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毒” 关键在剂量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关注的热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更科学地对待食品安全问题,本刊特邀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主笔,解食品之“毒”,释安全之疑。
  “老马解毒”开篇语:
  万物皆有“毒” 关键在剂量
  马志英
  专家简介
  马志英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食品生化、食品工艺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当今的食品安全问题无疑是公众极其关注的热点话题。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疑虑:“今天我们吃的食品还安全吗?”
  说到“解毒”,其实是借词,实义为解释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毒”指的是“危害”。实际上,食品中的危害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
  是药三分毒,饮食一分害
  对应俗话“是药三分毒”,可谓“饮食一分害”。这里所谓的“害”是广义的“危害”,有食物中天然存在的危害,如“蕈毒素”“河豚鱼毒素”“青皮红肉鱼组胺”等各种生物毒素和过敏原;有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为带来的危害,尤其是为牟利而有意加入的危害物;也有人为控制不严而无意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微生物危害。
  至于是一分害,还是几分害,要看实际情况和客观数据:我国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2005年仅为80.1%,2015年提高到96.8%。过去十年的平均不合格率在10%左右。当然,不合格不等于有害,抽查合格率也不代表实际合格率,因为抽查只是实际数量的“冰山一角”。但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食品还是安全的,不要怕得什么都不敢吃;确实也有一些危害存在,要小心防范。
  每年每6人中,就有1人患食源性疾病
  最直接反映危害的数据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所谓食源性疾病,就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平均每年每6个美国人中就会有1个患食源性疾病,每年有约3000人死于食源性疾病。近年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表明:食源性疾病发病次数为每人每年0.157次,即每13人中有2人在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估计我国每年有2亿多人患食源性疾病。从这点来看,“饮食一分害”并不过分。
  食源性疾病,细菌危害影响最大
  谈起“毒”,当前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中,各种“有毒”“致癌”食品谣言层出不穷,如“央视曝光剧毒食品名单”“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你还敢吃这种致癌食品!”等。而科学分析“毒”(也就是食品危害的来源),无非有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和物理危害三种,其中化学危害最为大家所关注,而实际上生物危害,尤其是细菌造成的危害影响最大。
  剂量决定毒性,即使无毒过量也有害
  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即使食物里真的被检出致癌物或毒物,也并不意味着吃该食物就一定会致癌或中毒,不能断然宣称其为致癌食物或有毒食物。众多谣言的共同要害是脱离“量”的概念讲毒性。实际上,即使是无毒食品,过量食用也有害。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毒性要看量。国家在制定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时会考虑三大因素:该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該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膳食摄入量。制定标准时,会将农药毒性的动物实验危害风险结果至少放大100倍。因此,限量值是最保守的数值,如果检测发现有农药残留,但没有超过标准,可被认为是基本安全的;如果超过标准,也要具体分析超过的剂量,再判断其毒性。
  即使是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也有“量”的概念。我国制定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千克,而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千克,就是考虑到了品种的差异和摄入量的高低。
  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不同,毒性也不同。有些毒物在一定剂量内成为治病的良药,如:亚硝酸盐对正常人来说是毒性物质,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一般人对硒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微克,若低于50微克则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疾病,若摄入量超过20O微克可能会导致中毒,每日摄入量超过1毫克会导致死亡。
  所以,一种物质无论毒性大小,都对人体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这也是食品添加剂之所以要规定最大使用量和使用范围的原因。凡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都要经过安全性风险评估,包括动物毒理学研究,进行一系列安全性试验,如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和遗传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等,用毒理学试验获得的数据再来计算安全水平或者每日允许摄入量。这种计算的理论依据是人体与试验动物存在着合理可比的阈剂量值。
  风险评估,判断安全与否
  以食品风险评估为基础,就是既要检测人们从食品中摄入的有害物质数量,又要检测人体内含有的这种有害物质数量,再检测人体内这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生理功能所造成的损伤。如果有害物质摄入量不超过国际上和我国权威机构提出的安全摄入水平,人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超过正常值,人体生理功能又没有出现显著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饮食是基本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有风险的,需要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只有通过积极努力加以控制,才能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应该降低到什么程度?应在进行风险评估后确定。
