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含蓄蕴藉、模糊多义的古典诗词,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困惑。事实上,中国诗的独特魅力即在于它的模糊多义,在于它的飘逸清淡。如何品到最醇正的诗词,我们必须透过模糊的表象窥视真切的情感与意境,越过飘逸的气骨感受到动荡强悍的热情。具体而言,必须对意象所体现的不同诗人所独具的审美情趣进行多重挖掘、对诗歌主体形象进行模糊化与真实化的转换、对情境进行想象及联想的重现和再创造、对诗歌的情感能够产生自觉性的转移和延伸。
关键词:模糊;多义;意象;主体;情境;情感
中国传统的不可确定、不可表达、不可规范的哲学背景以及审美标准,制约了也造就了中国式的诗歌风范——“隐之为体,义生文外”(刘勰),即瑰丽美好却不可捉摸、智慧复杂却难以言喻。那么,该如何在解读中赏玩它水墨般黑白的古朴、书法般活泼的线条、昆曲般清雅的气韵?又该如何在这种种表象之后触摸千古文人一个个孤傲的灵魂,在虚虚实实中捕捉那颗跳荡的诗心呢?本文将针对中国诗的模糊化特征,阐发对诗歌鉴赏的一己之见。
一、个性化的意象:在情感、主题中浮现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单位。由一个个独立的意蕴丰富的意象连串起来,就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或者化作一个呼之欲出的主体形象或者一个意味深远的缥缈意境。但是,中国诗歌的模糊特征决定了个性化的意象,这种可以带来诗歌丰富性解读的意象,给我们的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把握这最小的组成单位,就成了诗歌鉴赏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步了。
首先,意象与诗歌表达的主题内容和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关。意象是单个的,但是诗歌的内容却是带有连贯性,存在着潜在的线索。诗歌的情感基调是笼罩着整首诗歌的。了解了这条潜在的线索,把握住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情绪,再看诗歌的意象,便会体会到这里的意象的独特意蕴所在。例如《诗经·桃夭》中有这样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明显,这是一首“出嫁”主题的诗作,自然在这类诗作中的意象必然是鲜艳夺目的、热闹喜庆的。由这个“出嫁”主题和欢乐的气氛所决定,“桃花”意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灿烂的出嫁背景存在着,也不仅仅用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更是一种活力的象征,一种生命延续的象征,甚至带有国泰民安的某种美好寓意。
其次,意象跟民族的审美倾向、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民族在审美趣味方面,有时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共同爱好。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往往会造就一些独特的有趣的意象,显得民族风味特别浓厚。例如,柳谐“留”,灞桥折柳成了一个格外深情又略带感伤的场面定格在古诗文中,成为中国人格外能够引起共鸣的离别场景。这些带有古风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意象,假如我们不能了解民族的某些审美趣味,仅仅机械地加以记忆,又怎么能感受到它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呢?因此,了解熟悉、接近接受本民族的某些传统的审美趣味与倾向,对于迅速领悟意象的独特内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虚幻化的形象:在联想、扩展中丰满
中国诗讲究虚实相生,意象如此,主体形象更是如此。诗人在诗中常常塑造一些人物形象,但很多时候,这个人物形象都是不清晰、不固定甚至是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这时我们需要将通过联想和扩展,在虚实转换间,保留主体形象丰富多义、善发联想的特征,使之呼之欲出、鲜活动人。
首先,我们应该寻找主体形象存在的客体环境,也就是说,寻找出主体形象所产生的环境基础。形象是生存在相应的意境中的。美人缓步于月下,侠客行走于江湖,灞桥之于离人,孤舟之于旅人,往往诗人在塑造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时,会匹配与人物形象的气质、心情、情感相吻合的环境,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其次,我们当然必须寻找形象的直接描写的句子,也就是“实”的一面,形成对主体形象的想象的基点。诗歌中假如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虽然讲究缥缈虚幻,讲究神韵灵动,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对于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的句子,而这些句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使之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我们的想象就是不着边际,也很容易理解错位。形为神的基础,实为虚的根本,归根结底,只有将虚实之处彼此参照,互为解读,才能将人物形象凸显出来。因此,“实处”描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我们需要寻找诗人对主体形象的议论性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鲜活人物形象。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具备的,大多数高明的诗人一般不轻易跳出来大发议论,但是诗人偶尔的点睛之笔更可以帮助我们清晰模糊化的人物形象,加深我们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时候,这种议论的文字就相当重要了。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虽然用了一系列的“愁”的意象——淡酒黄花、细雨黄昏,但是,词末“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却是直接地描摹出主体形象心中无边无际的凄楚的怨愁。
