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对策;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04-01
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褐飞虱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历史上为间歇性重发,而且以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仅少数年份发生较重,但近3年,七(4)代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现就本地近3年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如下。
1大发生原因
1.1四(1)代褐飞虱迁入期早
据诱虫灯观察,常年本地四(1)代始见期在7月上旬,迁入峰早的年份在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7月中旬末,一般年份在7月上旬末至7月15日左右。2005~2007年,四(1)代始见期分别出现在6月25日、6月26日和7月1日,迁入峰分别出现在6月26~27日、7月4日和7月2日,峰期虫量分别为6头、7头和12头。四(1)代始见期、迁入峰比常年早10d左右,使得五(2)代、六(3)代发生期提前,十分有利于本地基数的积累,8月下旬调查,六(3)代田间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73头、186头和65头,奠定了七(4)代大发生的虫量基础。同时,由于七(4)代虫量上升早、上升快,危害期提前,危害时间拉长,七(4)代发生危害程度重,9月下旬调查未防治田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5 433.4头、22 164.3头和3 859.6头,3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冒穿田块。
1.2五(2)代、六(3)代褐飞虱有虫源补充迁入
据诱虫灯观察,2005年,五(2)代在7月30~31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7头;2006年,五(2)代在8月13~14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44头,六(3)代在8月26~29日和9月3~5日连续出现2个大的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8 606头和318头;2007年,五(2)代在7月26日和8月16日分别出现1头和3头。五(2)代的补充迁入,有利于六(3)代本地基数的积累,六(3)代的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汇合,加重了七(4)代褐飞虱的发生危害程度。
1.3气候适宜褐飞虱的迁入、繁殖和危害
2005~2007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间,雨日多、雨量大,总雨日分别为10d、12d和10d,较常年分别多2d、4d和6d,总雨量分别为169.3mm、244.1mm和341.7mm,较常年分别多59.1mm、133.9mm和231.5mm,十分有利于四(1)代褐飞虱的迁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夏期间不热,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6.4℃、26.7℃和26.6℃,较常年分别低0.5℃、0.2℃和0.3℃,十分有利于五(2)代和六(3)代褐飞虱本地基数的积累,加之连续遇上暖秋年份,2005年9月中旬气温23.2℃,较常年高1.5℃,2006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旬温度分别为20.3℃、20℃和20.1℃,较常年分别高0.3℃、1.7℃和3.7℃,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温度分别为21.9℃和20.3℃,较常年分别高1.9℃和2.0℃,从而促成了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
1.4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上升
本地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已有10多年历史,长期单一的使用一种药剂必然会产生抗性。近3年来,据南京农业大学测定,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已产生了高抗,然而目前市场上仍有一部分经销商在推销使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褐飞虱,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1.5七(4)代褐飞虱防治不力
由于七(4)代褐飞虱初孵若虫盛期(防治适期)在9月中旬,此时水稻已进入灌浆期,常年本地水稻最后1次用药时间在破口抽穗期,齐穗后很少用药,农民没有防治的习惯,对水稻后期褐飞虱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有的农户适期没有用药,直到出现“冒穿”才用药,有的农户使用药剂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2防治对策
2.1加强虫情监测
病虫测报是治虫控害的基础。要抓好褐飞虱的防治工作,虫情监测与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十分重要。一要加强系统监测。通过灯诱、查虫、查卵等方式,系统掌握褐飞虱迁入、繁殖和发展动态,力求虫情及时、准确、可靠。二要扩大普查范围,增加普查频次,全面掌握虫情。
2.2防治策略科学
由于近年来七(4)代褐飞虱的连续大发生,七(4)代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有效控制水稻后期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压低水稻中前期褐飞虱的发生基数是主动之策。因此必须坚持“治二压三控四”的防治策略。
2.3更换药剂品种
应暂停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坚持速效与持效相结合,大力推广毒死蜱、噻嗪酮等杀虫剂混用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性产生。近2年,我们采取用40.7%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750g/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2.4抓住用药适期
首次用药应掌握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进行,充分发挥药剂的速效和持效的控制作用,药后10d视虫情轻重,考虑是否安排第2次用药。
2.5注意施药方法
七(4)代褐飞虱发生期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田间群体较大,褐飞虱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下部活动,施药时,无论是采用手动喷雾还是机动弥雾机弥雾都必须注意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植株上下喷匀喷透。用药前要上足水,用药后要保持水层3d以上,确保防治效果。
2.6强化抗性监测
褐飞虱对吡虫啉极高的抗药性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只是过去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毒死蜱、噻嗪酮、氟虫腈等褐飞虱防治药剂的大量使用,其抗性发展趋势如何,必须高度重视,要强化害虫抗药性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抗性问题。
