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朝代的发展,人们都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帝王将相上,却容易忽视不少女性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文以清朝部分与皇室有关的女性为例,呈现了清朝三个不同发展时段:建立之初女性作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孝庄太后几十载培养康熙,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权朝政纲要,其腐朽的统治让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关键词】:皇室女性;清王朝;中国古代历史
1588年,随着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清朝成为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名族入主中原并实现大一统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王朝建立以后由盛至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帝王将相的巨大影响,更有皇室女性以各种台前幕后的方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从这部分女性的政治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推敲出清王朝的发展趋势。
一、“叶赫老女”——统一部落的牺牲品
努尔哈赤开创时代之初,“除了战争之外,联姻也是一重要的政治手段”。有些联姻是女真族的其他部落为了笼络努尔哈赤,积蓄力量而缔结,“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同遣使告上曰:‘吾等不道,兵败名辱。自今以后,愿复缔前好,重以婚媾。’”当然也有努尔哈赤以联姻换和平,求稳定的。自从万历二十四年,努尔哈赤通过不断联姻的手段,使乌拉部一直倒向建州一方。当然,联姻换来的和平总是短暂的。
婚盟里面著名的就是“叶赫老女”问题。叶赫部首领布扬谷(纳林布禄之侄)愿将自己十四岁的妹妹许配给努尔哈赤,叶赫部没有履行婚约将自己的妹妹送到建州,婚事遥遥无期。七八年后,为了争取一直动摇于建州、叶赫间的乌拉部,叶赫部竟然又提出要将“老女”许配给烏拉部首领布占泰,但布占泰出于对努尔哈赤的畏惧没敢同意。因为对于乌拉部的拉拢没有效果,叶赫部又将“老女”许给喀尔喀蒙古贝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代。这样一拖又是几年,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布扬古才将妹妹送至喀尔喀。此时,屡屡被当做政治交易筹码的“老女”已经三十三岁,更为不幸的是,她出嫁一年后便病故了。
“努尔哈赤一生之中娶妻十四人,大都集中在他事业发展的两个高峰阶段。第一个阶段,约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到万历十六年基本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二阶段,约从万历二十五年海西女真四部与努尔哈赤联姻结盟到万历四十四年后金的建立。这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婚姻中浓厚的政治色彩,联姻这一重要的政治手段在其统一女真的大业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
以“叶赫老女”为代表的女性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但是通过联姻与征战,努尔哈赤逐渐铲除了异己势力,统一了女真部落,称雄于白山黑水之间,一个新兴的国家初具雏形。
二、孝庄太后——“康乾盛世”拉开序幕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孝庄太后的用心经营下,给顺治、康熙的长久统治提供了条件。
吴三桂降清,多尔衮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后,福临与孝庄太后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之下,离开盛京迁往北京。当时,福临虽然做了皇帝,但年龄太过幼小,自然是个傀儡皇帝,实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孝庄太后为了保护儿子,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只得以柔克刚,不断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以使多尔衮不至于废帝自立。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在民间有无数版本的说法,而“太后下嫁”也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至今无法定论。
1661年,年仅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驾崩,三子玄烨继承大统。由于双亲很早离世,所以孝庄太后与康熙皇帝的关系便尤为亲密,孝庄太后成为康熙最可依赖的亲人。由于祖母的言传身教,玄烨自幼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学习儒家经典,诵读经书,所以这位满族皇帝从小培养了极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康熙帝本人也多次谈到:祖母的抚育培养,才使他有后来的成绩。孝庄太后去世以后,康熙也屡次写诗怀念昔日朝夕相处的祖母。其中一首《五十五年冬谒陵作》写到:拜奉山陵泪两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鬓发劳伤白所宜。屈指多年思慕永,深惭暮景远来迟。珠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容寸晷移。在这首诗中,康熙对于祖母的怀念之情可见一斑。
在孝庄太后生前的悉心培养下,康熙帝为统治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康乾盛世”自此拉开帷幕,清王朝走向鼎盛。
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泱泱大国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操用权术,身处后位却执掌朝政实权几十载,她全然不顾及国家利益的作风使大清朝遭受到帝国主义的瓜分,几近瓦解。
同治年仅十九岁患天花而亡,由于没有留下子嗣,慈禧压制众议,执意让只有四岁的侄子载湉,入宫即位为帝,即光绪。而之所以执意选载湉,最重要的是是慈禧权欲熏心,想要找个儿皇帝,给自己创造垂帘听政的机会。