三、简约化的情境:在再现、创造中明朗
古典诗词以单个或一串意象为基本单位,以明显或潜在的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作为叙述线索。因为意象是简练的,而多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跳跃的、富有空白和启发性的。这就造成了作为情景交融有我有物的情境。而对于诗歌营造的这种简约化、神韵化的意境,我们需要加以合理联想与想象,对情境进行个性化复原甚至可以进行再现和创造。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和在窗口流连的白云一起,飞入那惝恍迷离的诗词世界。
首先,必须抓住意象所构成的情境的基调,这是我们想象的基础。这种基调决定了整首诗歌的主旋律。诗歌鉴赏的初步程序之一,就是奠定整首诗歌的基本基调。例如白居易有一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三个具有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却奠定了诗歌独特的意境基调:冷色调的背景之下,衬托着暖色调的情感。简而言之,诗歌的意境是一个阔大苍茫的背景:天色阴沉,冷风萧瑟,却有着两个温暖如春的意象的衬托。屋外寒风凛冽、天幕低垂,屋内酒香四溢、温暖如春。至此,我们可以追想,诗人究竟在等谁呢?诗人在诗中虽然没有明言邀请了谁,但是能够在风雨之夜围炉畅饮的人,精心置备了美酒跟火红的小火炉而等候的人,于暮色深沉、寒气袭人的傍晚顶风而来的人,一定是诗人最珍视的友人,一定是经得住考验的老友,一定是诗人将心比心的挚友。
其次,将富有暗示性和生发性的意象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看一首活泼的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意象很简单:江南、莲、鱼。但是,这些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联合起来,在这首诗中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多水多莲多鱼的梦里水乡的景象。莲者,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采莲细节,而这里的“莲”,似乎又带着江南人的闲适和随性,田田的莲叶背后是一幅怡然快乐、自给自足的江南生活场景。
四、多义化的情感:在转移、延伸中传承
诗歌的模糊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意象内涵的丰富、主体形象的缥缈、情境设置的简约,更在于它的情感阐发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或表现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本身具有多重阐发的可能,或表现为每个读者个体对于诗歌的情感都有个性阐发的可能。对于读者而言,后者的意义也许更大。
情感的转移和延伸主要表现为每一个读者对于单一主题的诗词表达的情感的认知程度和倾向也会不同。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无疑表达的是思乡的主题,但是,这首诗歌却唤起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家乡情怀。少年时对于亲情的依赖、中年时对于港湾的向往、暮年时落叶归根的归宿感。林林总总的乡愁,原因正在于笔者上文归纳的这一点:每个读者会将此时此刻的个人情感加诸诗作本身,在对诗作的个性化阅读过程中进行着无意识的延伸。
这种情感的延伸和转移有时候甚至超越了诗歌本身的意蕴,而富有了全新的含义。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后主原先的词作在他创作之初,更多的仅在于表达亡国造成了他心灵上不可愈合的伤口,意义也许仅此而已。但叶嘉莹女士却认为后主“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感情的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为什么我们后人读古人的词作能够深受感染、引发共鸣,实在不是完全由于我们被诗人彼时的感情所打动,更多的是由于我们内心的无法表述的或者表述的不够精彩的某种情感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诗人或者词人在诗作中表达的情感在我们身上得以转移和延伸,从而延续着诗作的生命。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假如我们在鉴赏诗作的时候不能够投入进去,不能将被历史风干的诗人的感情重新“泡”开来的话,我们将永远无法抵达诗歌最动人的地方。
中国诗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清淡飘逸的模糊之美,而它的晦涩之处也正在于它超越了写实的、逼真的、模拟的阶段,而直接到达了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灵动境界。要解读这种虚化的、讲求神韵的诗词作品,我们不可拿着显微镜仔细丈量细节,也不可被诗人貌似粗枝大叶的神来之笔“蒙混”了去,应该从意象入手,感悟主体形象,领悟情境场景,进而充分领略其中的情感,并有自己的独到心得,这样方能领悟诗中三昧。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江苏省震泽中学)
