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结束一场战争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困惑于虚假照片折射出的道德困境,为此,他拍摄了电影《父辈的旗帜》。故事起因于一张震撼人心的战争照片:四名美军战士将一面弹痕累累的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的一处高地。熟悉太平洋战争的读者都知道,美军与日寇曾在这座岛上血战,美军虽然获胜,但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就在美国人民牵挂前方将士安危之时,这张构图华美、彰显胜利且被认为反映战场真实场景的照片及时出现在各大报纸的头版,对振奋美国人的战斗意志,作用不可估量。美国军方当时做出的务实反应是,迅速找到几位旗手,让他们充当说客,说服美国人民购买支援战争的国债——这无可厚非。
  


  真正的问题是,照片是假的。影片告诉我们,照片是应一名上校的要求,在周边一个已没有敌人的安全地带拍摄的。此前有过一张真实的现场照片,那几名正在硝烟中插上国旗的士兵,多已阵亡。由于真实照片的影像效果不及摆拍品,导致真正的英雄无人知晓,而那几位奉命客串的士兵(他们当然也是真正的战士),却幸运地离开战场,并在随后的环美巡游中大出风头。
  一
  影片开场那一大段退休老兵的自白,道出了另一个层面上人们的心理和事实真相:
  “每个蠢蛋都自以为懂得战争,尤其是那些从未上过战场的人。我们喜欢美好而简单的事物,但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很多人二者兼具,大多数时候,他们不同于我们的想象。很多我认识的人不愿意说过去的事情,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忘掉那些事。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死去,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能留下照片,只有他们的战友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我告诉大家,他们是为国捐躯的,其实究竟是不是,我也不确定。我们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之残酷,是无法想象的,但我们总得找出点意义来,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还有一些文字……如果你能拍下一张照片,这年头,一张照片就能结束一场战争。看看越南吧,那位南越军官,一枪把那家伙打了个脑浆迸裂,嘣!完了,战争就输了。”
  我见过那张南越军官的照片,还有另一张更有名的照片:一个赤身裸体的越南小女孩,满脸惊骇地面向镜头狂奔,背景是美军燃烧弹下化为瓦砾的越南村庄。民众上街加入反战游行,“一张照片就能结束一场战争”,诚非虚言。要统计上街游行的美国人里,有多少是受到那些照片的触动,已无可能,但战争确实就此结束。在小布什总统以“先发制人”战略发动针对萨达姆的战争后,美国的电视台整天都在新闻的片头播放一名伊拉克小男孩哀伤哭泣的镜头(中国的电视台也不例外),令小布什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广受质疑。据说小布什总统曾大叫:“叫他们别放这个小男孩了,天知道这孩子是怎么回事!”
  


  小布什总统怀疑哭泣男孩的真实性,未必毫无依据。1997年,好莱坞拍摄了一部讽刺美国政坛黑幕的故事片《摇尾狗》。在影片中,正谋求连任的美国总统不幸陷入一桩丑闻,他请求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总统私人顾问提供帮助,帮他化解危机。德尼罗找到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好莱坞某制片人,要求他虚构一个足以转移国民注意力的公共安全事件。他们开始精心策划。一桩无中生有的重大事件,被强行安插在阿尔巴尼亚。之所以选择阿尔巴尼亚而不是别的国家,是因为他们断定美国人对阿尔巴尼亚一无所知,短期内不会穿帮。真要穿帮,也是在总统成功连任之后。两位老戏骨熟练地安排着剧情,他们找到一个阿尔巴尼亚裔的姑娘,姑娘渴望移民,总统渴望事件,双方一拍即合。当姑娘在摄影棚里惊慌走过时,电脑操作员随心所欲地从素材库里挑选着素材:危险的河流,凄厉的警笛声和枪声,以及一只永远可以用来调动人类情绪的落难小狗。总之,当虚假新闻出现在当晚的电视节目中时,观众无力核实真伪,但他们会感动,会震惊,会转移注意力——这正是谋求连任的总统迫切需要的。
