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xfj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对策;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04-01
  
  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褐飞虱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历史上为间歇性重发,而且以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仅少数年份发生较重,但近3年,七(4)代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现就本地近3年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如下。
  
  1大发生原因
  
  1.1四(1)代褐飞虱迁入期早
  据诱虫灯观察,常年本地四(1)代始见期在7月上旬,迁入峰早的年份在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7月中旬末,一般年份在7月上旬末至7月15日左右。2005~2007年,四(1)代始见期分别出现在6月25日、6月26日和7月1日,迁入峰分别出现在6月26~27日、7月4日和7月2日,峰期虫量分别为6头、7头和12头。四(1)代始见期、迁入峰比常年早10d左右,使得五(2)代、六(3)代发生期提前,十分有利于本地基数的积累,8月下旬调查,六(3)代田间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73头、186头和65头,奠定了七(4)代大发生的虫量基础。同时,由于七(4)代虫量上升早、上升快,危害期提前,危害时间拉长,七(4)代发生危害程度重,9月下旬调查未防治田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5 433.4头、22 164.3头和3 859.6头,3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冒穿田块。
  1.2五(2)代、六(3)代褐飞虱有虫源补充迁入
  据诱虫灯观察,2005年,五(2)代在7月30~31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7头;2006年,五(2)代在8月13~14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44头,六(3)代在8月26~29日和9月3~5日连续出现2个大的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8 606头和318头;2007年,五(2)代在7月26日和8月16日分别出现1头和3头。五(2)代的补充迁入,有利于六(3)代本地基数的积累,六(3)代的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汇合,加重了七(4)代褐飞虱的发生危害程度。
  1.3气候适宜褐飞虱的迁入、繁殖和危害
  2005~2007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间,雨日多、雨量大,总雨日分别为10d、12d和10d,较常年分别多2d、4d和6d,总雨量分别为169.3mm、244.1mm和341.7mm,较常年分别多59.1mm、133.9mm和231.5mm,十分有利于四(1)代褐飞虱的迁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夏期间不热,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6.4℃、26.7℃和26.6℃,较常年分别低0.5℃、0.2℃和0.3℃,十分有利于五(2)代和六(3)代褐飞虱本地基数的积累,加之连续遇上暖秋年份,2005年9月中旬气温23.2℃,较常年高1.5℃,2006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旬温度分别为20.3℃、20℃和20.1℃,较常年分别高0.3℃、1.7℃和3.7℃,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温度分别为21.9℃和20.3℃,较常年分别高1.9℃和2.0℃,从而促成了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
  1.4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上升
  本地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已有10多年历史,长期单一的使用一种药剂必然会产生抗性。近3年来,据南京农业大学测定,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已产生了高抗,然而目前市场上仍有一部分经销商在推销使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褐飞虱,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1.5七(4)代褐飞虱防治不力
  由于七(4)代褐飞虱初孵若虫盛期(防治适期)在9月中旬,此时水稻已进入灌浆期,常年本地水稻最后1次用药时间在破口抽穗期,齐穗后很少用药,农民没有防治的习惯,对水稻后期褐飞虱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有的农户适期没有用药,直到出现“冒穿”才用药,有的农户使用药剂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2防治对策
  
