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耶娃夫人:19世纪的巴黎交际花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0年前,法国告别了君主制,又走过了共和时期,最后辗转进入帝国时代。本文的主角帕耶娃夫人正式出场,她的目标就是要征服巴黎的上流社会,最终她获得了无上的成功,甚至连她本人都深感惊讶。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妓女一跃成为富可敌国、权倾一时的名媛,就连拿破仑三世都成为她的诸多爱慕者之一。
帕耶娃

  正如那个时代的人所熟知的那样,帕耶娃夫人不仅仅是个交际花,更是19世纪欧洲社会的缩影:社会结构剧变,旧贵族让路,新贵资本家和帝国缔造者们重塑世界。虽然帕耶娃腰很粗,脸长得很中性化,但她拥有远超美貌的技能点:坚强似钢,野心勃勃。

往上爬是唯一出路


  1819年,帕耶娃出生于俄罗斯,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德国犹太人,这种家庭背景在俄国并不讨喜。关于她的童年,外人知之甚少,只知道爱莎·保琳·拉赫曼是她的教名;不过她很快换了个新名字:特蕾丝,这是个法国名。之后,她又改名叫布兰奇。17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患有肺结核的裁缝,她尽职尽责地给那个裁缝生了个儿子。之后不到一年,她就离家前往巴黎,遗弃了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跟裁缝签离婚协议书,一心向欧洲上流社会圈进发。
  帕耶娃怎么到巴黎并不清楚。不过在那个巴黎满大街都是妓女的时代,帕耶娃也寄生于妓院之中。尽管妓院里比她长得漂亮的姑娘多了去了,但最后,最吃得开的却是帕耶娃。她用了三年的时间,在那个勾心斗角、食不果腹的环境下磨练了自我的意志,并下决心一定要跻身一个专属于她自己的时髦圈子里,那里的金主要远比红灯区里的小资产阶级嫖客好得多。
  1841年,22岁的帕耶娃穿戴着借来的晚礼服和假珠宝,跑到普鲁士温泉小镇埃姆斯,拿下了富有的钢琴家亨利·赫尔茨,此人为她准备了公寓、买了珠宝甚至安排了工作。之后,帕耶娃很快返回巴黎,举办了一场成功的沙龙,当然并不是与赫尔茨的婚礼。那个裁缝依然还是她的法定丈夫,但她却自称为赫尔茨夫人。只是,这一套没有骗过任何人,就连贵族们的看门人都没糊弄过去,还有人要把她送上法庭。
  帕耶娃在1840年代可谓摔了大跟头。赫尔茨去了美国后,他的父母就把帕耶娃赶出了家。当时,帕耶娃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自己的珠宝首饰也当给了当铺,如果赫尔茨再不回来,她就要跟巴黎的上流圈子彻底无缘了,而且面临着重回妓院的危险。于是在1847年,在化妆师的建议下,帕耶娃离开了巴黎前往伦敦,在那里,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到达伦敦的第一天,帕耶娃就在考文垂花园皇家歌剧院成功勾引了一位阔绰的贵族。之后她又钓上了一位葡萄牙侯爵。

