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和反应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问题是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文学评论界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美国成长小说,并且界定概念、立作著书。“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是由德语中的Bildungsroman(教育小说)衍生出的,之后被广泛应用在文学评论上。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是在传统成长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创作方法、意识形态、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更加成熟。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亚裔、非裔成长小说与传统成长小说的差别,来展现二战之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思想表达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文学批评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 传统成长小说 联系与区别
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在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也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所以文学界将二战结束作为现当代文学的分界线。二战之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热烈地展开,美国边缘化政策失效,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例如亚裔、非裔、犹太裔、印第安裔等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打破桎梏,走向大众,备受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是在传统成长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作的,在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人物刻画、作品深度、艺术肌理等方面更加成熟。
一、作品文化气质的对比
1.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反抗——迷惘——正常成长
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反抗迷惘期”,二是“正常成长期”。
(1)在迷惘和反抗中曲折前进的传统非裔成长小说。杜波伊斯在1911年创作的《寻求银羊毛》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亚伯拉罕*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之后的半个世纪,小说刻画了一个在《解放宣言》颁布之后依然过着饱受歧视和压迫生活的黑人形象。第二年,詹姆斯约翰逊创作了《一个原黑人的自传》,小说采取第一视角,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处于迷惘状态的黑人在不断歧视和压迫下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莱特在1940年创作的《土生子》,将抗议文学引向高潮。小说讲述了一个长期处于种族压迫的孩子的成长故事,故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伴随着对白人的憎恨与恐惧以及对生活的绝望,最终成了杀人凶手。这种成长模式是畸形的、毁灭性的,随着二战之后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黑人作家也逐渐意识到极端性的反抗(或者说同归于尽)并不能使黑人得到解放,而文学应该以它独特的魅力来完成社会救赎。
(2)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的特点:追根溯源、正常成长。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深深影响到了黑人的生活和思想,出现了许多具备觉醒意识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承认种族歧视的存在,但不主张黑人通过极端方式自我毁灭来抵抗这种歧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条黑人和白人和平共处的中庸之道。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涵盖的主题是黑人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从迷惘、绝望逐渐找到人生方向,回归到健康的成长轨迹,这种主题是符合当代历史发展潮流的。
2.当代美国亚裔成长小说——在美国梦中构建独特身份。20世纪初期,美国亚裔文学创作形式以自传居多,大部分主题是描写个人移居海外的经历,初代移民者虽然没有遭遇像黑人那样残酷的种族歧视,但是在融入美国主流生活过程中仍受到不少排挤。在二战结束之后,亚裔文学开始繁荣发展,其中华裔文学的成就最高,美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亚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美国文学是最突出的,而且是获得成就最高和创作优秀作品最多的文学类型。”汤亭亭1976年创作的《女男士》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繁荣时期的开始;1991年赵健秀在小说《唐老鸭》中刻画了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华裔身份以及华人文化的华裔男孩形象,寓意无论是华裔、亚裔、或者是非裔等少数族裔的人都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双重身份,并且传承和发扬各自承载的本土文化,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轻易迷失,才能健康成長。
二、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艺术肌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1.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传统成长小说有一套习惯性的写作模式,这类小说偏向于模式化的教育意义,故事主人公一开始对当下的生活状态不满,既而产生出去旅行或冒险的冲动,历经各种磨难,结识到重要伙伴,共同经历成长的契机和顿悟,最后认识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但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突破了传统模式,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更具特点和多样性。例如,由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最蓝的眼睛》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崭新的复调式叙事方式,小说讲述了同为非裔黑人家庭出生的两个女孩不同的成长之路,以此揭露黑人盲目崇拜白人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也打破了传统成长小说“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结局更具开放性。
2.反成长趋势。美国当代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反成长趋势主要表现在主人公的年龄跨度上,成长不再只是从幼儿到少年、到成年,而是会延续到青年、甚至中年。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跟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女性主人公的出现,例如《紫色》中热情的沙格、《秀拉》中叛逆的秀拉。
三、总结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跟传统成长小说相比在涵盖主题、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更加成熟,更生动地表现了美国少数族裔人民的成长历程,符合世界文学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孙峰.与众不同的成长风景-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研究概述[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 154.
