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历史探索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的一部国学力作,全面反映了梁启超先生的史学思想。整体来看,书中先论述历史的定义、意义、范围,评介中国的旧史学,谈了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最后专论史料的来源、搜集与鉴别,并阐述了怎样发现史实纵横方面的联系,最后通过附录的形式对于有些问题的探讨加以补充。纵观全书,不仅有梁先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更多的是梁先生对人文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人文
  人文,从字面上看,由人和文组成,人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人身上所具有的所有特质也就包括在其中;文是文字、文采、文章等,那么文字、文章、文采等所具有的所有特质也就包括在其中。人文兼具人的所有特质和文的所有特质。那么由此可以看来,人和文兼备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看做是具有人文的。
  人文的历史探索,说明了梁启超先生在探索历史的对人文的思考。从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所具备的人文性,而梁启超先生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对历史探索时,对历史加以人文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人和文两个角度来探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人文的历史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一样地历史思维。
  一、人以巧用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观点中,极其强调人的作用,说明了人在史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他从历史研究本身出发,把人,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心理等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运用于历史探索之中。
  首先,梁启超先生从历史本身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史记之轮次”一章中,他提出了“历史由人类所造”在这里他申明了历史和人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人是生活中的主体,梁启超在谈其思想中往往会以历史中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中国那些伟大而辉煌的历史足够可以说明历史是由人类所创造。
  其次,我们在书中也可以看到对于历史的探索,梁启超先生充分运用了人类的情感。在“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启超强调;“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一问题不入吾手而已,一入吾手,必郑重忠实以赴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梁启超先生对于史料的搜集与鉴别交给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我们细看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的关于人类对于历史研究的高度情感。“真”“忠实”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它们仿佛既离我们很近,仿佛又离我们很远。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不断地寻找这最本真的品质。而在史学中,梁启超先生对于史学的探索,就是从人类所具有的这最本真的情感出发,来做到最好的史料搜集与鉴别。在这里,我们看到梁启超先生的本真探索。人类的情感是美妙的,要是将人类最纯粹、美好的情感运用于史学之中,来真正地探索历史,那么,历史的探究会变得更加美好。
  再次,在书中,很容易看到梁启超的探索问题的精神。人是智慧的动物,总会对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问:“为什么?”同样地,在史料的搜集与鉴别之中,“问题有大小,研究一问题之精神无大小。”在这里我们看到在历史探索中,我们要有不断探索问题的精神,不管问题是大是小,只要是存在着的问题,都待我们去解决。我们要有探究问题的精神,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从人的心理方面来谈梁启超先生的历史研究。俗话说,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做不到的。确实是这样,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动态,而对于治史者而言,就要学会去洞悉这种动态。在“史迹总结”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凡史迹皆人类心理所构成,非深入心理之奥以洞悉其动态,则真相未由见也。” “史迹是由人类自由意志的反影。” “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焉。”从梁启超的话语中透漏出人类心理在历史探索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有的时候不光是注意治史者的心理,同时也要注意历史发生者的心理和读史者的心理。将其综合观之去不断探索研究历史。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在史学探索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巧用人所具有的特质于历史研究之中,相信未来对于历史的探索研究会更加深入透彻,深入人心。
  二、文以妙用
  在历史的世界里,善于文以妙用至关重要。它是需要比文学还要难的文字来书写的,需要与文学不同的文采来书写,书写出来的文章要不一般。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学是在客观生活基础之上,發挥想象,发挥的极限不限。而对于历史,要求的相对严谨。它必须用最准确的文字来再现当时的场景,以不致于失真。历史的探索要与外界相联系的。治史的人要懂得场景再现的文字意义。“治史者,筋摇脉注之一全案。”在这里我们看到对于史学的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史料搜集与鉴别一章中,“须知近百年来欧美史学之进步,则彼辈能用科学的方法以审查史料,实其发轫也。而吾国宋明以降学术之日流于诞渺,皆由其思想与批评,非根据实事,故言愈辩而误学者亦愈甚也。”在这里梁启超先生强调的对于史料的实事性,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本着实事原则,运用文字将其记录于史册上,在探索上,更能尊重原貌,当然,有实物为证更好,可以增加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总结
  从人的角度,要将人类自身,人的情感、精神、心理全部注入其中。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理解历史,研究历史,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都是要从人出发去理解。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作为共性而言,我们更要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情感在历史中的发挥,问题精神的运用以及心理的了解。
