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文章以龙里县洗马镇龙场小学为例,分析了偏远山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的原因,总结了该校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一年级新生 良好习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在儿童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并终身受益。然而,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仍是摆在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导致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原因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
从我校所处的区位看,距县城58公里,距镇中心9公里;从我校学生民族构成看,少数民族学生约占30%;从我校学生家庭常住人员组成看,约95%的家庭属“老少”组合;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上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比例为97%;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学历层次看,中专学历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3%;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专业构成看,无专门从事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关键所在:居住地不仅是“县角落”也是“乡角落”、交通是 “断头路”、经济欠开发等原因导致村民家庭贫困,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孩子从断奶开始,就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文盲或半文盲的老人,将传统的习俗,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给孩子,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孩子养成了娇气、懒散和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性;零星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各家各户,让政府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普惠到每一个儿童,偶有孩子接受幼儿和学前教育,又因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施教能力受限而流于形式,不能改变孩子无礼貌、自私和独处的不良习性。
二、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习惯,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起着关键作用。
(一)注重校本教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长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和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其个体特质表现又有所不同。我校校长特别重视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教学管理,每年的六月份就着手一年级班主任的遴用工作,再由班主任牵头组建教研团队,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然后安排团队成员暑期外出交流和培训,开学前一周全校集中,在广泛征询全校教师和家长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XX年度龙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大纲》。
(二)分解习惯项目
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虽然有很多坏习惯需要纠正,但本着轻、重、缓、急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经验,我校列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主要项目及细化指标如下:
洗马镇龙场小学新生良好习惯教育主要项目
(三)树立榜样效应
洛克指出: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和教导都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在教学中,我校一方面以《龙场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为依据考核教师,树立榜样教师;另一方面每周在学生中评选“礼貌之星”、“文明之星”、“友好之星”、“卫生之星”、“诚实之星”、“勤俭之星”、“安全之星”、“三好之星”、“四美之星”、“五讲之星”及“优秀小组”等典型。
(四)注重实战训练
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我校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采取“看一看”、“比一比”、“赶一赶”的游戏形式;地点是流动的,有时在多媒体教室、有时在校园、有时在集镇、有时在村庄、有时在田间……。
(五)密切家校联动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新生报名时,我校一方面要求新生家庭指定联络人,另一方面对联络人进行家校联动相关事项培训。利用新学期头四周联络人送、接学生的机会,当着学生的面,班主任将学生头天在校的表现告知联络人,联络人将学生在家的变化向班主任反馈。
三、结束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是一项繁琐又富于挑战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教师履行职责、更新观念、方法得当和持之以恒,一定能教育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张萍.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养成[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2(6).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一年级新生 良好习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在儿童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并终身受益。然而,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仍是摆在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导致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原因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
从我校所处的区位看,距县城58公里,距镇中心9公里;从我校学生民族构成看,少数民族学生约占30%;从我校学生家庭常住人员组成看,约95%的家庭属“老少”组合;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上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比例为97%;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学历层次看,中专学历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3%;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专业构成看,无专门从事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关键所在:居住地不仅是“县角落”也是“乡角落”、交通是 “断头路”、经济欠开发等原因导致村民家庭贫困,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孩子从断奶开始,就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文盲或半文盲的老人,将传统的习俗,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给孩子,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孩子养成了娇气、懒散和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性;零星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各家各户,让政府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普惠到每一个儿童,偶有孩子接受幼儿和学前教育,又因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施教能力受限而流于形式,不能改变孩子无礼貌、自私和独处的不良习性。
二、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习惯,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起着关键作用。
(一)注重校本教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长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和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其个体特质表现又有所不同。我校校长特别重视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教学管理,每年的六月份就着手一年级班主任的遴用工作,再由班主任牵头组建教研团队,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然后安排团队成员暑期外出交流和培训,开学前一周全校集中,在广泛征询全校教师和家长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XX年度龙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大纲》。
(二)分解习惯项目
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虽然有很多坏习惯需要纠正,但本着轻、重、缓、急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经验,我校列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主要项目及细化指标如下:
洗马镇龙场小学新生良好习惯教育主要项目
(三)树立榜样效应
洛克指出: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和教导都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在教学中,我校一方面以《龙场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为依据考核教师,树立榜样教师;另一方面每周在学生中评选“礼貌之星”、“文明之星”、“友好之星”、“卫生之星”、“诚实之星”、“勤俭之星”、“安全之星”、“三好之星”、“四美之星”、“五讲之星”及“优秀小组”等典型。
(四)注重实战训练
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我校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采取“看一看”、“比一比”、“赶一赶”的游戏形式;地点是流动的,有时在多媒体教室、有时在校园、有时在集镇、有时在村庄、有时在田间……。
(五)密切家校联动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新生报名时,我校一方面要求新生家庭指定联络人,另一方面对联络人进行家校联动相关事项培训。利用新学期头四周联络人送、接学生的机会,当着学生的面,班主任将学生头天在校的表现告知联络人,联络人将学生在家的变化向班主任反馈。
三、结束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是一项繁琐又富于挑战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教师履行职责、更新观念、方法得当和持之以恒,一定能教育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张萍.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养成[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