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回顾昨日,展望将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来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丰富课堂教学,这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英语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英语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
“机械+重复”。然而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二、对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对英语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让他们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离谱了”…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
4.新课程的激发模式(放+收)。新标准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
要做到如何“放 ”如何“收”,新型教师应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防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宝丰一高)
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回顾昨日,展望将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来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丰富课堂教学,这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英语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英语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
“机械+重复”。然而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二、对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对英语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让他们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离谱了”…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
4.新课程的激发模式(放+收)。新标准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
要做到如何“放 ”如何“收”,新型教师应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防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宝丰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