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为历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也为历史课教学带来了压力,促使教师和学生必须更新教与学的观念,彻底摒弃开卷考试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学生主动获取信息。
教师与学生己经习惯闭卷考试的教法与学法,开卷考试的教法和学法在开始难免不适应,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开卷考试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开卷考试不是不要记住答案,而是需要记住不同问题属性的答案所需要的知识组快,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原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会读书、学会审题、学会组织答案。
二、抓住《总复习》,打好基础,突出重点,找准热点
《总复习》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我们不但要熟悉知识要点,构建问题属性的知识结构,还要做好《总复习》习题的变式练习。尤其是对"理解"、"运用"的目标,一定要强化练习,找准"理解"、"运用"目标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重合点,创设新情景,选择新材料,运用多种题型,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围绕"理解"、"运用"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坚决避免用抽象理论解析理论的现象,或直接提出知识性的问题,让学生背诵回答,坚决避免教师给答案,让学生记忆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能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形式,并向学生提出具休方法和要求,然后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从材料中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紧密联系材料回答问题。
四、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建构"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材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出处和理论依据,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教材和使用教材,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即学会从单元课程角度,建构"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会从节框角度,建构"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审视具体实践内容,建构抽象理论具体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我使用知识结构是这样的:
鸦片战争(1840)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救↓国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
失败
结↓论
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
马克思主义
↓
五四运动
↓
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通过这样的知识结构图,学生就能较全面地掌握近代中国为寻求民族独立的知识。
五、教会学生弄懂知识类别,解答不同属性的问题。
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把书本带进考场,但由于学生不知道答什么,因此,经常出现胡乱抄书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回答"是什么"运用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包括含义、内容、特点、表现,或说明做法的正确与错误。回答"为什么"运用原因、地位、作用、意义,或正确做法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结果,以及错误做法的危害。
六、教会学生掌握解答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答题,一般材料简单,设问单一,指向明确,它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对答案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展开说明。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一般情况下是观点片面的,要求先表态,然后运用全面、发展、联系、辨证的看问题方法,进行分析,不要作出绝对化的判断,从一方面说明。分析说明题,要我们先读懂材料,明确题意和设问属性,注意答案不要张冠李戴。总而言之,在解题时关键要如下技巧:
1、重视理解,融会贯通。
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确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知识间的迁移、联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依据《中考说明》的思路,一般说来,中考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在一个主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
2、关注时政,联系社会,聚焦热点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同学们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对热点问题要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多个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才能在解答中考中的综合性题目时游刃有余。
3、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如试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答题时,首先要写"答",接着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然后分层次用序号解答。如果选择"成功",依据左对齐和书写工整的要求列出四点理由:(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3)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选择"失败",也要按左对齐原则用序号工整作答:(1)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2)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组织答案。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先准确回答观点,再围绕观点、材料展月论述,做到课本观点与题目材料有机结合。
七、克服一些不良心理。
克服不适应开卷考试心理,培养应试能力,克服放弃历史学习,依靠抄书的心理,开卷考试允许把教材带进考场,但不是不需要记忆,只要抄书就行了,事实恰好相反,凡是没有记住知识的学生,单纯依靠翻书,不但找不到,找不全答案,而且有可能不完题就时间到了。
克服开卷考试试题容易了的心理,开卷考试不是容易了,反而能力要求更高了,难度增加了,如果说闭卷考试靠记条条可以得分的话,那么开卷考试不但要求记住知识,而且要求学会运用理解。
克服开卷考试答案无所适从的畏惧心理,虽然开卷考试试题从材料中提问题,要求理論联系实际地回答,甚至提出创新的实践性问题,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但答案基本原理还在书中,只不过是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只要对基本原理加强理解,一定能较好地回答问题。
