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这是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Flash部分第四课时的一节新授课。这节课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并不多但非常重要,且在所有Flash课时中学习起来最困难。为了进一步巩固移动动画和变形动画的基本操作,《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文字动画和图片素材制作动画都归在这一课时内完成,课堂时间不很充分。笔者在这一课时只讲解了文字淡入淡出效果的设置和图层的建立,主要知识点是元件的设置和使用以及Alpha的效果设置等,为学生以后自学Flash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Flash的学习,学生对运动的原理已经较为清晰,缺少的是实践经验的渗透。元件知识点是以后进行动画制作的基础,但必须与前面的内容相联系,因此倘若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在这部分的操作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学生对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的区别不清楚,也将影响对元件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熟练操作Flash的工具栏、菜单栏;理解元件的概念、元件的建立及调用;能在元件界面上熟练进行属性变换、比例工具的使用、Alpha效果的设置以及动作动画的创建;能在时间轴上熟练进行插入、删除、复制和粘贴帧的操作;能较好地表达和呈现出自我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能够通过回忆旧知识点,自己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作品的逐步形成,培养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观念;通过信息的获取,树立向大学生活努力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元件的概念、元件的建立及调用。
难点:Alpha效果的设置和元件之间的关系,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区别的再次渗透。
对于技巧性很强的软件操作技能的教学,教师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恰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当然,期间还应穿插适当的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从学生角度讲,元件的概念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即便想自己进行网络检索,一堂课的时间也不允许,所以他们的学习策略应以听讲为主,中间穿插适当的讨论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前几节课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球体的运动、一个心的跳动和一个简单变形动画的作品,了解了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之间的区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更精彩的作品效果。大家先看一段影片。
教师播放《大学生活》的Flash短片,作为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段影片描述的是一位学生刚进大学的感受和生活,我想大家必定也非常向往。请大家观看时注意观察片头的文字效果。
学生欣赏Flash动画。看到片头的文字从无到有,由远至近,又从小到大的精彩效果,视觉受到冲击,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大家不必羡慕,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新旧知识点的结合,也能做出同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初步掌握的知识点出发,以一个有关大学生活的Flash影片的欣赏,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Flash丰富的效果,激发他们学习与操作的动力。而影片中文字的精彩变化实际上就是文字元件的淡入淡出的效果,以此引入新课,上课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想了解一下我们班谁唱歌最拿手,还有,朗诵和英语演讲呢?(注:这些项目,我都已经在课前做过调查。)
学生说出平时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的名字。
师:这几个同学是咱们班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把我们的课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今天要学习的元件就和有才华的同学一样,在Flash的“舞台”上,它是“基本演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元件在库中正如演员在后台等候上台,对元件进行设置正如给演员穿衣打扮,把元件从库中调用出来,正如让演员上台表演。让我们来一步步地接近这套“演出班子”,看看他们是怎样组织和运转的。
设计意图:因为课本上对元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名字,而有关元件的解释本身也比较抽象,教师让学生回答在演讲、朗诵及唱歌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目的是跟“演员与舞台”的比喻形成对应,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元件的概念。
2.教师演示操作 主导教学流程(正课)
因为教师在上节课刚解释过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所需要的元素,所以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示范创建一个“文字元件”的整个操作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操作要点,如元件的名称、元件类型的选择、元件编辑界面与场景界面的不同等。
学生通过投影屏幕观看教师演示操作,随后自己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教师先示范操作是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不会在自我操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从而使课堂时间得以掌控。文字的设置我没有进行专门讲解,是因为它们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且在Photoshop中已有类似的操作。
教师示范回到场景的操作。
师(提问):奇怪,为什么刚才创建的元件在场景上没有显示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对了,还需要我们将“演员”请到“舞台”上。这一步可以通过快捷键“Ctrl L”来完成。
教师将原先的作品的变化效果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任务,动手实践操作元件的调用方法,互相合作完成文字元件在两个关键帧上的大小、位置、颜色。
