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对中职数学教育现状的剖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强调,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这些能力足以使其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数学是人类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除了定理和理论外,数学能培养学习者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习者形成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数学方法能使人批判地阅读、识别谬误、探索偏见、估计风险、提出变通方法。可以说,数学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始终备受人们关注的,特别是在小学、中学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态度和认识却大相径庭。
一、现状及问题
1. 有人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向学生传授一些专业性强、技能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以便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文化基础课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数学课。
2.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在初中阶段就处于班上的中下水平,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较差,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3. 一些教师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缺乏教学创新。
4. 还有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实用性的技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上不上数学课无所谓。
5. 现行中职教材不太贴近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更多的是照搬普通高中的教材内容。
二、解决对策
1. 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转变其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白领”工作的观念。
(2)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中等职业教育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坚持“水桶定律”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坚持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本,促使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个性特长的形成;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发展。
(4)树立教师学生平等的观念。要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做到教学相长,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2.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是中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抽象性、严谨性、逻辑连贯性更强,传统的中职数学教育(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关注这些内容,而忽视了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当前,新课程教材已经在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跨出了一大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上多做文章。例如:国情教育方面、国民经济翻番、增长率、人口控制、环境与资源、森林覆盖、铁路提速、公路建设、数据的统计理解与分析、有奖销售、税收累进、股票走势图表、银行利息调整、分期付款、公积金贷款等,理解这些都需要敏锐的数学意识、精确的计算方法、深刻的数学理解。要真正领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2)加强数学文化的熏陶,改革中职数学教学
源远流长的数学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古埃及金字塔体现的几何学、谜人的《哥德巴赫猜想》、韩信点兵、蜜蜂蜂房、蜘蛛结的“八卦”形网、0.618黄金分割等。粒子之微,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人类从蛮荒时代的结绳计数到如今用电子计算机指挥宇宙航行,无处不受到数学的恩惠和影响。所以,数学教学应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溶入、丰富数学教学并促进其发展。
现在使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中,每章后面都已经有一段“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方法、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等数学史知识),尽管不入正文,但我们不妨好好地利用起来,并适当补充相关数学史的知识。与此同时,讲数学史不能只讲本民族的数学成就,也要讲自己的不足,体现吸收人类一切数学精华的积极态度。要着重于过程,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上世界各国数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抱负、细致敏锐的见识,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教育学生体会、理解数学的美。
(3)加强课堂文化的建设,改革中职数学教学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而教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教师的感染和鼓励下,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的同时,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努力探索新知的抱负和决心,以及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意志和信心。当然,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有限,但是创新精神、探索好奇、感受成功的感知能力,则是可以体验和培养的。现在的中职数学课堂中弥漫着“及格就行”的风气,上课时打瞌睡、短信聊天、做其他事的学生不乏其人,真正想上进的真的很少,数学课堂文化颇有令人窒息之感。
尊重,是数学课堂文化的准则。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自然就有一个发扬民主的问题。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上司”。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护学生的隐私等,都是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传统教育讲究“天地君亲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老师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乏幽默,老是板着面孔,这就是“教学民主”欠缺的表现。
协作,是数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在现代社会,即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领域里,相互协作仍然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欧美各国盛行合作学习,除了学习需要相互帮助以外,培养协作精神也是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协作,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才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丘维声. 数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2]孙文. 关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职教通讯,2007(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强调,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这些能力足以使其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数学是人类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除了定理和理论外,数学能培养学习者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习者形成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数学方法能使人批判地阅读、识别谬误、探索偏见、估计风险、提出变通方法。可以说,数学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始终备受人们关注的,特别是在小学、中学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态度和认识却大相径庭。
一、现状及问题
1. 有人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向学生传授一些专业性强、技能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以便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文化基础课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数学课。
2.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在初中阶段就处于班上的中下水平,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较差,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3. 一些教师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缺乏教学创新。
4. 还有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实用性的技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上不上数学课无所谓。
5. 现行中职教材不太贴近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更多的是照搬普通高中的教材内容。
二、解决对策
1. 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转变其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白领”工作的观念。
(2)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中等职业教育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坚持“水桶定律”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坚持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本,促使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个性特长的形成;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发展。
(4)树立教师学生平等的观念。要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做到教学相长,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2.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是中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抽象性、严谨性、逻辑连贯性更强,传统的中职数学教育(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关注这些内容,而忽视了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当前,新课程教材已经在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跨出了一大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上多做文章。例如:国情教育方面、国民经济翻番、增长率、人口控制、环境与资源、森林覆盖、铁路提速、公路建设、数据的统计理解与分析、有奖销售、税收累进、股票走势图表、银行利息调整、分期付款、公积金贷款等,理解这些都需要敏锐的数学意识、精确的计算方法、深刻的数学理解。要真正领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2)加强数学文化的熏陶,改革中职数学教学
源远流长的数学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古埃及金字塔体现的几何学、谜人的《哥德巴赫猜想》、韩信点兵、蜜蜂蜂房、蜘蛛结的“八卦”形网、0.618黄金分割等。粒子之微,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人类从蛮荒时代的结绳计数到如今用电子计算机指挥宇宙航行,无处不受到数学的恩惠和影响。所以,数学教学应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溶入、丰富数学教学并促进其发展。
现在使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中,每章后面都已经有一段“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方法、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等数学史知识),尽管不入正文,但我们不妨好好地利用起来,并适当补充相关数学史的知识。与此同时,讲数学史不能只讲本民族的数学成就,也要讲自己的不足,体现吸收人类一切数学精华的积极态度。要着重于过程,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上世界各国数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抱负、细致敏锐的见识,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教育学生体会、理解数学的美。
(3)加强课堂文化的建设,改革中职数学教学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而教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教师的感染和鼓励下,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的同时,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努力探索新知的抱负和决心,以及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意志和信心。当然,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有限,但是创新精神、探索好奇、感受成功的感知能力,则是可以体验和培养的。现在的中职数学课堂中弥漫着“及格就行”的风气,上课时打瞌睡、短信聊天、做其他事的学生不乏其人,真正想上进的真的很少,数学课堂文化颇有令人窒息之感。
尊重,是数学课堂文化的准则。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自然就有一个发扬民主的问题。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上司”。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护学生的隐私等,都是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传统教育讲究“天地君亲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老师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乏幽默,老是板着面孔,这就是“教学民主”欠缺的表现。
协作,是数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在现代社会,即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领域里,相互协作仍然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欧美各国盛行合作学习,除了学习需要相互帮助以外,培养协作精神也是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协作,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才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丘维声. 数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2]孙文. 关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职教通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