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住金陵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是文学的宠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爱把它挂在嘴上。作为众多文学作品中的现实背景,南京是重要的:作为一幅想象的风景,它是美丽的。无独有偶,清代最伟大的两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以金陵为背景,在小说家的言说中,在小说人物的话语中,在山川风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述中,城市凸显出自己的形象,既有虚构的幻象、想像的旖旎,又有观念的印记和现实的质感。前代的优秀作品是后人回望过去的一扇窗户,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曹雪芹笔下的南京,仿佛是一段深沉而遥远的记忆。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此后渐行渐远,人事沧桑,世态炎凉,童年时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越来越朦胧,也越来越美丽。记忆中那些繁华富丽的色彩,沉淀下来,涸化开去,涂饰出了“金陵十二钗”记忆的迷人环佩叮当作响,带着金陵特有的古色古香,迷离而怅惘。所有这些都是布景,仿佛在暗处、在后台,所以依稀迷蒙,让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相比之下,《儒林外史》中的南京更有现实可触性。
  《儒林外史》中写到南京,是从第二十四回开始的。从这儿开始,南京就成了小说人物的中心舞台,小说的后半部,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个圆心。有时,故事线索好像飘离了,越飘越远,但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这里,形散而神不散。这小说结构之“神”。就是南京这座城市。
  大而繁华,是南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近代以来人们爱说“大上海”一样,当时人爱说南京是“大邦”,换成现在的话,差不多就是“大南京”。在乡下人和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里,南京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邦”。可在这里住惯了的人,就是一般市井百姓,也能落落大方。大的方面不必说,小的方面,诸如言行举止、日常饮食,处处透着见多识广。第二十五回戏子鲍文卿和修补乐器的倪老爹随便上了一座酒楼,听那堂倌叠着手指,就数出了十几样荤菜,两个人不动声色,从容得很。而第二十八回,季恬逸随便叫了四个碟子,刚从盱眙县来的乡里人诸葛天申竟有一半不认得,把香肠当做腊肉,叫海蜇作“进脆的”。这大概也算一种“文化震惊”吧。见识不同,风度和做派自然也就不一样。
  像这样一座大邦,来来往往的名公巨卿、风流豪杰,川流不息的书生举子、诗客选家,加上十六院的姑娘,淮清桥和水西门一带的戏班,真是鱼龙混杂,熙攘热闹得很。市井当中,修琴的、补伞的、作竹扇的、鬻(yu,卖)古书的、装字画的、刻木石墨迹的,应有尽有。这些人身负一技之长,身份寒微,却纯朴温厚,古风犹存,在清贫生活中恬淡自足。他们的存在,使小说中的城市富有人情的温馨,使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一起感受了城市亲切的一面。
  南京的历史文化流播于寻常巷陌之间,就是引车卖浆、菜佣酒保者流,也不免沾染一些雅气,一些名士气。第二十九回写道,杜慎卿等人在雨花台顶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这是一句有名的感慨,让这座城市铭记至今,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乐于引用。
  这句感叹中,最要紧的,是“六朝烟水气”。六朝这一段历史和文化。本来是属于全中国的,至少是属于整个南方的。而这段历史却顽固地吸附在南京这座城市身上,或者说,南京执著地垄断了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六朝远去,城市犹在,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下,六朝和南京时空莫辨,浑然一体。在传说中,在想像中,这座城市六朝化了,六朝的色彩越描越浓,进而成为南京的传统。古典的金粉,魅惑的色泽,散淡而潇洒,风流而靡弱,南京散发的这些气息,几乎无一不是从六朝开始沾上的。这使吴敬梓对南京有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受。爱它的风流以及多情,恨它的靡弱乃至堕落。吴敬梓是豪杰之士,可是他最终选择了佳丽而多情的南京,在于他对这个城市文化传统的偏爱。从古到今,在这座城市面前,很多文人情不自禁,竞相折腰。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偏执,而且毫不忌讳。赵翼说袁枚“爱住金陵为六朝”,林则徐也说“官爱江南为六朝”。在他们眼里,“六朝”无疑是南京的闪光点。
  在吴敬梓们看来,南京这座大邦是不爱张扬的,她繁华的脸上还挂着昔日的矜持,绝无暴发户的俗艳。城市山林笼罩在六朝烟水里,历史内涵有了,文化底蕴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姿自然也就有了。
  
  链接:跟随成语游南京
  
  2009年,南京市旅游局整理编辑了一本“旅游口袋书”。将45个“南京籍”的成语串联起来,带着游客逛南京城。我们也按书索骥,跟着这些成语,再一次去感受一下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秦淮河畔吹笛“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这个向意中人表白时常用的词,最早却是东晋名将谢安用来夸赞桓伊对音乐的执著痴迷的。
  《晋书》介绍,桓伊是一名武将,曾在淝水之战中立下战功,为人很谦逊。有一次桓伊乘车外出,碰上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两人素不相识。但王徽之知道他笛子吹得好,便请手下人迎上去,询问能否吹奏一曲。此时的桓伊已是高官,但他二话没说,走下车吹完了一曲《梅花三弄》。谢安感叹,桓伊对音乐可谓是“一往情深”。
  
  九华山上王羲之“入木三分”
  东晋时,九华山叫覆舟山。晋成帝在这里举行祭地大典,要更换以前由王羲之在木板上书写的祭文。更新时工匠要先削去早前的手书,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墨迹仍然可见。众人不禁赞叹:真是入木三分呀!
  
