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内在修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对文本感悟、分析以及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树立终身阅读意识,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29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实质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因此学生在经过大量的阅读、精读中,才能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学生的语言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学生表达能力则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其次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会经过不断分析整理知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1];最后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阅读文本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学生阅读了各种各样的名著时学生的审美价值会有所提升,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审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当学生阅读名人故事书籍时,会受到文本中故事人物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会学习和效仿他们的优秀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学生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不强,针对某一件事需要激发其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热情,而兴趣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使其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学生展开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融趣味性、探索性在其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创设直观情境利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本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更深刻地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等。最后出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个单元为同一个主题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同步推荐阅读书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需要,为学生推荐同类型或同作者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感悟,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引导,使其明白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如何理解文本思想等。首先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要明确阅读的形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范读、朗读、默读以及背诵等。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的语言、节奏的运用等,然后开展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将朗读后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训练,不断推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诵读能力,进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其次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制定出不同的任务。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摘抄字词,仿写句子;中年级学生需要摘抄文本中的好词佳句、片段等,能够续写、扩写等等;高段学生则需要掌握细读、精读等技巧,并写出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是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基础,当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意识才能更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才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完成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疑问在文本中划出来,在课堂中为学生解惑释疑。或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意识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学生自主阅读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探索。
(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抽出课前五分钟进行听说训练,利用轮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演,或是讲个故事、或是说个新闻,也可以是解说一个道理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语感;也可以组织學生一起开展朗诵活动、辩论赛、阅读大会、读书竞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情感体验,获得阅读的乐趣,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结
阅读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以及思维创新等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29-13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29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实质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因此学生在经过大量的阅读、精读中,才能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学生的语言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学生表达能力则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其次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会经过不断分析整理知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1];最后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阅读文本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学生阅读了各种各样的名著时学生的审美价值会有所提升,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审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当学生阅读名人故事书籍时,会受到文本中故事人物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会学习和效仿他们的优秀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学生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不强,针对某一件事需要激发其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热情,而兴趣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使其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学生展开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融趣味性、探索性在其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创设直观情境利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本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更深刻地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等。最后出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个单元为同一个主题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同步推荐阅读书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需要,为学生推荐同类型或同作者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感悟,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引导,使其明白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如何理解文本思想等。首先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要明确阅读的形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范读、朗读、默读以及背诵等。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的语言、节奏的运用等,然后开展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将朗读后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训练,不断推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诵读能力,进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其次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制定出不同的任务。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摘抄字词,仿写句子;中年级学生需要摘抄文本中的好词佳句、片段等,能够续写、扩写等等;高段学生则需要掌握细读、精读等技巧,并写出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是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基础,当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意识才能更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才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完成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疑问在文本中划出来,在课堂中为学生解惑释疑。或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意识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学生自主阅读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探索。
(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抽出课前五分钟进行听说训练,利用轮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演,或是讲个故事、或是说个新闻,也可以是解说一个道理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语感;也可以组织學生一起开展朗诵活动、辩论赛、阅读大会、读书竞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情感体验,获得阅读的乐趣,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结
阅读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以及思维创新等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