总之,为了迎接开卷考试,不但要研究开卷考试试题,更要抓住开卷考试机遇,加强教改研究,探索适应开卷考试能力要求的教学新思路,彻底改变一支笔一本书,教师讲学生背,反复考,熟能生巧的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为历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也为历史课教学带来了压力,促使教师和学生必须更新教与学的观念,彻底摒弃开卷考试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学生主动获取信息。
教师与学生己经习惯闭卷考试的教法与学法,开卷考试的教法和学法在开始难免不适应,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开卷考试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开卷考试不是不要记住答案,而是需要记住不同问题属性的答案所需要的知识组快,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原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会读书、学会审题、学会组织答案。
二、抓住《总复习》,打好基础,突出重点,找准热点
《总复习》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我们不但要熟悉知识要点,构建问题属性的知识结构,还要做好《总复习》习题的变式练习。尤其是对"理解"、"运用"的目标,一定要强化练习,找准"理解"、"运用"目标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重合点,创设新情景,选择新材料,运用多种题型,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围绕"理解"、"运用"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坚决避免用抽象理论解析理论的现象,或直接提出知识性的问题,让学生背诵回答,坚决避免教师给答案,让学生记忆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能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形式,并向学生提出具休方法和要求,然后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从材料中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紧密联系材料回答问题。
四、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建构"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材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出处和理论依据,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教材和使用教材,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即学会从单元课程角度,建构"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会从节框角度,建构"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审视具体实践内容,建构抽象理论具体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我使用知识结构是这样的:
鸦片战争(1840)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救↓国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
失败
结↓论
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
马克思主义
↓
五四运动
↓
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通过这样的知识结构图,学生就能较全面地掌握近代中国为寻求民族独立的知识。
五、教会学生弄懂知识类别,解答不同属性的问题。
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把书本带进考场,但由于学生不知道答什么,因此,经常出现胡乱抄书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回答"是什么"运用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包括含义、内容、特点、表现,或说明做法的正确与错误。回答"为什么"运用原因、地位、作用、意义,或正确做法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结果,以及错误做法的危害。
六、教会学生掌握解答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答题,一般材料简单,设问单一,指向明确,它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对答案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展开说明。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一般情况下是观点片面的,要求先表态,然后运用全面、发展、联系、辨证的看问题方法,进行分析,不要作出绝对化的判断,从一方面说明。分析说明题,要我们先读懂材料,明确题意和设问属性,注意答案不要张冠李戴。总而言之,在解题时关键要如下技巧:
1、重视理解,融会贯通。
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确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知识间的迁移、联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依据《中考说明》的思路,一般说来,中考不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在一个主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
2、关注时政,联系社会,聚焦热点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同学们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对热点问题要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多个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才能在解答中考中的综合性题目时游刃有余。
3、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如试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答题时,首先要写"答",接着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然后分层次用序号解答。如果选择"成功",依据左对齐和书写工整的要求列出四点理由:(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3)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选择"失败",也要按左对齐原则用序号工整作答:(1)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2)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组织答案。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先准确回答观点,再围绕观点、材料展月论述,做到课本观点与题目材料有机结合。
七、克服一些不良心理。
克服不适应开卷考试心理,培养应试能力,克服放弃历史学习,依靠抄书的心理,开卷考试允许把教材带进考场,但不是不需要记忆,只要抄书就行了,事实恰好相反,凡是没有记住知识的学生,单纯依靠翻书,不但找不到,找不全答案,而且有可能不完题就时间到了。
克服开卷考试试题容易了的心理,开卷考试不是容易了,反而能力要求更高了,难度增加了,如果说闭卷考试靠记条条可以得分的话,那么开卷考试不但要求记住知识,而且要求学会运用理解。
克服开卷考试答案无所适从的畏惧心理,虽然开卷考试试题从材料中提问题,要求理論联系实际地回答,甚至提出创新的实践性问题,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但答案基本原理还在书中,只不过是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只要对基本原理加强理解,一定能较好地回答问题。
总之,为了迎接开卷考试,不但要研究开卷考试试题,更要抓住开卷考试机遇,加强教改研究,探索适应开卷考试能力要求的教学新思路,彻底改变一支笔一本书,教师讲学生背,反复考,熟能生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