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性翻译与反抗性翻译——评介《后殖民视角下晚清1811-1911年征服性与反抗性的英汉翻译》

来源 :外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rn翻译史研究通过梳理翻译活动、翻译作品、译者以及人们对这些要素的认识历史,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通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国内的翻译史研究起步稍晚于西方,但发展势头迅猛.根据CNKI的统计,“翻译史”的相关研究成果直至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才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翻译家、翻译事件和翻译史本体研究3个方面.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年话题成为大众传播与社会认知中的热点.老年形象符号的构建与社会发展、媒体舆论、自我认知、文化传统等均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通过对《现汉》自5版以来词类标注问题有关研究文献和第7版中部分具有语义对称关系的词条词类标注情况的考察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兼类词数量和比例偏低;2)具有语义对称
随着翻译学中“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的兴起,译者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同时社会学中的惯习概念被用来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在中国当代小说外译过程中,金庸武侠小说逐渐
文本阐释是丰富文本信息、强化文化传递的译者行为,其目的 是激发目的 语读者对原作乃至源语文化的认同感,推动跨文化合作与交流.根据阐释的程度及其与文本关系的远近,文本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