关键词:模糊;多义;意象;主体;情境;情感
中国传统的不可确定、不可表达、不可规范的哲学背景以及审美标准,制约了也造就了中国式的诗歌风范——“隐之为体,义生文外”(刘勰),即瑰丽美好却不可捉摸、智慧复杂却难以言喻。那么,该如何在解读中赏玩它水墨般黑白的古朴、书法般活泼的线条、昆曲般清雅的气韵?又该如何在这种种表象之后触摸千古文人一个个孤傲的灵魂,在虚虚实实中捕捉那颗跳荡的诗心呢?本文将针对中国诗的模糊化特征,阐发对诗歌鉴赏的一己之见。
一、个性化的意象:在情感、主题中浮现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单位。由一个个独立的意蕴丰富的意象连串起来,就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或者化作一个呼之欲出的主体形象或者一个意味深远的缥缈意境。但是,中国诗歌的模糊特征决定了个性化的意象,这种可以带来诗歌丰富性解读的意象,给我们的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把握这最小的组成单位,就成了诗歌鉴赏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步了。
首先,意象与诗歌表达的主题内容和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关。意象是单个的,但是诗歌的内容却是带有连贯性,存在着潜在的线索。诗歌的情感基调是笼罩着整首诗歌的。了解了这条潜在的线索,把握住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情绪,再看诗歌的意象,便会体会到这里的意象的独特意蕴所在。例如《诗经·桃夭》中有这样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明显,这是一首“出嫁”主题的诗作,自然在这类诗作中的意象必然是鲜艳夺目的、热闹喜庆的。由这个“出嫁”主题和欢乐的气氛所决定,“桃花”意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灿烂的出嫁背景存在着,也不仅仅用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更是一种活力的象征,一种生命延续的象征,甚至带有国泰民安的某种美好寓意。
其次,意象跟民族的审美倾向、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民族在审美趣味方面,有时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共同爱好。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往往会造就一些独特的有趣的意象,显得民族风味特别浓厚。例如,柳谐“留”,灞桥折柳成了一个格外深情又略带感伤的场面定格在古诗文中,成为中国人格外能够引起共鸣的离别场景。这些带有古风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意象,假如我们不能了解民族的某些审美趣味,仅仅机械地加以记忆,又怎么能感受到它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呢?因此,了解熟悉、接近接受本民族的某些传统的审美趣味与倾向,对于迅速领悟意象的独特内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虚幻化的形象:在联想、扩展中丰满
中国诗讲究虚实相生,意象如此,主体形象更是如此。诗人在诗中常常塑造一些人物形象,但很多时候,这个人物形象都是不清晰、不固定甚至是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这时我们需要将通过联想和扩展,在虚实转换间,保留主体形象丰富多义、善发联想的特征,使之呼之欲出、鲜活动人。
首先,我们应该寻找主体形象存在的客体环境,也就是说,寻找出主体形象所产生的环境基础。形象是生存在相应的意境中的。美人缓步于月下,侠客行走于江湖,灞桥之于离人,孤舟之于旅人,往往诗人在塑造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时,会匹配与人物形象的气质、心情、情感相吻合的环境,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其次,我们当然必须寻找形象的直接描写的句子,也就是“实”的一面,形成对主体形象的想象的基点。诗歌中假如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虽然讲究缥缈虚幻,讲究神韵灵动,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对于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的句子,而这些句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使之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我们的想象就是不着边际,也很容易理解错位。形为神的基础,实为虚的根本,归根结底,只有将虚实之处彼此参照,互为解读,才能将人物形象凸显出来。因此,“实处”描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我们需要寻找诗人对主体形象的议论性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鲜活人物形象。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具备的,大多数高明的诗人一般不轻易跳出来大发议论,但是诗人偶尔的点睛之笔更可以帮助我们清晰模糊化的人物形象,加深我们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时候,这种议论的文字就相当重要了。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虽然用了一系列的“愁”的意象——淡酒黄花、细雨黄昏,但是,词末“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却是直接地描摹出主体形象心中无边无际的凄楚的怨愁。
