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政治因其理论性强,较为抽象而被学生认为是所有学科中比较难懂和比较枯燥的一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民主、科学、创新的思想,运用参与教学进行教学,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学政治 课堂教学 参与教学
一、中学政治课堂运用参与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形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对传统教学合理一面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突破。总的来说,参与教学的特点有生成性、开放性、合作性、全体性、全面性、宽容性等。这些特点正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
(一)运用参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1]参与教学的提出,有两方面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参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表征,是个体享受民主生活的基本形式,而参与精神与参与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参与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的有效载体,而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能力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运用参与教学是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具体表现为课堂参与主体的交流方面:
1.师生互动参与教学,共同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的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2]不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而且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的结果。
2.生生互动参与教学,合作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
生生互动即指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从合作的经验中,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二、参与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学生参与时政演讲,把握时代脉搏,领会课堂知识的时代背景
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是中学政治课的基本要求。为使学生能够长期地、系统地把握时政知识,开展“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活动,是参与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之一。
为提高活动的实效,参与时政演讲有三点要求:第一,全班同学按一定的顺序,人人参与;第二,演讲的内容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等,演讲稿不应直接抄报纸或从网上下载,必须对时政内容进行归纳;第三,演讲的时政内容尽量能用已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其他学生也要参与分析。
(二)学生参与新课讲授,体验教学过程,发掘每位学生的自身潜力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身素质就难以提高。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难度不大的基础知识,多数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可以初步把握。所以,对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琢磨、探索,再上讲台当小老师把它讲出来。
(三)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合作学习,体会思想交流中的求知乐趣
1.学生讨论是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
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得到充分的交流,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知识了有了全面而灵活的掌握。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和组际讨论为主。
2.学生辩论是参与教学的重要形式
辩论形式参与教学,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说出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言语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三、中学政治课堂运用参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参与教学的目的不是课堂的简单提问,而是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必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的选材是保证参与教学的关键。教师在选材的时候可以不拘一格,主要看选材能否达到教学目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要求:选材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应该由易到难选材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选材应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具有可辩性、启发性和思考性。
(二)参与教学的要求不是一味地赞许学生的观点,而是客观点评学生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词不达意,或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能一味的表示赞许,错误的观点应该指出来。不能为了鼓励学生,错误的观点也不指出,这样的参与教学是失败的。当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并依据问题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意见之后,对那些偏轨的学生更应适时的点评, 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问题思路。
(三)参与教学的实现不是完全地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与教学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因此就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指导学生找“水源”的关系,是带领其在实践中授之以渔的过程[3],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四)参与教学的形式不是表面的“闹中学”,而是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
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政治课堂成功运用参与教学,是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现代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教学模式。
注释: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参与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黄中段:《高中政治课堂“交流——互动”教学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6月,第95页。
[3]宋继兰:《当前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 期,第62页。
关键词:中学政治 课堂教学 参与教学
一、中学政治课堂运用参与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形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对传统教学合理一面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突破。总的来说,参与教学的特点有生成性、开放性、合作性、全体性、全面性、宽容性等。这些特点正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
(一)运用参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1]参与教学的提出,有两方面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参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表征,是个体享受民主生活的基本形式,而参与精神与参与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参与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的有效载体,而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能力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运用参与教学是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具体表现为课堂参与主体的交流方面:
1.师生互动参与教学,共同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的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2]不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而且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的结果。
2.生生互动参与教学,合作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
生生互动即指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从合作的经验中,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二、参与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学生参与时政演讲,把握时代脉搏,领会课堂知识的时代背景
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是中学政治课的基本要求。为使学生能够长期地、系统地把握时政知识,开展“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活动,是参与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之一。
为提高活动的实效,参与时政演讲有三点要求:第一,全班同学按一定的顺序,人人参与;第二,演讲的内容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等,演讲稿不应直接抄报纸或从网上下载,必须对时政内容进行归纳;第三,演讲的时政内容尽量能用已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其他学生也要参与分析。
(二)学生参与新课讲授,体验教学过程,发掘每位学生的自身潜力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身素质就难以提高。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难度不大的基础知识,多数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可以初步把握。所以,对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琢磨、探索,再上讲台当小老师把它讲出来。
(三)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合作学习,体会思想交流中的求知乐趣
1.学生讨论是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
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得到充分的交流,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知识了有了全面而灵活的掌握。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和组际讨论为主。
2.学生辩论是参与教学的重要形式
辩论形式参与教学,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说出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言语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三、中学政治课堂运用参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参与教学的目的不是课堂的简单提问,而是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必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的选材是保证参与教学的关键。教师在选材的时候可以不拘一格,主要看选材能否达到教学目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要求:选材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应该由易到难选材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选材应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具有可辩性、启发性和思考性。
(二)参与教学的要求不是一味地赞许学生的观点,而是客观点评学生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词不达意,或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能一味的表示赞许,错误的观点应该指出来。不能为了鼓励学生,错误的观点也不指出,这样的参与教学是失败的。当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并依据问题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意见之后,对那些偏轨的学生更应适时的点评, 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问题思路。
(三)参与教学的实现不是完全地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与教学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因此就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指导学生找“水源”的关系,是带领其在实践中授之以渔的过程[3],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四)参与教学的形式不是表面的“闹中学”,而是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
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政治课堂成功运用参与教学,是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现代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教学模式。
注释: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参与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黄中段:《高中政治课堂“交流——互动”教学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6月,第95页。
[3]宋继兰:《当前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 期,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