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 再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坛主发帖:
  
  近年来,教师普遍反映信息技术课不好教,不知道如何教。这当中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因,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不知道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是软件操作、编程的操作技巧和语言算法,是技术综合运用的技能,还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法途径?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了一轮的今天,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再次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争论一: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尚雨叶:据我观察,在一线教师中关于“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应用软件的使用,有人说应该谈及编程等高深的技能,还有人认为信息素养,即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思维以及整合利用信息的策略等才是信息技术课的主旨。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最终无法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我认为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我认为出现这样的分歧是因为在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其一,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电脑操作培训课;其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深度把握不清;其三,对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是什么认识不够明确,等等。
  冯伯虎:尚雨叶所说的误区确实存在!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将信息技术课依然当做计算机基础课来上。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首次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范畴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因其课程改革的“突变”,使其实施的难度较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大。第二,新课改的培训没及时到位,致使部分一线教师没能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理念。第三,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专家人数少,与一线教师的沟通不够,致使专家的新理论、新理念与一线教师在认识上的交集太小。第四,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已经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未纳入中考和高考,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还很难为学校领导和学生们所重视。第五,在我们对全国部分中小学的专项调研中发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属于小学科,在同一所学校里,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不仅普遍年轻,缺乏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去引领,而且人数也少。这些均不利于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也不利于对这门学科的深入认识。
  尚雨叶:或许正是出于对信息技术课前景的“悲观”态度,很多人认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的讨论没有用。其实不然!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讨论事关对该学科本质的深层次认识,也关乎教师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还应该被列为长期讨论的热点才行,吸引更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加入到这些热点问题的深入讨论。
  邓亚玲:看了大家的观点,我发现一个问题:“核心价值”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话题,而是和其他相关话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建构到任务,从主题活动到课程整合,从学科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到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从理想课堂的标准到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从信息技术的定义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到文化内化等等,所有这些讨论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这个本质而进行的,只是切入点不同,讨论的侧重点和细节自然也有所区别。其实,“核心价值”也好,“信息素养”也好,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专家的很多论述在一线教师那里容易被肢解和分化,于是形成了断章取义、自顾自说的尴尬境况。我觉得,在信息技术学科基础问题的阐述和交流方面,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需要站在一个系统、科学、理性的前提之下,运用同一范畴的概念进行更多、更有效、更有益的讨论。专家需要反思、需要耐心,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咀嚼和回味,这样我们才能够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推进、深化和提升研讨成果。
  陈越:信息技术课程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人本位的?纵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几乎找不出由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最终发明了一项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设备和技术,而根据社会的需要研究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却比比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本位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帮助大多数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培养一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为课程目标。
  八月桂花香:因为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所以很难说它的核心在哪里,更谈不上“核心价值”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步履维艰,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需要真正结合起来。笔者设想目前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状态就是所有学生人手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在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候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来作为自己的一类学习工具。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所以,讨论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现在我们的课程处在“过渡”时期,关于我们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价值难免众说纷纭。
  
  争论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汪细强: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涉及到三个关键的问题:软硬件操作方法和技能;主动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信息素养。对“计算机、网络、语言类(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操作掌握和熟练使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技术性”问题,属于“显性知识”,一般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己反复操作就能够掌握和熟练,但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咱们培养的只是一些熟练工。在技术背后,学生获取这种技能的方法,以及如何将技能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的思想和策略是信息技术课程中“非技术性”问题,则是个体根据不同的条件、基础在不同的实践中探究出来的,是需要自己经验积累的知识再造,是一种“隐性知识”,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知识的获取过程,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思维和策略就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因此“非技术性”、“隐性知识”的获取无形地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技术是基础,非技术是掌握技术过程中主动获取、探究的思维过程,以及在获取过程中领悟技术的特性、功能,并思索、归纳出已经或即将如何利用技术到实际的学习策略。
  王爱胜:我想请问各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吗?当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了推进全面开课,小学、初中、高中均采用零起点的技术操作。随着形势发展,“指导纲要”没能及时更新,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又沦为综合实践课,随之主题式信息活动泛滥。如果是真正实践活动也罢,可现如今虚拟活动离实际问题越来越远,虚拟场景更是缺乏必要性、科学性考虑,活动中的假任务、理想化情景、随意性主题严重弱化了对技术学习目标的认识。谁都感觉到了小学在活动,初中在活动,高中还在活动!