  2.1加强虫情监测
  病虫测报是治虫控害的基础。要抓好褐飞虱的防治工作,虫情监测与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十分重要。一要加强系统监测。通过灯诱、查虫、查卵等方式,系统掌握褐飞虱迁入、繁殖和发展动态,力求虫情及时、准确、可靠。二要扩大普查范围,增加普查频次,全面掌握虫情。
  2.2防治策略科学
  由于近年来七(4)代褐飞虱的连续大发生,七(4)代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有效控制水稻后期七(4)代褐飞虱的大发生,压低水稻中前期褐飞虱的发生基数是主动之策。因此必须坚持“治二压三控四”的防治策略。
  2.3更换药剂品种
  应暂停使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褐飞虱,坚持速效与持效相结合,大力推广毒死蜱、噻嗪酮等杀虫剂混用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抗性产生。近2年,我们采取用40.7%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750g/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2.4抓住用药适期
  首次用药应掌握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进行,充分发挥药剂的速效和持效的控制作用,药后10d视虫情轻重,考虑是否安排第2次用药。
  2.5注意施药方法
  七(4)代褐飞虱发生期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田间群体较大,褐飞虱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下部活动,施药时,无论是采用手动喷雾还是机动弥雾机弥雾都必须注意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植株上下喷匀喷透。用药前要上足水,用药后要保持水层3d以上,确保防治效果。
  2.6强化抗性监测
  褐飞虱对吡虫啉极高的抗药性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只是过去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毒死蜱、噻嗪酮、氟虫腈等褐飞虱防治药剂的大量使用,其抗性发展趋势如何,必须高度重视,要强化害虫抗药性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抗性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 阐述苏玉糯6号的特征特性,并从选好种植基地、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抓好田间管理、适期采收等方面介绍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糯玉米;苏玉糯6号;特征特性;高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127-01    苏玉糯6号是中熟性状的糯玉米良种,于1999年由江苏省泰州市旱
摘要以丰源A不育系为研究材料,2004~2005年对其繁殖过程中九二○的施用技术进行了系列探讨,提出了九二○使用效果的监测方法及其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的调控技术,为提高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异交结实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丰源A;九二○;测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067-02    在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中,通过赤霉素九二○的使用,解除
摘要: 为实现丰县养羊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丰县养羊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养羊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丰县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86-02    丰县是全国著名的山绵羊主产区之一,早在1978年就被命名为“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1983年被列为“全国出口山羊板皮生产基
摘要 对瑞杂816在盐城地区的适应性进行分析,阐述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确定合理密度、科学施肥、及时整枝打顶、合理化调、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瑞杂816;适应性分析;栽培技术;盐城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2.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40-01    棉花
摘要 对谷子新品种朝谷14号的选育来源、产量性状、抗逆性、米质等诸多优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谷子产区的生产实际探讨该品种今后的开发应用潜力,以期推动这一新品种的推广。  关键词 谷子;优良特点;应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S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58-01    辽西地区丘陵山坡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50mm,降水高峰期集中在7、8
摘要研究了油果实在室温、(8±1)℃和(3±1)℃贮藏温度下呼吸强度、乙烯生物合成、脂氧合酶活性、果实硬度和乙醇含量等变化特点,分析了它们与油耐贮性的关系,并探求油果实最佳冷藏温度,结果表明:在3个贮藏温度下,油果实呼吸速率呈双峰型,而内源乙烯释放速率主要表现出单个大高峰,其与第2次呼吸跃变峰和ACC氧化酶活性高峰在发生时间上几乎具有同步性,而LOX活性峰与ACC含量积累峰具有协同性,并发生在乙烯
摘 要 婚姻法就夫妻财产归属设定了法定共同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由于受家庭经济水平和夫妻双方依存度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接受法定共同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实行的比例较低。但随着家庭财产积累、社会分工精细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夫妻双方的依存度减弱,围绕着夫妻财产的归属和处分引发了较多矛盾, 特别是在离婚纠纷和借贷纠纷中,共同财产制的不足逐渐显露。约定财产制在充分尊重夫妻双方合议的基础上,将纠纷处理依据前置,在
关键词 暴力袭警 妨害公务罪 《刑法修正案(九)》 适用性  作者简介:孙茂,安徽众豪律师事务所律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刑法实务、民商事法律实务。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105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频频发生妨害警察
摘要 介绍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该品种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麦4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157-01    临麦4号是由山东省临沂市农科院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通过在我场2年试验示范种
摘要 紫糯1号是一个高产优质,鲜食及加工均佳的糯玉米品种。从整地、隔离种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阐述紫糯1号的栽培技术,为广大种植户进行大田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紫糯1号;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235-01    紫糯1号是一个鲜穗产量高,品质好,抗性佳,无论鲜食还是加工都很理想的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