人生巅峰


  就在帕耶娃离开法国期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1848年,七月王朝被推翻;之后短命的第二共和国让位于拿破仑侄子创立的新帝国。这对于法国的新兴贵族来说可是个大利好,这批人在新兴产业和新帝国的投机中大发横财。
  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展开了大改造,整个城市焕然一新。新贵阶层成为社会显赫,浮华风月也趁机混入其中,里面不乏当年的暗娼妓女。当时的艺术批评家查尔斯·布兰科写道:“在第二帝国的治下,一种新兴的奢靡之风以一种腐朽的方式盛行起来,以至于一个诚实的女性都不能再靠穿着来彰显地位身份了。”
  法兰西第二帝国几乎就是帕耶娃的游乐场。从挥霍无度的侯爵那里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之后,她抛弃了侯爵,并留下一封信:“你回葡萄牙去吧,我要留在这儿当我的妓女。”而侯爵在回到里斯本之后便“恰到好处”地自杀了。就这样,帕耶娃侯爵夫人就成了一个冠有侯爵夫人头衔的寡妇,有了这个头衔,她可以钓到一长串有钱有势的情人。
  她曾经勾引了一个绅士,而为得到一亲芳泽的机会,这个绅士花了一万法郎。帕耶娃管自己的珠宝叫“孩子们”,而她的亲生孩子却早已不知所终。她开始成为一个神话人物,身价不断上升,最后,除了汉克·冯·杜能斯马克伯爵之外,几乎无人敢问津。而这位年轻的伯爵也是全欧洲最有钱的人之一。他把一切都给了帕耶娃,甚至为帕耶娃建了一家酒店,这家酒店的地址非常显赫:香榭丽舍大道25号。
  在让-保罗·萨特的话剧《无路可逃》中,将地狱幻化成第二帝国的沙龙,那个沙龙里有几分帕耶娃会客室的影子:巨大的镀金房间,天花板上满是壁画,仿佛在诉说从早到晚在那里追逐她的男人们的故事。楼梯和浴缸是用一吨半重的黄玛瑙石做成,浴缸上的水龙头镶满了钻石,直到今天依然保留完好。龚古尔兄弟在他们的日记里说这个地方简直“就像是卢浮宫的嘴一样”,而大仲马则说:“这里一切完备,就差铺一条人行道了。”
  时至今日,这些遗迹已然被历史遗忘,然而在那个时代,帕耶娃可谓是风光无两。男人们对她趋之若鹜,拿破仑三世来过,工业大亨来过,就连福楼拜和左拉这样的作家也来过。访客对她用玫瑰香槟或是牛奶洗澡可谓印象深刻。她的房子比起一般女人住的都要大,而这栋房子也成为帕耶娃的人生标志——从莫斯科贫民窟一跃跻身到全欧洲最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之上,真是令人终生难忘。