  其实,实践活动初衷很好,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过程。信息技术课却正好相反,一节课搞出各式评价量规,做成精美板报,甚至学搜索也要做成演示文稿来汇报。试想,我们学习技术需要这样形式主义吗?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目标应是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供方法、锻炼技能,而熟练掌握则需长期学习、反复应用才能形成的。信息技术学科又受环境影响,一节课上不了多少内容,搞太多花样,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当然,不实行课时制又另当别论。因此,有针对性提炼信息技术课的最核心的内容非常必要。
  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技术价值所在。如,动画补间技术对动作的自动化产生,多媒体集成中媒体的相互作用,分支语句是智能的基础,传感器对外界的感知价值等。只有明确了技术价值,再多的操作和软件都可以后续不断学习,不必再受空洞的活动、复杂的知识和详细的训练来冲淡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行探索的空间。其实我们经常想一想这些问题会很受益:教给学生多少技术才够用?当堂学不会操作后果真的很严重吗?谁在做事情前就已坚信自己一定掌握了全部技术,不需要再(甚至重新)学习呢?
  陈越:我还是站在社会本位的理论基础上,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社会本位上,既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也要培养一些信息技能。
  张义兵:核心价值显然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不能仅仅从学科本位来考虑,否则只会限于方法、工具、思想这几个词语上。我们可否考虑:(1)从全球化视野看该学科存在的价值;(2)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程何以必要;(3)从教育的视野看,其科学的课程结构是什么;(4)从人的发展看,塑造一个信息时代的健全的人需要什么课程。任何课程的核心价值都是与整个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即应该归结到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从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看。我觉得在传统的“德、智、体”的范畴内应该有“信息素养”的一席之地。
  湖州浪子:从社会、知识、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可以找出信息技术课程在相应的社会领域、知识领域和主体领域体现时代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共同需求——创新,因此我想其核心价值应是创新。
  李艺:从个人及社会发展价值的维度看:一是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二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说,创新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冯伯虎: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分析的出发点:一是课程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课程的个人价值取向,三是课程的知识价值取向。从国内诸多信息技术课程专家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他们分析结果的指向,均可以归结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黄利锋:信息技术课程的公认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但我觉得这样的表述过于抽象。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当地经济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大,因此各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即使使用了统一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质量也很难统一。基于这样的课程现状,也就不难理解各地教师对课程核心价值的不同看法。
  石头:对于楼上诸位提到的信息素养是课程的核心,个人不敢苟同。窃以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其核心还应该是落在技术上。当然今天这里讨论的“技术”并非过去的“技术”,不应该再强调软件说明书式的学习,而应该归在“技术”的核心、“技术”的思想、“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学习上。由于技术存在的依赖性,因此对于信息处理的技术也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但这不应该是学科的全部。信息素养中信息的含量多还是技术素养的成分多,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的发展。
  苍梧书生:“信息素养”能拆分为“信息”的“素养”吗?石头把“信息素养”中的“信息”专门拿出来了,试问“信息素养”中“信息”的含量多,还是“技术”的含量多?我个人觉得,这样的问法本身就是在偷换概念。这与之前有人提出的“信息技术”应该是“信息”还是“技术”的疑问如出一辙,犯了同样的概念错误。
  黄利锋:我认为信息素养含义非常广泛,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可以说人人都有信息素养,只不过应用的范围、深度不同而已。我认为,信息素养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情形应该有更为具体的、更有针对性的表述。作为一线教师,要能够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素养落实的具体目标,这才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争论三:
  我是怎样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汪细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技术”的因素为侧重点,注重学生获取技术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策略,并以此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Lqzxzxm:我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学会一些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了,就能熟练应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
  董自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尤其重要的。从古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到现在“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一理念变化,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基于技术的应用学科,具有发展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应用能力、练习操作技能为重点和目标。与学科课程整合,把知识与活动整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也就是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应用实践。
