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成人高校教师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关系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态归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创建学校教育特色、提高管理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加强心理疏导、增进社会支持与认同等策略改进现状。
关键词:成人高校 职业倦怠 归因分析 情绪困扰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相比,成人高校教师在工作期望、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方面更低,这个群体更应该受到关注。如今,处于社会转型、学校加速变革时期的成人高校教师,正在遭受普遍存在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困扰,如何帮助他们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一种精神困惑,是指职业带来的一种以情绪困扰为主,理性思考与现实差距过大,从而未能实现职业成就感的一种情绪困扰现象。这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对社会角色定位以及职业过程中的实践所产生的差距感到疲惫、厌倦,找不到职业方向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性困扰状态。职业倦怠是从职业困惑到职业枯竭的过渡阶段。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育程度高者比教育程度低者易患职业倦怠。
(二)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最为深入、贡献最大的美国学者马勒诗(Maslach)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三个维度来解释和分析职业倦怠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为:心智能力下降,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对工作悲观消极;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
二、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归因
促成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职业原因、个人原因等,下面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评价偏低
许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成人高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末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虽然成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成人教育层次偏低。以电大教育为例,虽然从规模上电大有“世界第一高校”的美誉,但知名度与其发展规模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样庞大的一个公办成人高校,不管从社会认可度、办学、学生就业政策上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导致许多成人高校教师感到社会地位比普通高校教师要低很多,进一步加大自卑心理和心理压力的形成。
2.学校外部发展环境困难
199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改走大众教育路线,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普通高校的扩招造成成人高校生源锐减,招生形式严峻,生源严重不足。很多成人高校为了确保具有一定的教育规模,使出浑身解数,打起招生大战,甚至“全民招生”,给教职员工定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任务的,就扣发工资。因担心生源流失,学校教学管理、考试等不敢严格要求。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成人高校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对现状的不满、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二)内部因素
1.学校发展前景迷茫与教师角色模糊的冲突
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有关政策不能落实,导致许多成人高校转型发展困难,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对学校及自身未来发展感到不确定性和茫然。同时,成人高校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教师角色模糊,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双肩挑,还要“科研型”,使得教师们心力交瘁,疲于应付。
2.以职称评聘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压力大
职称作为教师教育及科研能力总水平的标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人高校教师接受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参与研究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也无法保持持续系统的过程,使得学术提高变得尤为困难。同时,成人高校一般存在职称评定的无自主权及聘任指标有限的压力。这些障碍都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形成职业倦怠。
3.教师成就感低下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品德不端、对学习缺乏热情、学生管教困难已经成为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之一。当前成人高校的学生来源复杂,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生源素质的降低增加了老师教学负担,加大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困难,教学效率降低,这使教师只能享有较低成就感。
三、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的策略建议
(一)创建学校教育特色,打造自身品牌
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成人教育仍然存在普教化、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等缺点。成人教育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同时,应该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和品牌,增强社会及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一是要制定品牌特色创建规划,在3—5年内,拥有自己的若干品牌、特色专业或项目。二是要重视继续教育。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将是新世纪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这也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既能满足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又能为实现终身教育开辟广泛前景。三是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吸引生源,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向及就业岗位是成人高校的发展瓶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则是实现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最佳的方式,能让学生学有所用,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教学及考试的纪律,降低学校及老师的管理难度,增加社会的认同,减少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的工作压力。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师发展环境
学校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其组织管理方式、激励机制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具备教师发展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可以尝试以下工作途径:一是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明白他的岗位要求、岗位职责,明确角色认知,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认识自己所应履行的教师义务和职责,能够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去行动。二是进行工作再设计,使工作内容更合理化,尽量减轻工作负荷超载带来的压力。如对教学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结构优化,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改革,提高教师工作适应性,保护教师工作热情。三是着眼于学校发展、教师培养,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多提供教师职业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主要是以情绪困扰为主,经过有针对性地诊断和引导后,教师很可能会在困境中找到解决职业发展瓶颈的方法。成人高校教师一是要正视职业倦怠的存在,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积极自我调适,要学会倾诉、放松,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和困惑。三是要培养广泛的爱好和生活情趣。无论工作多忙,教师都应该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
(四)完善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增进社会支持与认同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贯彻落实《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平衡成人院校教师心理。同时,要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成人教育、尊重成人高校教师的良好氛围,让成人高校教师感到同其他教师一样,受到社会尊重,使其真正体会到所从事职业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蒋立文,经贵宝.成人高等教育边缘化原因及对策[J].成人高等教育.2005(3).