光绪大婚,慈禧为了牵制光绪,便不顾皇帝本人意愿,将自己的亲侄女立为皇后。通过家族联姻,慈禧太后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光绪亲政以后,朝廷内部形成两股政治势力:“帝党”与“后党”。两个政治集团在朝政上都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慈禧在朝臣委任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以权力斗争为考虑,而不是从治国的才能出发。”②光绪十年,慈禧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五位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之以才能及其平庸的人当权。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慈禧早在光绪十八年就授意提前近两年的时间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做准备,而当时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光绪帝虽已亲政,但是由于没有操纵全局的实权,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却不得不率领朝臣大张旗鼓地为慈禧寿诞做精心的准备。前方战事紧张,军费开支告急,慈禧的六旬寿典却依然如期举行。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纷纷企图瓜分中国。逃命到西安的慈禧却痛快地答应了帝国主义赔款、割地等不正当要求,并且说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至于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的内部斗争也从未平息。慈禧表面上宣布退休,还政于皇帝,实际上却把持着最重要的军权和官员的任免权。她把光绪幽禁在南海瀛台的一个人工岛屿上,并使之与世隔绝。光绪曾经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瀛台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光绪也并未完全绝望,毕竟慈禧年事已高,他相信一旦慈禧西归,自己仍有机会亲掌朝柄,因此他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
然而,天不遂人愿,光绪三十四年(公历1908年),被慈禧幽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满含悲愤离开了人世,终年三十八岁。可谓生前死后,备受冷落,孤苦凄凉至极。而光绪的死因我们却无从明白,后人也只能猜测是慈禧或是其身边的人害死了光绪。就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离世,终年七十四岁。光绪的死与慈禧有关系,还是只是巧合,学者们至今也无从考证。
自慈禧去世,清王朝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灭亡,但是在慈禧太后掌权的阶段,实际上早已经四分五裂,末代宣统皇帝仅仅只是在清朝的历史上走了个过场而已。
清王朝从建立到溥仪宣布退位,历经了268年。中国的历史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点。在这段历史中,关注的焦点数不胜数,自然也包括这部分皇室女性。这些人里面,有因为王朝的建立牺牲者,有为了王朝兴盛用心经营几十载的,也有把王朝推向灭亡者。当然,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的影响还有待历史的考证。就如慈禧太后,虽然她一步步葬送了清王朝,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无能、腐败的行为也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瓦解,让中国更快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朝代的更迭,文明的碰撞,民族的发展,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学史的任务就是从现实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还原史实,以史为鉴,为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意义。
注释:
[1]摘自李伯钦、李肇翔主编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中国通史清卷》P13
[2]同上摘自P229
参考文献:
[1]李伯钦、李肇翔主编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中国通史清卷》2008.11
【关键词】:皇室女性;清王朝;中国古代历史
1588年,随着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清朝成为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名族入主中原并实现大一统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王朝建立以后由盛至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帝王将相的巨大影响,更有皇室女性以各种台前幕后的方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从这部分女性的政治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推敲出清王朝的发展趋势。
一、“叶赫老女”——统一部落的牺牲品
努尔哈赤开创时代之初,“除了战争之外,联姻也是一重要的政治手段”。有些联姻是女真族的其他部落为了笼络努尔哈赤,积蓄力量而缔结,“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同遣使告上曰:‘吾等不道,兵败名辱。自今以后,愿复缔前好,重以婚媾。’”当然也有努尔哈赤以联姻换和平,求稳定的。自从万历二十四年,努尔哈赤通过不断联姻的手段,使乌拉部一直倒向建州一方。当然,联姻换来的和平总是短暂的。
婚盟里面著名的就是“叶赫老女”问题。叶赫部首领布扬谷(纳林布禄之侄)愿将自己十四岁的妹妹许配给努尔哈赤,叶赫部没有履行婚约将自己的妹妹送到建州,婚事遥遥无期。七八年后,为了争取一直动摇于建州、叶赫间的乌拉部,叶赫部竟然又提出要将“老女”许配给烏拉部首领布占泰,但布占泰出于对努尔哈赤的畏惧没敢同意。因为对于乌拉部的拉拢没有效果,叶赫部又将“老女”许给喀尔喀蒙古贝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代。这样一拖又是几年,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布扬古才将妹妹送至喀尔喀。此时,屡屡被当做政治交易筹码的“老女”已经三十三岁,更为不幸的是,她出嫁一年后便病故了。
“努尔哈赤一生之中娶妻十四人,大都集中在他事业发展的两个高峰阶段。第一个阶段,约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到万历十六年基本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二阶段,约从万历二十五年海西女真四部与努尔哈赤联姻结盟到万历四十四年后金的建立。这也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婚姻中浓厚的政治色彩,联姻这一重要的政治手段在其统一女真的大业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
以“叶赫老女”为代表的女性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但是通过联姻与征战,努尔哈赤逐渐铲除了异己势力,统一了女真部落,称雄于白山黑水之间,一个新兴的国家初具雏形。
二、孝庄太后——“康乾盛世”拉开序幕
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孝庄太后的用心经营下,给顺治、康熙的长久统治提供了条件。