  电影当然是虚构的,而小布什总统或许看过它,因而有理由怀疑号哭的伊拉克小男孩只是另一个虚构的阿尔巴尼亚姑娘。何况,经由好事者揭露,人们早已知道,大量“二战”时期的著名照片都涉嫌造假,包括美国水兵与女护士在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苏联红军在柏林帝国大厦上挥舞国旗,麦克阿瑟将军在菲律宾登陆,等等。我们自以为发自肺腑的万众一心和群情激昂,竟然只是操控者事先设定剧情的情绪反射。事后回想,我们顶多只能从“那毕竟不是坏事”中找到些许安慰。
  二
  安慰不见得总能找到。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名著《公众舆论》里谴责法国的霞飞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策略。作为法军最高统帅,霞飞将军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法国当年吃到的几场大败仗,以反应迟钝著称的霞飞将军皆难脱干系。而令他声名鹊起的马恩河战役,首功也不应记在他头上,更何况即使在这场仅有的胜仗里,霞飞一方的阵亡数也在德军之上。李普曼告诉我们,“在凡尔登战役打得最糟糕的时刻,霞飞将军和他的助手们却在开会争论明早见报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就产生了一个悲壮到滑稽的结果:一边是法国军队在战场上成建制地遭到屠杀,一边是法国民众从报刊上获得的虚假捷報。“由于图像集中展示了德国人尸横遍野的景象,法国人的尸体则被忽略不计,一幅特殊的作战景观便被勾画出来。”李普曼总结道。
  宣传部门有选择地提供的那些信息,不足以让民众获知战场上的真相,又刚好可以释放他们的无穷想象。霞飞将军一度获得了无可比拟的荣耀。
  其后两年,整个世界给予那位马恩河的胜利者非凡的敬意。行李管理员差不多被那些沉甸甸的箱子、包裹及书信压弯了腰,那都是素昧平生的人们寄给霞飞的,用以表达他们的钦佩之情。他们称他为世界的救星、法国之父、上帝的使者、人类的恩人,不一而足。还有成百上千的年轻姑娘克服女人的羞怯,瞒着家人要求和他约会。   上海的淮海路曾在马恩河战役后改名为“霞飞路”,也是这股世界性迷狂的缩影。那是另一面“父辈的旗帜”,虽然高扬着爱国主义,却令人沮丧透顶。实际上,法国人在“一战”中付出惨重代价,年轻人伤亡近半,致使他们在“二战”开始时即缺乏应战的勇气和能力,被迫以所谓的“绥靖政策”向希特勒屈服。
  三
  考察汉娜·阿伦特提出“平庸之恶”的缘起,我们发现,即使是这样一位具有超凡智慧的哲人,也容易受到影像的滋扰和误导。
  曾经距离纳粹集中营和死神非常近的阿伦特——她既是犹太人,又是德国人,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大屠杀时,她又身处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偏偏从未见过真正的纳粹。她一度被关进法国人设立的隔离营,若非侥幸弄到赴美签证,奥斯维辛或达豪集中营将是她人生的终点站。但她逃脱了。她耳闻目睹了大量纳粹恶行,偏偏没有见到活生生的纳粹。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当获悉以色列当局以秘密绑架的方式逮捕了纳粹屠夫阿道夫·艾希曼并打算在耶路撒冷对他进行公开审判時,她主动向《纽约客》提出申请,要求前往耶路撒冷报道这场审判。
  假如阿伦特看到的艾希曼,与她想象中的纳粹形象契合,也就是那种我们在“二战”电影里经常见到的身形高大、气质阴郁的盖世太保形象,“平庸之恶”的概念恐怕无从产生。然而,战争结束已逾十年,就算艾希曼有过干练的军人时期(从照片上看,他的确有过),但长期在南美颠沛逃亡,磨蚀了他的锐气。简而言之,出现在阿伦特面前的艾希曼,已经被岁月这把杀猪刀过度修理:他衰老,谢顶,还戴了一副与军人形象极不般配的黑框眼镜,神情呆滞,言语笨拙。不巧的是,受审时艾希曼正患感冒,老是在防弹玻璃间里打喷嚏、擤鼻涕,声音也瓮声瓮气。如果承认存在一种恶棍的光彩,该光彩在当时的艾希曼身上丝毫未现。
  