设计意图:文字元件的调用及其大小、位置的调整都不是特别难的操作,与学过的Photoshop中的文字操作有很多相通之处,教师先就范例进行演示,更能让学生的操作有的放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创新。“Alpha的设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但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本或自己的思考动手操作,目的是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即便出错,也能通过经历一个识错、纠错的过程,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样,对“动画补间”这一知识点,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操作方法。有学生出现了补间呈淡绿色虚线的效果,知道自己错了,又尝试另外一种方法,可见他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别开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的使用,这刚好可以让他们重温知识点,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点评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将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一指出,如在“元件的调用”上,教师提出,元件的一个特性就是能够重复调用且修改方便,并再次提及元件的补间效果,让他们巩固记忆。
学生在教师点评和对重难点示范时,对自己作品进行再修改。
设计意图:此时的作品点评是属于中间阶段的一系列小评价,有两个作用:一来巩固刚才学生自学的操作,二来让部分有相同失误操作的学生引起注意。
师:我们刚才完成了一个淡出的效果,能不能在相同的位置进行相同大小的淡入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动手实践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识将“复制”和“粘贴”应用到“帧”的操作上,以节省时间。如果教师不提这个简便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还会停留在刚刚学过的“元件的重复使用”这一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学生暂时的思维定式,但还应让学生去尝试,这样才能产生对比,衬出“复制”和“粘贴”的便捷性。
3.学生展示作品师生评价总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发表一些对他人和自己作品的看法,再将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并将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再次回顾讲解。最后以课堂开头的Flash对学生进行激励,树立积极向上的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观念。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作品点评,总结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4.作业设计
由于时常会在网页上看到文字各种美妙的变化效果,学生也想下载看看如何完成。于是,课后的作业就是让他们自己完成有几个图层的文字淡入淡出的效果,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六、问题研讨
1.课本中采用是Flash MX版本,而我们机房安装的是更新的Flash 8.0版本,课本上有的知识点和版本有出入,比如,在MX中的“动作补间”和8.0中的“动画补间”,实际上是一回事儿,表达不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从而对操作有影响。
2.“组件”和“元件”在语言的描述上是否应一致?我发现,教师用书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采用“组件”,而“元件”一词用得很少。
3.在课本中,文字淡入淡出的效果用了两个图层来解释,是否有必要?如果是为了解释复制和粘贴帧的知识点,在一个图层上也能复制和粘贴,完全可以就用一个图层。如果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操作中能适应更复杂的应用,那在这节时间很紧的课堂上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拓展?
(作者单位:浙江平阳县鳌江中学)
这是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Flash部分第四课时的一节新授课。这节课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并不多但非常重要,且在所有Flash课时中学习起来最困难。为了进一步巩固移动动画和变形动画的基本操作,《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文字动画和图片素材制作动画都归在这一课时内完成,课堂时间不很充分。笔者在这一课时只讲解了文字淡入淡出效果的设置和图层的建立,主要知识点是元件的设置和使用以及Alpha的效果设置等,为学生以后自学Flash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Flash的学习,学生对运动的原理已经较为清晰,缺少的是实践经验的渗透。元件知识点是以后进行动画制作的基础,但必须与前面的内容相联系,因此倘若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在这部分的操作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学生对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的区别不清楚,也将影响对元件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熟练操作Flash的工具栏、菜单栏;理解元件的概念、元件的建立及调用;能在元件界面上熟练进行属性变换、比例工具的使用、Alpha效果的设置以及动作动画的创建;能在时间轴上熟练进行插入、删除、复制和粘贴帧的操作;能较好地表达和呈现出自我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能够通过回忆旧知识点,自己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作品的逐步形成,培养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观念;通过信息的获取,树立向大学生活努力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元件的概念、元件的建立及调用。
难点:Alpha效果的设置和元件之间的关系,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区别的再次渗透。
对于技巧性很强的软件操作技能的教学,教师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恰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当然,期间还应穿插适当的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从学生角度讲,元件的概念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即便想自己进行网络检索,一堂课的时间也不允许,所以他们的学习策略应以听讲为主,中间穿插适当的讨论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前几节课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球体的运动、一个心的跳动和一个简单变形动画的作品,了解了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之间的区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更精彩的作品效果。大家先看一段影片。
教师播放《大学生活》的Flash短片,作为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段影片描述的是一位学生刚进大学的感受和生活,我想大家必定也非常向往。请大家观看时注意观察片头的文字效果。