  “江郎才尽”的梦就在冶山
  南朝文学家江淹擅长诗赋。据说,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男子自称是郭璞。对他说:“我的一支毛笔在你那儿有些年头了,该还给我了吧。”江淹手往怀里一摸,果然摸到一支五色笔,便递给了他。此后,江淹就再也没作出什么佳句。
  史书记载,江淹被罢去官职后回到建康(南京旧称),在冶亭驿站休息时做了这个梦。而冶亭驿站位于冶山,即今天的南京朝天宫所在地。
  “厚颜无耻”竟与钟山有关
  六朝时,不少名人隐居北山(即钟山)。南朝齐有个叫周顒的人,也跑到那里隐居起来,摆出一副不愿做官的架式。其实,这个周顒并没有什么学问,隐居只不过为了待价而沽。以谋取高官厚禄。结果,还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海盐令。
  周顒卸任之后路过建康,又要故地重游再登北山。名士孔稚玩得知后,就撰写了《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斥责他一心投向朝廷,却还要故作姿态、沽名钓誉,真是厚颜无耻。
其他文献
胡汉辉:1956年出生,江苏南通人。现任东南大学经管学院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关产业组织与分析、集团化企业管理、产业集群发展与治理和定量化管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先后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主要著作有《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产品生长工程教程》《非参数的最佳效率前沿面估计
说起“百合花”,大家一定会想起著名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那纯洁高尚的情感,那清新淡雅的文风,一如旷野中的百合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文学社取名“百合花”的最初动因。百合花又象征着“纯洁”、“忠贞”、“吉祥如意”,她祝福爱好文学的少年,怀揣着对文学美丽而羞涩的梦想矢志不渝地前行。  百合花文学社自1993年诞生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文学社团百面旗”、“全国中学文学社
芮成钢,有一张年轻、英俊而又坚毅的脸。镜头前的他总是眉头紧锁,似乎有思考不完的问题。许多人说他“装酷”,对此芮成钢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主持风格,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我觉得我是很本色的人,不可能去表演,我做节目不是故意取悦大众,而是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和看问题的角度。”    芮成钢,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未来领袖”,2005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
一  [易混词语]alike/like  [辨辨练练]  用like 或alike 填空:  1. Helen’s skirt is _______ her sister’s.   2. Nancy’s pencil box and Tom’s pencil box are ________ .   3. The little girl is very much________ her fathe
一  外公童第德(1894—1969),字藻孙,号次布,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人,韩愈研究专家,曾任中华书局编审,著有《韩愈文选》、《韩集校诠》。《韩愈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出版说明中写道:“选注者童第德同志已于1969年病逝,本书是根据他1962年写定稿排印的。”《韩愈文选》是在外公去世十一年后出版的,外公自然不可能看到他的这本书出版。《韩集校诠》由中华书局198
“永远不要和作家谈如何写作,就像永远不要和商人谈如何获得利润一样。”一直以来,我坚信阿瑟·米勒的这句话自有些合理性。因为我自己也曾是一名所谓的作家,也会有人找到我问我写作的诀窍,我希望为学生讲授我是如何理解写作,但可惜只能讲学术写作。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当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写作的核心目的都是传达信息给读者,但是两者之间绝不可视作同类。究其内涵而言,文学创作显然比学术写作要复杂得多。  近
前几年,奶奶生了一种怪病,慢慢失去了记忆,无法与人言语,无法正常生活。现在,奶奶的病越发严重了,需要我们抽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她。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三口就驾车回老家看望奶奶。  来到奶奶家,第一眼看到的是奶奶慈祥的脸。只见她轻轻地倚在门边的桌子前,脸上似乎又多了几条皱纹。可是她的笑容却一点不老。她嘴角一咧,对着我们无声地笑着,笑得那样真诚,那样灿烂。  “奶奶!”我亲热地喊了一声。她似乎先是一愣,接着
作者:周国伟 出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即使在两国关系最险恶的年代里,中日有识之士依然坚定地相信,人民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鲁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鲁迅以其崇高的文学地位、卓有成效的译介活动,以及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所做的真挚而不懈的努力,在中日交往史上,树立了一座友谊的丰碑。  本书主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与
六月天空的乌云中雷声隆隆,阵雨哗哗哗倾落。  潮湿的东风掠过空旷的田野,在竹林里呜呜呜吹响笛子。  不知从哪儿钻出来一簇簇鲜花,在青草上快活地跳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着门做功课,如果放学前出去玩耍,老师就要罚他们站在教室的角落里。  天一下雨,他们就放假。  树林里枝条互相碰撞,狂风中绿叶飒飒作响,天上的乌云拍着大手掌,花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出校门,穿着黄的、红的
湘菜固然是八大菜系之一,但终民国之世,直至改革开放之前,似乎在外埠都声名不显;其实也不独湘菜,除了粤菜和京菜这些具有特别地位以及特别因缘的菜系之外,其他菜系也同样给人声光不显的印象。诚如李一氓先生所言,即便北京“菜馆业历来都是山东菜独占的市场,历史悠久,山东菜就是北京本地菜了”,因为“限于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职业厨师的缺乏,跨省建立饮食行业是很不容易的,解放以前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