  阿伦特年轻时,面相学曾流行于德国知识界,她的两位著名老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亦曾留意于此,阿伦特也不例外。两位老师用面相学讨论希特勒时,评价截然不同。雅斯贝尔斯认为希特勒“光看一眼就令人不寒而栗”,海德格尔则惊叹:“瞧瞧他的手啊!”阿伦特的哲学前辈叔本华也迷恋此道,曾暗示自己仅凭一个人的背影就能看出其是否是天才。总之,面相学虽然不是可靠的学问,却构成了阿伦特阅世观人的底色之一,使她受惑于审判席上那张卑微可怜的脸,仓促间忽略了起码的常识。
  阿伦特本应知道,就算希特勒站在那里也不过如此。大多数失势的暴君和连环杀手看起来都一脸惨相,没有杀伤力,甚至可怜兮兮。想想萨达姆·侯赛因蓬头垢面地钻出洞穴时的那副样子吧。
  索尔仁尼琴写到苏联人也有过相似的观感困惑。在肃反时期,那些“曾把整个世界搞得天翻地覆、惶恐不安的无畏的人,出场(受审)时成了一只只垂头丧气、服服帖帖的山羊,命令他们说什么,他们就咩咩地叫几声。他们把脏东西往自己身上呕吐,卑躬屈膝地贬辱自己和自己的信仰,招认自己犯下了无论如何也不应犯的罪行。”
  可以断定这些大人物都很“平庸”吗?索尔仁尼琴的解释是:“要知道我们的全部困惑不解完全是和相信这些人非同凡俗有关……这些人,我们预先就认为是一些超人——我们的困惑不解实质上是出于这个缘故。”
  阿伦特的困惑八成也是“出于这个缘故”,但索尔仁尼琴迅速找到了答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太多了。”换言之,一个缺乏自由思想和人格独立性的人,时而勇敢,时而怯懦,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能因为他偶尔的勇敢表象就忽略其内在的平庸实质,也不应看到他此时此刻的卑微与可怜,就忽视他之前的作恶能量。阿伦特一时疏忽,再加上她的丈夫正好有一句口头禅“平庸之恶”,她就听任这句话脱口而出。
  西塞罗说过:“对事实的陈述越短,这个陈述就更加清晰,更易追随。”短语“平庸之恶”除了高度匹配艾希曼受审时的“尊容”,又正好符合上述特点,人们可以像面对一幅照片那样面对它,因而无法克制对它的关注和“追随”。哪怕阿伦特事后对该词导致的误读表示歉意,哪怕“平庸之恶”在她名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长篇报告里总共只出现过一回,她也无法阻止这个词迅速流行。
  (赵红星摘自《经济观察报》2017年1月22日)
其他文献
二月初,我开始半百人生的第一次“变发”,不烫,不打薄,不对头发进行任何处理。这是头发的第一次解放,它们应该感到自由了。    多年来我固定上同一间理发厅。这是间家庭理发厅,招牌不亮,路上偶遇邻居还能交换蛋价、菜价等情报。我不免担心:万一店搬了,或者歇业了,我该央谁来对付我这一头乱发?没料到老板娘先担心失去老客户:“怎么好久没来理发了?”我挠了挠头发:“在留发呢。”老板娘仔细盯着我的头发,问:“烫了
期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所有寓居蜀中的人的心境。林风眠抛弃了所有行李,只带几十公斤未托裱的画回到杭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何止是朱颜——旧居花园别墅已经变成日本人的兵营,院子中的花园变成日本人的马厩;他那曾经震动世界的几幅巨幅油画,被日本人用来做养马的帐篷,此时只能看到一些碎布屑,其他都荡然无存了。他把妻子阿丽丝、女儿林蒂娜从上海接到杭州,无处栖身,只
期刊
无论在什么地方,如今关心养老金方案的人,都不可能只是老年人,还有缴纳社保养老金的主力人群——正在为事业打拼、奋斗的中青年人群。大家关心的问题说起来无非是:按照现在的养老金缴纳标准,等到我们退休的时候,社保退休金究竟能不能够让已经步入老年的我们继续体面地生活?  我们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有中国式赡养老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大部分是从父辈和祖父辈那里获得的。比如我们祖父辈的养老,基本上是依靠他们的众多子女共同