关键词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对策;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04-01
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褐飞虱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历史上为间歇性重发,而且以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仅少数年份发生较重,但近3年,七(4)代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现就本地近3年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如下。
1大发生原因
1.1四(1)代褐飞虱迁入期早
据诱虫灯观察,常年本地四(1)代始见期在7月上旬,迁入峰早的年份在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7月中旬末,一般年份在7月上旬末至7月15日左右。2005~2007年,四(1)代始见期分别出现在6月25日、6月26日和7月1日,迁入峰分别出现在6月26~27日、7月4日和7月2日,峰期虫量分别为6头、7头和12头。四(1)代始见期、迁入峰比常年早10d左右,使得五(2)代、六(3)代发生期提前,十分有利于本地基数的积累,8月下旬调查,六(3)代田间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73头、186头和65头,奠定了七(4)代大发生的虫量基础。同时,由于七(4)代虫量上升早、上升快,危害期提前,危害时间拉长,七(4)代发生危害程度重,9月下旬调查未防治田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5 433.4头、22 164.3头和3 859.6头,3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冒穿田块。
1.2五(2)代、六(3)代褐飞虱有虫源补充迁入
据诱虫灯观察,2005年,五(2)代在7月30~31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7头;2006年,五(2)代在8月13~14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44头,六(3)代在8月26~29日和9月3~5日连续出现2个大的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8 606头和318头;2007年,五(2)代在7月26日和8月16日分别出现1头和3头。五(2)代的补充迁入,有利于六(3)代本地基数的积累,六(3)代的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汇合,加重了七(4)代褐飞虱的发生危害程度。
1.3气候适宜褐飞虱的迁入、繁殖和危害
2005~2007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间,雨日多、雨量大,总雨日分别为10d、12d和10d,较常年分别多2d、4d和6d,总雨量分别为169.3mm、244.1mm和341.7mm,较常年分别多59.1mm、133.9mm和231.5mm,十分有利于四(1)代褐飞虱的迁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夏期间不热,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6.4℃、26.7℃和26.6℃,较常年分别低0.5℃、0.2℃和0.3℃,十分有利于五(2)代和六(3)代褐飞虱本地基数的积累,加之连续遇上暖秋年份,2005年9月中旬气温23.2℃,较常年高1.5℃,2006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旬温度分别为20.3℃、20℃和20.1℃,较常年分别高0.3℃、1.7℃和3.7℃,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温度分别为21.9℃和20.3℃,较常年分别高1.9℃和2.0℃,从而促成了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
1.4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上升
本地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已有10多年历史,长期单一的使用一种药剂必然会产生抗性。近3年来,据南京农业大学测定,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已产生了高抗,然而目前市场上仍有一部分经销商在推销使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褐飞虱,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1.5七(4)代褐飞虱防治不力
由于七(4)代褐飞虱初孵若虫盛期(防治适期)在9月中旬,此时水稻已进入灌浆期,常年本地水稻最后1次用药时间在破口抽穗期,齐穗后很少用药,农民没有防治的习惯,对水稻后期褐飞虱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有的农户适期没有用药,直到出现“冒穿”才用药,有的农户使用药剂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2防治对策
2.1加强虫情监测
病虫测报是治虫控害的基础。要抓好褐飞虱的防治工作,虫情监测与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十分重要。一要加强系统监测。通过灯诱、查虫、查卵等方式,系统掌握褐飞虱迁入、繁殖和发展动态,力求虫情及时、准确、可靠。二要扩大普查范围,增加普查频次,全面掌握虫情。
2.2防治策略科学
由于近年来七(4)代褐飞虱的连续大发生,七(4)代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有效控制水稻后期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压低水稻中前期褐飞虱的发生基数是主动之策。因此必须坚持“治二压三控四”的防治策略。
2.3更换药剂品种
应暂停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坚持速效与持效相结合,大力推广毒死蜱、噻嗪酮等杀虫剂混用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性产生。近2年,我们采取用40.7%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750g/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2.4抓住用药适期
首次用药应掌握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进行,充分发挥药剂的速效和持效的控制作用,药后10d视虫情轻重,考虑是否安排第2次用药。
2.5注意施药方法
七(4)代褐飞虱发生期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田间群体较大,褐飞虱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下部活动,施药时,无论是采用手动喷雾还是机动弥雾机弥雾都必须注意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植株上下喷匀喷透。用药前要上足水,用药后要保持水层3d以上,确保防治效果。
2.6强化抗性监测
褐飞虱对吡虫啉极高的抗药性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只是过去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毒死蜱、噻嗪酮、氟虫腈等褐飞虱防治药剂的大量使用,其抗性发展趋势如何,必须高度重视,要强化害虫抗药性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抗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