一切都完了


  对于帕耶娃,后世并没有留下足够多的影像。现在只能从一些模糊的画像和文件的证件照里寻觅到些许踪迹。那么她到底长什么样呢?
  当代的观察家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至少在当时,帕耶娃与其说是个女人,不如说是个谜。她年轻时胸脯饱满,皮肤苍白。她爱涂抹白粉,这样皮肤效果更明显。根据遗留的画像,她不是一个纤瘦的姑娘。至于她的脸,很多作家将她称之为“丑中带美”的范例。她的眼睛很大,鼻子像个梨。毫无疑问,她的犹太人身份左右了后世对她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显然有些主观偏见。
  到了1871年,整个法国因普法战争的缘故风向大变,帕耶娃夫人也成了众矢之的。她被指控是德国间谍。每次她一走进剧院,全场都会发出嘘声。她的普鲁士丈夫杜能斯马克伯爵也未能保护她。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阶级的生活做派在普法战争之后饱受指责,帕耶娃这样的交际花更是成为替罪羊。而交际花和犹太人的双重身份,更使她成了典型中的典型。
  帕耶娃和她最后一个也是最富裕的丈夫杜能斯马克伯爵在西里西亚的大房子里度过了余生。1884年她去世之后,她心碎的丈夫并没有把她下葬,而是用酒精防腐剂将她的尸体存放起来,夜夜在其身旁痛哭。几个月后,他把她的尸身存放在了阁楼,而且没有告诉他的继任妻子。1901年,德皇威廉二世授予杜能斯马克德国最高的贵族头衔——亲王,这令人忍不住想象,亲王大人是不是曾经走到阁楼里,告诉棺材里的帕耶娃:至少在死后,她总算当上了王妃。
嫁给杜能斯马克伯爵后的帕耶娃夫人
其他文献
在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进程后,很多人担心中东地区将由此酝酿新的乱局。如今,在特朗普那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宣布半个多月后,不妨再来仔细看看它所引发的反应。  毫不意外,反对之声很多,其中又有一些声音特别响亮。比如,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威胁中断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这里,得先说一句,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时,整个耶路撒冷都在约旦手中;第一次中
孫越  最近十多年,苏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作品在读书界流行,数家出版社争抢出版他的诗集,形成了一个小景观。他在圈子外的名气不大,是因为他的诗作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封杀,被苏联作协贬斥为“淫秽和诽谤之作”,直到1985年才逐渐放开。  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生于华沙(父亲是拉脱维亚的犹太皮革匠人),17岁便开始写诗,在画家沃罗申的克里米亚别墅里遇见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后,就开始狂追不舍,甚至一度与之同
从3月10日起,阿森纳、利物浦、曼城三家英超豪门的球迷到主场看球时,将迎来全新体验。得益于一种名为“TrueView”(真实视角)的技术,球迷能以360°视角观察球场的任何位置,或者以“球员视角”体验球员在球场上目睹的情景。  TrueView技术由知名芯片公司英特尔开发。英特尔正式进军体育界仅仅三年,就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类玩家。从极限运动开始  2016年初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英特尔
载着乘客的黄色电车,叮叮当当地穿梭在里斯本的街头  既然都到了西班牙,为什么不去葡萄牙转一圈呢?正在为春假规划旅行路线的我,一手托着下巴,一手转着笔,盯着摊在眼前的西欧地图,脑中飞快地盘算着。  这个地处亚欧大陆最西端的国家,在旅游方面,相比其邻近的西班牙、法国等热门目的地,实在没什么存在感。以至于很容易让人忘记,作为大航海起源地之一,葡萄牙有着深厚的历史—凯尔特人、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和基督
美国总统一般对媒体都没什么好感,但过去的总统多是抱怨媒体“偏见”,而不会谩骂媒体是“假新闻”。特朗普不一样,他对批评自己的媒体,一概贴上“假新闻”的标签,甚至称之为“人民的敌人”。  当然,特朗普对媒体不光有恨,也有爱。他最爱的就是福克斯新闻。  福克斯新闻,由保守派媒体大亨默多克在1996年创办。当时默多克就是感觉美国大媒体中多数是自由派,因此要创办一个吸引保守派观众的电视台。这一举措相当成功,
我和双截棍的缘分从12岁那年开始。周杰伦一首《双截棍》火遍大江南北,我用零花钱买了第一个双截棍,并翻出所有李小龙的电影,一帧一帧地学习。万万没想到,那时候也正是中国现代双截棍运动的启蒙阶段,于是我抓上了第一代双截棍运动的尾巴,成为一名“棍客”。  直到去武汉读大学,我加入了一个名叫“凌云棍道”的双截棍武馆学艺。后来,凌云棍道在我们手里,逐渐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双截棍流派。我们的技术风格称霸全国,圈子
利马大教堂  经过一夜的飞行,疲惫的我坐在驶往利马市中心的车上。早高峰的车流开始聚集起来,争先恐后地前行,不时有路人熟练而敏捷地穿越马路。  路边的房子高高低低,很多屋顶上还支着钢筋混凝土,看上去好像是未完成的工程。这是当地人利用法规漏洞躲避地产税的普遍做法。如果是一个明媚的好天气,这样的景象也许可以称作“未来可期”,然而在这阴冷的铅灰色天空下,它们却显得有些颓唐。与防暴警察合影  主广场是利马老
老年人成为新的贫困人群  罗伯塔·戈登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76岁时还活着,她也绝对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还要工作。每个星期六,她都会去当地的杂货店分发样品,领着50美元的日薪,她需要这笔钱。美国洛杉矶街头,年迈的流浪汉  “我又是一个职业女性了。”戈登现在住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家高级公寓的公共休息室里。她一生中做过几十份工作:家庭清洁工、家庭健康助理、电话推销员、图书管理员、筹款人……但她人生中大部分时间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一辈子为情欲、爱和道德所折磨。这些问题,最终都成为他小说的主题。写作是他对放浪人生的追忆与忏悔。  托尔斯泰16岁时,在狐朋狗友怂恿下夜逛青楼,完事之后他竟在妓女床头痛哭流涕,因为情欲和良心的激烈碰撞令他痛苦和煎熬。他在日记中说,女人是万恶之源,男人应尽量远离。话音未落,他就对作家契诃夫说,他对女人充满“总是不满足”之感。  托尔斯泰21岁时,曾勾引家中女
贯穿了大西洋与太平洋,被称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巴拿马运河,它所在的巴拿马,是个典型的小国。  这个国家的面积仅有7.55万平方公里,尚不及一个重庆市的面积,人口也只有393万。它所处的地带狭长,人口分散而居,综合国力亦是微薄。可以说,与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运河的巴拿马运河,名气远远高过它所属的国度。  但在历史中,这条著名的运河对巴拿马而言,并非荣耀,而是一种屈辱的记忆。它是由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