期刊
有个英国旅游网站做会员问卷调查,发现当情侣出国度假时,将近八成会吵架,六成几乎天天吵,还有少数吵到必须分房睡。原因之一竟然是因为男伴偷看了别的美女!  我很好奇:女生真会那么容易吃醋吗?不是男生爱看美女,女生也爱看美女吗?于是我在脸书网上做了个调查。结果将近100个回复的女网友中,90%都说自己不会吃醋。“看到美女,我会跟老公一起讨论。”“有什么好吃醋的,我也超爱看美女啊,就怕他瞄的是感觉很差的!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是某著名品牌的代理商,今年进了一大批货,没想到市场行情剧变,货全砸在了手上。他非常痛苦,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他:“你知道你做的这笔生意的本质到底是在买卖什么吗?”他说:“当然是商品。”我说:“其实并不是普通商品,你买卖的是一种虚拟商品——风险。”  这种叫作风险的商品到底是什么?以航空業为例。航空业对燃油的价格极为敏感,所以受原油市场影响颇大。当油价上涨时,除非提高机票价格,否则利润
期刊
比尔·盖茨还是微软公司CEO的时候,神清气爽,但是做了两三年公益以后,头发都白了。可见,做公益比经营企业要难太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公益,就是经营自己的人性。  我先给大家讲第一个事例,关于“裸捐”的问题。比尔·盖茨到中国北京组织了一次晚宴,请很多中国有钱人去,号召大家“裸捐”。我思考了好久要不要去。现在的中国,从整体上来说,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改
期刊
百分比会给人一种非常抽象的感觉,而数字会让人产生非常具体的联想,让人可以切身感受到事情的客观存在。  1  精神病院的患者准备出院时,他们的监护人会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专家征询关于患者出院的意见。  研究人员对患者监护人和精神科医生之间的问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精神科医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的回答在表达上做一些改变。以下是A、B两组医生的不同回答方式。  A:像这样的患者,出院后半年之内出现攻击性暴力
期刊
“糊弄洋鬼子”是我幼年时就常听到的一句话。每当妈妈分派的家务活我干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就会冒出来一句:“你糊弄洋鬼子呢?”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洋鬼子是可以糊弄的,而且必须糊弄,但是,对自己人,不能这样干。    最早大规模糊弄洋鬼子的事,是茶叶贸易。虽说清末在开放口岸之前,只有广州一口通商,但中西之间的贸易规模并不算小。来华贸易的主力军——英国商人,最主要的事,就是从秘鲁运来白银,到
期刊
“文革”期间,一位刚刚步入中年的文学教授,被造反派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他经常被揪去游街批斗,痛苦万分。一日,经历白天耻辱的游街批斗后,到了夜里,他躺在“牛棚”的草堆上,饥寒交迫,痛苦欲绝。他声嘶力竭地呼喊:“让我死吧,让我死吧……”这时,黑暗的“牛棚”里闪进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借着月光,教授看到那个中年人穿着破旧的灰白大褂,头光秃秃的,眼睛明亮,落魄中却显得很有精神。中年人扶着
期刊
已经是子夜时分,莫里斯从后视镜里看到一辆警车从后面向他追来,很快超过了他,挡在他的前面,警车速度逐渐慢了下来,示意他停车。两部车停下来后,警察下车来到莫里斯车旁,叫莫里斯下车。  莫里斯下车后,警察让他对着酒精检测仪吹气。庆幸的是莫里斯没有达到醉驾的处罚标准。不过,警察还是继续盘问:“先生,看来您不属于醉驾。但是,您能不能告诉我,这大半夜的,您要到哪里去?”  “當然可以告诉你,”莫里斯回答,“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