作者简介:董小萌(1993-),女,满族,吉林人,宁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文学批评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 传统成长小说 联系与区别
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在二战结束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也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所以文学界将二战结束作为现当代文学的分界线。二战之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热烈地展开,美国边缘化政策失效,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例如亚裔、非裔、犹太裔、印第安裔等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打破桎梏,走向大众,备受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是在传统成长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作的,在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人物刻画、作品深度、艺术肌理等方面更加成熟。
一、作品文化气质的对比
1.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反抗——迷惘——正常成长
美国非裔成长小说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反抗迷惘期”,二是“正常成长期”。
(1)在迷惘和反抗中曲折前进的传统非裔成长小说。杜波伊斯在1911年创作的《寻求银羊毛》被称为“美国黑人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亚伯拉罕*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之后的半个世纪,小说刻画了一个在《解放宣言》颁布之后依然过着饱受歧视和压迫生活的黑人形象。第二年,詹姆斯约翰逊创作了《一个原黑人的自传》,小说采取第一视角,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处于迷惘状态的黑人在不断歧视和压迫下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莱特在1940年创作的《土生子》,将抗议文学引向高潮。小说讲述了一个长期处于种族压迫的孩子的成长故事,故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伴随着对白人的憎恨与恐惧以及对生活的绝望,最终成了杀人凶手。这种成长模式是畸形的、毁灭性的,随着二战之后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黑人作家也逐渐意识到极端性的反抗(或者说同归于尽)并不能使黑人得到解放,而文学应该以它独特的魅力来完成社会救赎。
(2)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的特点:追根溯源、正常成长。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深深影响到了黑人的生活和思想,出现了许多具备觉醒意识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承认种族歧视的存在,但不主张黑人通过极端方式自我毁灭来抵抗这种歧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条黑人和白人和平共处的中庸之道。当代美国非裔成长小说涵盖的主题是黑人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从迷惘、绝望逐渐找到人生方向,回归到健康的成长轨迹,这种主题是符合当代历史发展潮流的。
2.当代美国亚裔成长小说——在美国梦中构建独特身份。20世纪初期,美国亚裔文学创作形式以自传居多,大部分主题是描写个人移居海外的经历,初代移民者虽然没有遭遇像黑人那样残酷的种族歧视,但是在融入美国主流生活过程中仍受到不少排挤。在二战结束之后,亚裔文学开始繁荣发展,其中华裔文学的成就最高,美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亚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美国文学是最突出的,而且是获得成就最高和创作优秀作品最多的文学类型。”汤亭亭1976年创作的《女男士》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繁荣时期的开始;1991年赵健秀在小说《唐老鸭》中刻画了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华裔身份以及华人文化的华裔男孩形象,寓意无论是华裔、亚裔、或者是非裔等少数族裔的人都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双重身份,并且传承和发扬各自承载的本土文化,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轻易迷失,才能健康成長。
二、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在艺术肌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1.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传统成长小说有一套习惯性的写作模式,这类小说偏向于模式化的教育意义,故事主人公一开始对当下的生活状态不满,既而产生出去旅行或冒险的冲动,历经各种磨难,结识到重要伙伴,共同经历成长的契机和顿悟,最后认识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但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突破了传统模式,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更具特点和多样性。例如,由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最蓝的眼睛》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崭新的复调式叙事方式,小说讲述了同为非裔黑人家庭出生的两个女孩不同的成长之路,以此揭露黑人盲目崇拜白人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也打破了传统成长小说“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结局更具开放性。
2.反成长趋势。美国当代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反成长趋势主要表现在主人公的年龄跨度上,成长不再只是从幼儿到少年、到成年,而是会延续到青年、甚至中年。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跟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女性主人公的出现,例如《紫色》中热情的沙格、《秀拉》中叛逆的秀拉。
三、总结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跟传统成长小说相比在涵盖主题、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更加成熟,更生动地表现了美国少数族裔人民的成长历程,符合世界文学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孙峰.与众不同的成长风景-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研究概述[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 154.
作者简介:董小萌(1993-),女,满族,吉林人,宁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