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介绍当前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引 言:城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2012》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镇化飞速发展有力带动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服务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促进农用地规模化经营,但快速城镇化也对土地利用置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肆征地造城,新城区遍地开花,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忽视公共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土地浪费问题十分严重,造成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存在较大缺陷。
  第二,城市过度扩张致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其是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耕地资源显得尤为稀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越大,与农地之间的矛盾也越尖锐。城市郊区和城市边缘区大量高质量农用地在城镇化发展中被征收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第三,城镇化过度挤占生态空间,城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镇化过程中,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不少地方占优补劣,补充耕地时上演“围湖毁林”、“上山下滩”;为保证粮食总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来提高亩产,使得原本协调的农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一些城市为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和避免高成本的城镇拆迁,开展填海造地、开山造城等开发活动,剧烈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的稳态结
  构和自调节功能,引发生态环境退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发展新型城镇化勾勒出了宏伟蓝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坚持城乡统筹。从生产要素、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和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等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二,坚持发展方式的集约性。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凸显的基本国情的理想选择。实行集约型城镇化,要求节约集约配置土地资源,利用产业集聚优势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促进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将城市建设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促进城市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大的难点和关键则是土地利用和配置问题。土地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着力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促进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保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耕地保护意识
  要树立土地持续利用的意识,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土地尤其是耕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必须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国际经验表明,人们对耕地非生产功能的需求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快速提高。将农业生产与膳食结构变化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向生态型、观光型农业转变,重视耕地的非生产性功效,提升其经济与生态效益,充分激发城乡居民保护耕地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农扶农富农政策,引导发展各种特色和高效农业,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达到合理有效利用耕地的目标。
  (二)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土地配置走集约化道路,必须强化规划控制,管理创新和科学调控。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要充分重视产业转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在土地利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目前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主要有国土资源部的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和发改委的区域发展规划构成。
  (三)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机制
  科学推进城乡土地配置与整治,有利于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提升土地产能、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首先,要充分利用当地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其他专项调查成果,摸清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家底。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可供开发的未利用地,可改造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以及可用于耕地开发的土地。各地应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土地专项规划,编制好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其次,加大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整治力度,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开展农民公寓式住宅试点,对城乡结合部的村镇,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利学布局,变一户一宅式安置为集中公寓式安置。各地可对主动放弃宅基地的,采取货币补贴、安置补偿等措施给予鼓励。也可对空心村较集中的地区进行规范管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做好村庄规划,拓宽整治复垦范围。
  再次,创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将土地整治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村产业、促进农村集中居住和实现农村增收相结合。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或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向租金保底、务工获薪和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转变。
  (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城乡一体化用地改革,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首先要明晰集体土地权属,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通过制度设计使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落到实处。同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土地所有权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真正赋予农民土地产权。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和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同地、同权、同价”,确保农民成为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深化城乡一体化用地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有形土地市场。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评估,在国有土地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服务、管理功能,探索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管理”的新途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施政举措,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但要对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而且要从强化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保护耕地和依法管理用地的观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实现路径[J].甘肃农业科学,2014(1)
  [2]邹军.南昌市新型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3]罗芳.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
  [4]韩永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J].新湘评论,2014(2)
  [5]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
其他文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规模和数量均迅速增加,社会功能逐渐趋于完善。近期,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下,资源优势明显的沿海小城镇的发展更是迎来了较大机遇。文
Word作为一项既基础又复杂的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掌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兼顾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
在中国特殊的转型模式下,社会保险制度转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历史”和对“现实”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使得政府责任的合理界定和化解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变革中的关键与难点。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好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乡村建设;存在误区;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迅速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都比较恶劣,农民强烈渴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打造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典范,构建美丽乡村是目前广泛研究的话题。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