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自己人“劝死”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52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和他的不屈、节烈,另一方面,江南故国自己人对其殉国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终被押上刑场。
  从文天祥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尽快舍生取义了。
  喊出这种“心声”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庐陵(今吉安)的同乡王炎午。王炎午曾是文天祥军中的幕僚,却很快因为母亲有病而回归乡里,并“躲过”了在文天祥部队失败捐躯或者被俘的命运。
  当时28岁的王炎午,闻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 《生祭文丞相文》。
  王炎午将此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张贴于文天祥被押解可能经过的赣州、吉安、榉树、南昌等沿途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等醒目处。
  还派人在各处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
  王炎午如此大张旗鼓地劝文天祥去死,是有着社会心理基础的。中国文化对文人的气节和女人的贞节的重视,在进入宋代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调的社会文化。但能够自觉实践这种气节观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并不去殉难,而是劝他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做出牺牲。这种高调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已存在,在其后更甚,但是像王炎午这样大胆地直接提出希望,形成对文天祥的道德舆论压力的,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终于杀身取义,壮烈殉节。
其他文献
社会对“儿童不宜”比较关注,却容易忽略事情的另一面,即对孩子们的言行作过多的成人化解释而不自知。  最难忘的就是我们蒙自路邻家男孩的故事。  那孩子极具绘画天分,从小喜欢涂抹,11岁已经进了市少年宫的绘画组,但有个严父,住在五楼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三楼的呵斥声。  一天其父忽招我,说孩子出事了,进门一看,老师坐着,铁青着脸,父亲也坐着,铁青着脸,唯孩子站着,脸吓得煞白。  事由是孩子居然画了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