[3]杨庆国.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4]单从凯.关于省级电大发展走向的若干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5]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
作者简介:
苏小桅(1979—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
唐康明(1979—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
关键词:成人高校 职业倦怠 归因分析 情绪困扰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相比,成人高校教师在工作期望、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方面更低,这个群体更应该受到关注。如今,处于社会转型、学校加速变革时期的成人高校教师,正在遭受普遍存在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困扰,如何帮助他们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是一种精神困惑,是指职业带来的一种以情绪困扰为主,理性思考与现实差距过大,从而未能实现职业成就感的一种情绪困扰现象。这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对社会角色定位以及职业过程中的实践所产生的差距感到疲惫、厌倦,找不到职业方向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性困扰状态。职业倦怠是从职业困惑到职业枯竭的过渡阶段。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育程度高者比教育程度低者易患职业倦怠。
(二)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最为深入、贡献最大的美国学者马勒诗(Maslach)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三个维度来解释和分析职业倦怠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为:心智能力下降,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对工作悲观消极;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
二、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归因
促成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职业原因、个人原因等,下面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评价偏低
许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成人高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末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虽然成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成人教育层次偏低。以电大教育为例,虽然从规模上电大有“世界第一高校”的美誉,但知名度与其发展规模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样庞大的一个公办成人高校,不管从社会认可度、办学、学生就业政策上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导致许多成人高校教师感到社会地位比普通高校教师要低很多,进一步加大自卑心理和心理压力的形成。
2.学校外部发展环境困难
199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改走大众教育路线,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普通高校的扩招造成成人高校生源锐减,招生形式严峻,生源严重不足。很多成人高校为了确保具有一定的教育规模,使出浑身解数,打起招生大战,甚至“全民招生”,给教职员工定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任务的,就扣发工资。因担心生源流失,学校教学管理、考试等不敢严格要求。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成人高校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对现状的不满、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二)内部因素
1.学校发展前景迷茫与教师角色模糊的冲突
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有关政策不能落实,导致许多成人高校转型发展困难,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对学校及自身未来发展感到不确定性和茫然。同时,成人高校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教师角色模糊,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双肩挑,还要“科研型”,使得教师们心力交瘁,疲于应付。
2.以职称评聘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压力大
职称作为教师教育及科研能力总水平的标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人高校教师接受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参与研究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也无法保持持续系统的过程,使得学术提高变得尤为困难。同时,成人高校一般存在职称评定的无自主权及聘任指标有限的压力。这些障碍都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形成职业倦怠。
3.教师成就感低下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品德不端、对学习缺乏热情、学生管教困难已经成为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之一。当前成人高校的学生来源复杂,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生源素质的降低增加了老师教学负担,加大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困难,教学效率降低,这使教师只能享有较低成就感。
三、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的策略建议
(一)创建学校教育特色,打造自身品牌
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成人教育仍然存在普教化、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等缺点。成人教育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同时,应该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和品牌,增强社会及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一是要制定品牌特色创建规划,在3—5年内,拥有自己的若干品牌、特色专业或项目。二是要重视继续教育。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将是新世纪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这也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既能满足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又能为实现终身教育开辟广泛前景。三是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吸引生源,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向及就业岗位是成人高校的发展瓶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则是实现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最佳的方式,能让学生学有所用,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教学及考试的纪律,降低学校及老师的管理难度,增加社会的认同,减少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的工作压力。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师发展环境
学校是复杂的社会组织,其组织管理方式、激励机制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具备教师发展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可以尝试以下工作途径:一是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明白他的岗位要求、岗位职责,明确角色认知,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认识自己所应履行的教师义务和职责,能够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去行动。二是进行工作再设计,使工作内容更合理化,尽量减轻工作负荷超载带来的压力。如对教学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结构优化,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改革,提高教师工作适应性,保护教师工作热情。三是着眼于学校发展、教师培养,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多提供教师职业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主要是以情绪困扰为主,经过有针对性地诊断和引导后,教师很可能会在困境中找到解决职业发展瓶颈的方法。成人高校教师一是要正视职业倦怠的存在,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积极自我调适,要学会倾诉、放松,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和困惑。三是要培养广泛的爱好和生活情趣。无论工作多忙,教师都应该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
(四)完善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增进社会支持与认同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贯彻落实《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平衡成人院校教师心理。同时,要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成人教育、尊重成人高校教师的良好氛围,让成人高校教师感到同其他教师一样,受到社会尊重,使其真正体会到所从事职业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蒋立文,经贵宝.成人高等教育边缘化原因及对策[J].成人高等教育.2005(3).
[3]杨庆国.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4]单从凯.关于省级电大发展走向的若干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5]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
作者简介:
苏小桅(1979—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
唐康明(1979—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