学生欣赏Flash动画。看到片头的文字从无到有,由远至近,又从小到大的精彩效果,视觉受到冲击,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大家不必羡慕,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新旧知识点的结合,也能做出同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初步掌握的知识点出发,以一个有关大学生活的Flash影片的欣赏,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Flash丰富的效果,激发他们学习与操作的动力。而影片中文字的精彩变化实际上就是文字元件的淡入淡出的效果,以此引入新课,上课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想了解一下我们班谁唱歌最拿手,还有,朗诵和英语演讲呢?(注:这些项目,我都已经在课前做过调查。)
学生说出平时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的名字。
师:这几个同学是咱们班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把我们的课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今天要学习的元件就和有才华的同学一样,在Flash的“舞台”上,它是“基本演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元件在库中正如演员在后台等候上台,对元件进行设置正如给演员穿衣打扮,把元件从库中调用出来,正如让演员上台表演。让我们来一步步地接近这套“演出班子”,看看他们是怎样组织和运转的。
设计意图:因为课本上对元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名字,而有关元件的解释本身也比较抽象,教师让学生回答在演讲、朗诵及唱歌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目的是跟“演员与舞台”的比喻形成对应,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元件的概念。
2.教师演示操作 主导教学流程(正课)
因为教师在上节课刚解释过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所需要的元素,所以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示范创建一个“文字元件”的整个操作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操作要点,如元件的名称、元件类型的选择、元件编辑界面与场景界面的不同等。
学生通过投影屏幕观看教师演示操作,随后自己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教师先示范操作是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不会在自我操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从而使课堂时间得以掌控。文字的设置我没有进行专门讲解,是因为它们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且在Photoshop中已有类似的操作。
教师示范回到场景的操作。
师(提问):奇怪,为什么刚才创建的元件在场景上没有显示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对了,还需要我们将“演员”请到“舞台”上。这一步可以通过快捷键“Ctrl L”来完成。
教师将原先的作品的变化效果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任务,动手实践操作元件的调用方法,互相合作完成文字元件在两个关键帧上的大小、位置、颜色。
设计意图:文字元件的调用及其大小、位置的调整都不是特别难的操作,与学过的Photoshop中的文字操作有很多相通之处,教师先就范例进行演示,更能让学生的操作有的放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创新。“Alpha的设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但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本或自己的思考动手操作,目的是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即便出错,也能通过经历一个识错、纠错的过程,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样,对“动画补间”这一知识点,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操作方法。有学生出现了补间呈淡绿色虚线的效果,知道自己错了,又尝试另外一种方法,可见他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别开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的使用,这刚好可以让他们重温知识点,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点评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将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一指出,如在“元件的调用”上,教师提出,元件的一个特性就是能够重复调用且修改方便,并再次提及元件的补间效果,让他们巩固记忆。
学生在教师点评和对重难点示范时,对自己作品进行再修改。
设计意图:此时的作品点评是属于中间阶段的一系列小评价,有两个作用:一来巩固刚才学生自学的操作,二来让部分有相同失误操作的学生引起注意。
师:我们刚才完成了一个淡出的效果,能不能在相同的位置进行相同大小的淡入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动手实践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识将“复制”和“粘贴”应用到“帧”的操作上,以节省时间。如果教师不提这个简便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还会停留在刚刚学过的“元件的重复使用”这一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学生暂时的思维定式,但还应让学生去尝试,这样才能产生对比,衬出“复制”和“粘贴”的便捷性。
3.学生展示作品师生评价总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发表一些对他人和自己作品的看法,再将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并将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再次回顾讲解。最后以课堂开头的Flash对学生进行激励,树立积极向上的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观念。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作品点评,总结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4.作业设计
由于时常会在网页上看到文字各种美妙的变化效果,学生也想下载看看如何完成。于是,课后的作业就是让他们自己完成有几个图层的文字淡入淡出的效果,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六、问题研讨
1.课本中采用是Flash MX版本,而我们机房安装的是更新的Flash 8.0版本,课本上有的知识点和版本有出入,比如,在MX中的“动作补间”和8.0中的“动画补间”,实际上是一回事儿,表达不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从而对操作有影响。
2.“组件”和“元件”在语言的描述上是否应一致?我发现,教师用书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采用“组件”,而“元件”一词用得很少。
3.在课本中,文字淡入淡出的效果用了两个图层来解释,是否有必要?如果是为了解释复制和粘贴帧的知识点,在一个图层上也能复制和粘贴,完全可以就用一个图层。如果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操作中能适应更复杂的应用,那在这节时间很紧的课堂上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拓展?
(作者单位:浙江平阳县鳌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