  专家感言:从本文视角对大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加以解说,将食品安全风险透明化,有理有据地告诉人们有什么“毒”、有多少“毒”、怎么防范“毒”,这才是“解毒”的宗旨。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个人的专业有局限,须有各方面专家的支持和团队合作。食品安全领域不断有新问题出现,也有新的科学技术产生,希望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支持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睡眠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17世纪英国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睡眠是连接身体与健康的金锁链。”如今,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  宝宝睡眠好,有三大好处  睡得好,宝宝更聪明 大量科学研究证实,睡眠会直接影响大脑发育及神经再生,对宝宝的认知、记忆和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  宝宝睡得好,爸妈睡眠好 宝宝睡眠会影响父母睡眠,这一定道出了不少新手爸妈的心声:自从有了宝宝,从来就没睡过整觉
生活实例  33岁的小云正在积极备孕,却在体检时发现乳房有个直径6毫米的小肿块。为了孕期不起波折,她果断选择了手术治疗,切除肿块。然而,术中病理诊断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乳腺癌!医生为她做了保乳手术,接下来她将接受放疗和至少5年的内分泌治疗。“我还能有孩子吗?”万念俱灰的小云很希望能给自己和家人留点儿“念想”。乳腺癌患者还能怀孕吗?这是和小云一样在备孕阶段被查出乳腺癌的年轻女性们都非常关心的问
陈女士的烦恼  陈女士最近有点烦心。她今年49岁,身体一直很健康,几个月前体检时被发现肝、脾多发肿块,被诊断为脾脏血管肉瘤伴肝转移可能。  临床医生为陈女士进行了肝肿块穿刺活检术,将长0.5厘米、直径0.2厘米的小组织条送到了病理科。经过核对、编号、取材、脱水、浸蜡、透明等步骤,技术员将组织包埋,随后切片、烤片、染片、封片、贴标签,整个过程约24小时。因组织太小、诊断困难,我们启动科内疑难病例讨论
我是一名长期抑郁症患者,病情时好时坏。现在,我的社交明显受到了影响。请问这种长期的抑郁症到底应该如何克服呢?  江苏 郭先生  长期抑郁是什么感受  1.空虚感和情感淡漠  长期抑郁,会让个体产生空虚感,情感变得淡漠。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什么都感受不到,每时每刻,一整天,我都是一种无感觉的虚无存在。”因为缺乏足够的感受和情绪,个体会逐渐形成对外界无反应的状态,对他人的言行举止逐渐不做任何积极回
经常有读者请求编辑部推荐好医生。什么是“好医生”?各人标准不一,中医所言“上工治未病”深得人心,但对已病求治的患者来说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本文所略述“上医”之所为,或可供患者在求医时比对。  上医“智圆行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文化与传播中心主任 李其忠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医术医者的描述也充满人伦思想。概括而言,一是“医乃仁术”,二是“生命至贵”,三是“大医精诚”,四是“智
近年来,随着各大媒体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的深入报道,社区科普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活动的意义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分紧张,听到抗菌药物就如临大敌,甚至听信“外国孩子都不用抗生素”等传言,坚决不给孩子使用抗菌药物,这就失之偏颇了。“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若因害怕细菌产生耐药性而拒绝使用抗菌药物,任凭感染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即使是对食品包装上诸如“无糖”“低脂”等“营养声称”,不少人也存有疑问:这些说法是不是厂商想怎么标就怎么标的,是不是可以作弊?这是一场误会,因为国家有严格标准。  “无糖”“低脂”可以“作弊”?纯属误会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韩军花  日常我们在食品包装上看到的“无糖”“低脂”等字眼都属于“营养声称”,即对食品的营养特性的描述和声明。“营养声称”的好处是可
上海市青浦区司法局的蔡向军先生今年48岁,前段时间成了朋友圈的“大明星”。原来,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市公务人员戒烟大赛”,并陆续把戒烟日记发到了朋友圈。在自己的坚持下,在朋友们的监督、鼓励下,蔡先生“轻轻松松”就把烟戒了。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部分戒烟日记。  戒烟日记第一天  一个从未想过戒烟的人,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上海市公务人员戒烟大赛。没有一丝犹豫,就好像丢弃一袋垃圾那样顺其自然。实际上,我不知道
腰突症:术式选择个体化  腰突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中山医院骨科对腰突症的诊治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3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椎间盘造影、1992年率先在国内进行微创内镜下腰突症的手术治疗。近年来,借助骨科手术显微镜和椎间孔镜等设备,结合头戴式放大镜辅助、通道辅助等技术,能使手术切口变得更小,使微侵袭手术成为可能。  显微镜下微创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就是一种微侵袭手术,适用于大多数需要手术的腰突症
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刘忠仁是上海市第二批全科规范化培养毕业生,从事家庭医生工作5年来,他深深爱上了这个专业,把满腔热忱化作精细化、个性化、整体化卫生服务洒向了社区居民。  精细化服务:做大医院做不到的事  80岁的郑老太患有严重糖尿病,2年前并发大面积重度压疮。由于家人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未能提供有效的家庭护理,当刘医生收到预约上门诊治时,郑老太的臀部压疮直径已达20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