眼,听不完老师的训斥,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凭什么还要在学校苦熬?
二.学生流动流失的特征
1.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主流驿动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据统计,在各地区学校,其驿动性占了流动学生中近半数。
2.主动性以前流失原因主要集中在违纪和学习成绩差而导致退学或意外事件退学,是学生被动流失。而现在更多的表现为主动流失,如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自己学不懂,不想学而退学,学业成绩差自动退学;违纪受处分而自动退学;因就业困难丧失信心而退学等。学生主动流失,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因而难以控制。
3.频繁性以前学生流失主要集中在学期末和开学初,而中途学生流失较少;而现在学生流失时间除学期末外,学期之中也存在学生经常性的流失,有的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流失。
4.不平衡性学生流失的多少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都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可以说学生流失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一个班级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
三.学生流动流失的对策
1.加大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力度。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有不断进修的机会,向高一级学历提升,能得到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充实新的知识,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新吸收的农村教师应严加审批、防止滥竽充数。教师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引导者,没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信心,流失也就随之出现。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
重点帮助贫困地区的一些特困家庭失学学生和弱势群体无力上学的困难,减免一切费用。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帮助农村贫困孩子和留守学生上学的实际困难。城市支援农村、富裕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尽力减少城乡差别,缩短差距。
不断增加新的教育资源,应大力宣传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办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向贫困地区捐资办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改变农村办学因陋就简维持度日的状况。特别是一些贫困县区,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截流和挪用。各级合理分担教育经费的补助,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环境,适当增加硬件,必要的设施设备。保证常规教学需要和教学研究需要。
3.改革优化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去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和良好表现,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的学生,除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外,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共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流动流失的客观原因纵然诸多,我们还不能一一克服,但是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认真对待,流动流失的现象是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前景。
学生是我们辛苦耕耘的土地,当耕地越来越少时,意味着当地的教育走向衰落……居安思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学生流失让我们警觉,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谋发展,提高办学的知名度,让各地学生都慕名而来,学生会越来越优秀;让优秀教师也慕名而来,促进教师越来越敬业,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学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流动流失严重,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动和流失状况更是较为严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重要地位,为更好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生流动流失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一.学生流动流失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一类群体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造成学生思想压力大,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自卑感,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而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偏见的潮流中,一类群体认为只要能赚钱致富,何必读那么多书。助长了学生产生成厌学心态,荫佑了学生的流失。
2.名校效应因素
尽管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改,然而,各地区中高考排名,奖励优惠,“状元学校”“高分名校”效应仍直接影响部分学生的择校去向。
3.学校因素
(1)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不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生,致使学生因为不能被理解而产生逆反心理,负气辍学。
(2)由于中考的竞争压力,部分教师过分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致使差生心理不平衡,愤而退学。
(3)学校管理不当,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致使一些学生误入歧途,不得不辍学。一些学校将工作的重点只放在抓学生学习成绩上档次上,而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待违纪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是劈头盖脑地训斥(有时不去了解内情),就是给予硬性处罚,甚至将其逐出课堂。这样“教育”的结果,将部分学生推向社会的边缘,逐步走上违纪犯罪道路。
(4)校园生活太死板、太单调,气氛不活跃。学生整天绝大部分时间是读书、作业,很少有参加其他活动发挥特长的机会,体会不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觉得回家闲玩要自在得多,于是便辍学回家。一些学校,整天只知道按课表给学生上课,甚至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每周日的下午都安排上课,很少开展集体活动。
在学校的上述教育管理环境中,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原因是不会做),看不完老师的白眼,听不完老师的训斥,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凭什么还要在学校苦熬?
二.学生流动流失的特征
1.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主流驿动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据统计,在各地区学校,其驿动性占了流动学生中近半数。
2.主动性以前流失原因主要集中在违纪和学习成绩差而导致退学或意外事件退学,是学生被动流失。而现在更多的表现为主动流失,如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自己学不懂,不想学而退学,学业成绩差自动退学;违纪受处分而自动退学;因就业困难丧失信心而退学等。学生主动流失,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因而难以控制。
3.频繁性以前学生流失主要集中在学期末和开学初,而中途学生流失较少;而现在学生流失时间除学期末外,学期之中也存在学生经常性的流失,有的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流失。
4.不平衡性学生流失的多少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都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可以说学生流失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一个班级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
三.学生流动流失的对策
1.加大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力度。
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有不断进修的机会,向高一级学历提升,能得到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充实新的知识,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新吸收的农村教师应严加审批、防止滥竽充数。教师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引导者,没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信心,流失也就随之出现。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
重点帮助贫困地区的一些特困家庭失学学生和弱势群体无力上学的困难,减免一切费用。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帮助农村贫困孩子和留守学生上学的实际困难。城市支援农村、富裕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尽力减少城乡差别,缩短差距。
不断增加新的教育资源,应大力宣传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办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向贫困地区捐资办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改变农村办学因陋就简维持度日的状况。特别是一些贫困县区,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截流和挪用。各级合理分担教育经费的补助,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环境,适当增加硬件,必要的设施设备。保证常规教学需要和教学研究需要。
3.改革优化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去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和良好表现,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的学生,除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外,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共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流动流失的客观原因纵然诸多,我们还不能一一克服,但是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认真对待,流动流失的现象是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前景。
学生是我们辛苦耕耘的土地,当耕地越来越少时,意味着当地的教育走向衰落……居安思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学生流失让我们警觉,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谋发展,提高办学的知名度,让各地学生都慕名而来,学生会越来越优秀;让优秀教师也慕名而来,促进教师越来越敬业,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