  包士娟: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其次是信息道德修养,信息社会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中涉及的道德、法律责任,电子商务涉及的经济问题,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时所涉及的个人隐私等病毒的编制、传播,黑客技术的滥用所致的社会问题需要用新的道德法制来约束。再次是应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
  郭松柏:①创建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②创建学以致用平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③与各学科整合,充分运用课题研究方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在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尚雨叶:个人感觉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行。同时应尝试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需要。回归生活,回归应用,到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信息技术。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伯虎 整理)
其他文献
网络课程实验中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在开始阶段更多的是在探索。为了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选修课的性质和目的更有效地结合,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探索如何将课程的统一管理和使其具有教师个性结合起来。由市或区教研部门统一设计课程,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考虑如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修订本2013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笔者参与了部分修订工作,在修订本面世之际,追本溯源,钩稽史料,探求此书点校的历史,良有感慨。  点校本《史记》的修订工作由赵生群师主持,修订组一共八人,前后用时八年。原点校本由顾颉刚(1893-1980)先生领衔点校,贺次君先生协助,后来宋云彬(1897-1979)先生又依样重标,最后经聂崇岐(1903-1962)先生覆校排印。原点校本是
现在很多县区都建立了教育城域网,县直及各乡镇学校通过光缆及收发器连接到教育局信息中心,配置模式是在县教育局的主交换机上为每个县直或乡镇学校划分一个vlan并分配一段IP地址,实质上是整个县区构成了一个大一些的局域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育局及各学校相互之间访问方便,但是由于现在有些学校的网络管理不到位,致使校园网病毒很多,病毒所发出的数据包直接影响到教育局主交换机与该学校所连接的端口。如果有病毒的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潮流——政治抒情诗。诗人们满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用最热烈、最赤诚的情感赞颂祖国、歌唱社会主义,表达对新中国的赞美,诗歌创作具有一种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直抒胸臆的文学风格。贺敬之与郭小川、闻捷、蔡其矫、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等著名诗人成为该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呈现出一体化时代里诗歌艺术的种种探索。  贺敬之的政
“世纪老人”冰心如同一座永远闪亮的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航标。在中国现代作家谱系中,冰心用清新而简练的话语、浓厚又隽永的温情感染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读者。她的爱如涓涓的细流,虽不能掀起惊天动地的豪情,却总有水滴石穿的永恒力量;她的爱如宽广的山脉,虽没有悬崖陡峭的惊险,却包容着延绵不断世的永世情怀。2020年10月5日是冰心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感怀的时刻,让我们重温她的作品,
有幸与先生结缘,始于2005年读博的前后,对先生的懷念,也便从读博开始。  我不是一个积极的学生,读书写作均被动。2005年考博的时候,对恩师知之不多,甚至不知道吴老师在北京。但吴老师的大名倒是熟悉的。当看到河南大学博士招生简章里“京海派文学”方向的导师“吴福辉”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吴老师。这样说不是唐突了老师,反而恰恰说明了我当年的懒散与孤陋。我出身于农家,农民的孩子读书,往往有着外在的目的。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内容均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第九课《用公式计算》。这是Excel数据统计中最基本的一课。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数学方法上公式的理解,对Excel中的公式及其使用规则尚未认知。那么,如何让学生将数学方法上的公式转化成Excel中的公式呢?如何激发学生在Excel中用公式计算的欲望呢?如何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呢?又如
移动学习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预示着学习革命的新浪潮即将到来。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技术更好地开展教学交互活动,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前沿和探讨的热点。香港、台湾地区和大陆内地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有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共性,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和理解上。此番,我们邀请数位来自两岸三地的学者,分享他们关于移动学习的真知灼见。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如今移
为了尽快解决江苏省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大面积提高农村师资教学水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于2007年暑假组织实施了以制作、配送中小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光盘为主要内容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    一、工程实施的背景与亮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切实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江苏省将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在
在Office中,将Word中控件(或数组)的数据送到Excel指定行、列的单元格(或区域)中,保存Excel文档,然后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定义和创建用于接受Word文档中各控件(或数组)值的Excel工作表“对象”,并将其“隐藏”(即保留在内存中而不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其典型语句如下。  Dim ExcelSheet As Object   Set 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