吴三桂降清,多尔衮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后,福临与孝庄太后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之下,离开盛京迁往北京。当时,福临虽然做了皇帝,但年龄太过幼小,自然是个傀儡皇帝,实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孝庄太后为了保护儿子,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只得以柔克刚,不断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以使多尔衮不至于废帝自立。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在民间有无数版本的说法,而“太后下嫁”也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至今无法定论。
1661年,年仅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驾崩,三子玄烨继承大统。由于双亲很早离世,所以孝庄太后与康熙皇帝的关系便尤为亲密,孝庄太后成为康熙最可依赖的亲人。由于祖母的言传身教,玄烨自幼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学习儒家经典,诵读经书,所以这位满族皇帝从小培养了极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康熙帝本人也多次谈到:祖母的抚育培养,才使他有后来的成绩。孝庄太后去世以后,康熙也屡次写诗怀念昔日朝夕相处的祖母。其中一首《五十五年冬谒陵作》写到:拜奉山陵泪两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鬓发劳伤白所宜。屈指多年思慕永,深惭暮景远来迟。珠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容寸晷移。在这首诗中,康熙对于祖母的怀念之情可见一斑。
在孝庄太后生前的悉心培养下,康熙帝为统治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康乾盛世”自此拉开帷幕,清王朝走向鼎盛。
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泱泱大国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操用权术,身处后位却执掌朝政实权几十载,她全然不顾及国家利益的作风使大清朝遭受到帝国主义的瓜分,几近瓦解。
同治年仅十九岁患天花而亡,由于没有留下子嗣,慈禧压制众议,执意让只有四岁的侄子载湉,入宫即位为帝,即光绪。而之所以执意选载湉,最重要的是是慈禧权欲熏心,想要找个儿皇帝,给自己创造垂帘听政的机会。
光绪大婚,慈禧为了牵制光绪,便不顾皇帝本人意愿,将自己的亲侄女立为皇后。通过家族联姻,慈禧太后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光绪亲政以后,朝廷内部形成两股政治势力:“帝党”与“后党”。两个政治集团在朝政上都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慈禧在朝臣委任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以权力斗争为考虑,而不是从治国的才能出发。”②光绪十年,慈禧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五位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之以才能及其平庸的人当权。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慈禧早在光绪十八年就授意提前近两年的时间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做准备,而当时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光绪帝虽已亲政,但是由于没有操纵全局的实权,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却不得不率领朝臣大张旗鼓地为慈禧寿诞做精心的准备。前方战事紧张,军费开支告急,慈禧的六旬寿典却依然如期举行。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纷纷企图瓜分中国。逃命到西安的慈禧却痛快地答应了帝国主义赔款、割地等不正当要求,并且说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至于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的内部斗争也从未平息。慈禧表面上宣布退休,还政于皇帝,实际上却把持着最重要的军权和官员的任免权。她把光绪幽禁在南海瀛台的一个人工岛屿上,并使之与世隔绝。光绪曾经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瀛台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光绪也并未完全绝望,毕竟慈禧年事已高,他相信一旦慈禧西归,自己仍有机会亲掌朝柄,因此他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
然而,天不遂人愿,光绪三十四年(公历1908年),被慈禧幽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满含悲愤离开了人世,终年三十八岁。可谓生前死后,备受冷落,孤苦凄凉至极。而光绪的死因我们却无从明白,后人也只能猜测是慈禧或是其身边的人害死了光绪。就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离世,终年七十四岁。光绪的死与慈禧有关系,还是只是巧合,学者们至今也无从考证。
自慈禧去世,清王朝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灭亡,但是在慈禧太后掌权的阶段,实际上早已经四分五裂,末代宣统皇帝仅仅只是在清朝的历史上走了个过场而已。
清王朝从建立到溥仪宣布退位,历经了268年。中国的历史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点。在这段历史中,关注的焦点数不胜数,自然也包括这部分皇室女性。这些人里面,有因为王朝的建立牺牲者,有为了王朝兴盛用心经营几十载的,也有把王朝推向灭亡者。当然,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的影响还有待历史的考证。就如慈禧太后,虽然她一步步葬送了清王朝,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无能、腐败的行为也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瓦解,让中国更快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朝代的更迭,文明的碰撞,民族的发展,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学史的任务就是从现实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还原史实,以史为鉴,为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意义。
注释:
[1]摘自李伯钦、李肇翔主编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中国通史清卷》P13
[2]同上摘自P229
参考文献:
[1]李伯钦、李肇翔主编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中国通史清卷》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