三、简约化的情境:在再现、创造中明朗
古典诗词以单个或一串意象为基本单位,以明显或潜在的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作为叙述线索。因为意象是简练的,而多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跳跃的、富有空白和启发性的。这就造成了作为情景交融有我有物的情境。而对于诗歌营造的这种简约化、神韵化的意境,我们需要加以合理联想与想象,对情境进行个性化复原甚至可以进行再现和创造。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和在窗口流连的白云一起,飞入那惝恍迷离的诗词世界。
首先,必须抓住意象所构成的情境的基调,这是我们想象的基础。这种基调决定了整首诗歌的主旋律。诗歌鉴赏的初步程序之一,就是奠定整首诗歌的基本基调。例如白居易有一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三个具有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却奠定了诗歌独特的意境基调:冷色调的背景之下,衬托着暖色调的情感。简而言之,诗歌的意境是一个阔大苍茫的背景:天色阴沉,冷风萧瑟,却有着两个温暖如春的意象的衬托。屋外寒风凛冽、天幕低垂,屋内酒香四溢、温暖如春。至此,我们可以追想,诗人究竟在等谁呢?诗人在诗中虽然没有明言邀请了谁,但是能够在风雨之夜围炉畅饮的人,精心置备了美酒跟火红的小火炉而等候的人,于暮色深沉、寒气袭人的傍晚顶风而来的人,一定是诗人最珍视的友人,一定是经得住考验的老友,一定是诗人将心比心的挚友。
其次,将富有暗示性和生发性的意象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看一首活泼的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意象很简单:江南、莲、鱼。但是,这些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联合起来,在这首诗中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多水多莲多鱼的梦里水乡的景象。莲者,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采莲细节,而这里的“莲”,似乎又带着江南人的闲适和随性,田田的莲叶背后是一幅怡然快乐、自给自足的江南生活场景。
四、多义化的情感:在转移、延伸中传承
诗歌的模糊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意象内涵的丰富、主体形象的缥缈、情境设置的简约,更在于它的情感阐发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或表现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本身具有多重阐发的可能,或表现为每个读者个体对于诗歌的情感都有个性阐发的可能。对于读者而言,后者的意义也许更大。
情感的转移和延伸主要表现为每一个读者对于单一主题的诗词表达的情感的认知程度和倾向也会不同。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无疑表达的是思乡的主题,但是,这首诗歌却唤起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家乡情怀。少年时对于亲情的依赖、中年时对于港湾的向往、暮年时落叶归根的归宿感。林林总总的乡愁,原因正在于笔者上文归纳的这一点:每个读者会将此时此刻的个人情感加诸诗作本身,在对诗作的个性化阅读过程中进行着无意识的延伸。
这种情感的延伸和转移有时候甚至超越了诗歌本身的意蕴,而富有了全新的含义。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后主原先的词作在他创作之初,更多的仅在于表达亡国造成了他心灵上不可愈合的伤口,意义也许仅此而已。但叶嘉莹女士却认为后主“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感情的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为什么我们后人读古人的词作能够深受感染、引发共鸣,实在不是完全由于我们被诗人彼时的感情所打动,更多的是由于我们内心的无法表述的或者表述的不够精彩的某种情感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诗人或者词人在诗作中表达的情感在我们身上得以转移和延伸,从而延续着诗作的生命。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假如我们在鉴赏诗作的时候不能够投入进去,不能将被历史风干的诗人的感情重新“泡”开来的话,我们将永远无法抵达诗歌最动人的地方。
中国诗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清淡飘逸的模糊之美,而它的晦涩之处也正在于它超越了写实的、逼真的、模拟的阶段,而直接到达了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灵动境界。要解读这种虚化的、讲求神韵的诗词作品,我们不可拿着显微镜仔细丈量细节,也不可被诗人貌似粗枝大叶的神来之笔“蒙混”了去,应该从意象入手,感悟主体形象,领悟情境场景,进而充分领略其中的情感,并有自己的独到心得,这样方能领悟诗中三昧。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江苏省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