  从文的角度,其实更注重要对实事最本真的呈现,这真的是对文字语言的极大要求。要在文上妙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宫泽贤治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一向主张慈悲为怀、不杀生,而宫泽贤治将这一佛教思想融入文学并创作了数篇宗教童话。本文主要以《山男的四月》、《要求很多的餐馆》两篇童话为中心,尝试解读了宫泽贤治的宗教童话中对杀生的批判。  关键词:宫泽贤治;宗教童话;佛教;杀生;批判  宫泽贤治(1896~1933)被广泛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学家。然而,他生前
期刊
摘 要: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性格的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爱玛和于连的相似性来说明这两个人物的普遍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于连;悲剧普遍性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冷峻客观的笔触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清算。他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本文不是想为爱玛翻案,但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一个“既可怜又崇高”的女子。  一
期刊
摘 要:《梧桐雨》中出现了不少意象,除了贯穿全剧始终的“梧桐”,作者还选用招彩凤、青鸾鸟、树影等意象作为李杨爱情的盟证,笔者认为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对这些意象的利用是别出新意,有所指代。它暗示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与唐明皇的凄苦之“梦”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入手,分析唐明皇之“梦”及其爱情悲剧。  关键词:盟证;爱情悲剧;暗示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
期刊
摘 要:提及西班牙人,大多数人脑海中定会首先浮现出活泼奔放、妖娆多姿的西班牙女郎形象,仿佛弗拉门戈舞中热情大胆的表现力是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印刻在西班牙女性血液中的浓烈一笔。然而,在历史上,与生活在众多天主教国家的女性一样,西班牙女性也曾长期遭到社会的忽略,生活在男权的阴影下。随着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西班牙这个曾经的欧洲霸主渐渐走向了衰落,伴随着这一衰落,西班牙的男权势力在扩张,内战胜利
期刊
摘 要:晚明社会思潮涌动,宋元话本的讲史技艺的发展,使得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潮时期,《史记》中的历史材料、文章结构以及创作思想都对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史记》  俗话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白话短篇小说在明代得到了高度的繁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白话短篇小说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受到史传文学
期刊
摘 要:假如作品是有生命的,那么它的生命来自于什么?这种对作品不断的怀疑和对作品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单个作品,而应该用大量的实践来检验。如果要得出结论,就需要把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放到作品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作品。本文通过阅读《接受美学》及相关理论书籍作为理论基础,浅谈我对三种阅读中心论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我在了解他们时候所产生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接受;
期刊
摘 要:海亚姆与陶渊明这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诗人,其诗歌主题却颇有一种惺惺相惜之同感。本文将对陶渊明与海亚姆的诗歌作主题研究,引入比较文学理论找出二者诗歌主题上的相似之处,结合两个民族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差异对两者诗歌主题同中之异的原因作出解释。  关键词:海亚姆;陶渊明;诗歌;主题研究  在世界文学史上,命运、爱情、理想等人类永恒的不同时代、民族的文学里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每个作家在
期刊
提到香港新武侠电影就不能不提及这个神话的缔造者之一——徐克。徐克是香港地区的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凭借《英雄本色》、《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黄飞鸿(李连杰)》等片蜚声海内外,其独特的拍摄手法与风格为香港武侠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同时也见证了香港新武侠电影从鼎盛到旁落的整个过程。  一、传统武侠电影的发展  武侠文化的发展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营养,同时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元素,丰富了电影类型
期刊
摘 要:由郭靖宇导演的电视剧《大秧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秧歌与抗战紧密相连,通过影视题材,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大秧歌表演,传播了传统的胶东秧歌。本文运用民俗传播学、民俗表演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电视剧中的“大秧歌”,以期从理论上对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保存和传播有新的启发。  关键词:胶东大秧歌;表演;传播;保存  胶东秧歌源于明代,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一带,不同于其他北方秧歌,它以热烈欢快、风趣
期刊
摘 要:翻译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差异与障碍从而实现交流的途径。由于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长句较多,并且结构复杂,所以对新闻报道中长句翻译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经济全球化》的长句翻译实践为例,通过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英语经济新闻中的长句翻译技巧,从而为有意愿提高翻译水平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经济新闻;长句;翻译技巧  一、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  基于英语长句和汉语长句之间的差异, 结合实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