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本该关注什么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以全新的定位。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我们时不时地看到这样的现象: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袍”;不到位——工具性“流于形式”;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语文终究存在着“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种种迹象,这就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面对这种“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语文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语文的“工具性”究竟是什么?“人文性”到底又是什么?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所以说,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回位回归。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就语言学语言,而应该以理解内容、感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那对话文本该关注什么呢?笔者一点思考如下:
   一、关注“重点”
   文本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原来的瀑布的描写连用了六个成语,“……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我就没有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赢来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有的说“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这样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一头连着工具性,一头连着人文性,岂不妙哉!
   二、关注“空白”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岸花明”之豁然开朗。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遵其路,识斯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或恶,或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课文《郑成功》“海上激战”中有这样的叙述:“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显然,这里的“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就是空白点,作者并没有作具体的描写。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做一回编剧,把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的惨象写下来。这样就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三、关注“共鸣”
   所谓撞击点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一般说来,根据文章的类型,可分为感性撞击点和理性撞击点。感性撞击点较多集中于情感类的文章中,理性撞击点则较多存在于富含哲理的课文中。撞击点最能拨响孩子们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撞得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如课文《郑成功》的第二节只有两句话:“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这里的“奴役”和“恨透了”就是撞击点,当然也是个空白点。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及时补充关于“奴役”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就“奴役”和“恨透了”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当时被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台湾同胞,你会对侵略者怎么说?”这既撞开了孩子们的情感之海,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之中得到了升华。
   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是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有效的、灵动的语言实践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期刊
研究背景和目的 胚胎干细胞(ESC)具有全能性,能够分化成一个完整生命个体所需之各式各样的不同的细胞。E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其中ES细胞向生殖细胞的分
期刊
“温故而知新”,小学数学作业就是一种有效的“温故”途径。目前,广大教师正在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潜心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而忽略了数学作业的研究,数学作业设计成为日常教学的一块空白地带,没有把每天的作业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作业设计的“三个单一”现象非常普遍,即作业要求单一,作业题型单一,作业评价单一。《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期刊
期刊
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学生生活要“语文化”。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灵犀活水,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学语文,不断提高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把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去,使生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灵犀活水。   一、挖掘生活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1.走进生活教语文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要找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更贴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