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摊贩在高校周边的广泛存在,虽然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加重高校管理和城市管理的负担。本文从流动摊贩在高校周边存在的原因出发,从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入手,对其治理路径进行探索。此举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改善和同学们的身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动摊贩治理;高校管理;多元主体;网络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44-03
作为广阔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市场也被许多人定义为好赚钱的市场之一。在专门为高校学生量身定做大量产品之外,“路边摊”也聚集在高校周边,形成高校周边的一道“风景线”。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北门向西不足100米就有一条热闹的“小吃街”,当然,这并不是依照政府规定建立的小吃街;在校园南门门口和唐岛湾公园中,也不乏以小型机动车、自行车为摊位或者摆地摊进行经营的流动摊贩。对中国石油大学同学的调查显示,有6867%的同学认为小摊贩的食品不是太卫生,但还是会买,2289%的同学感觉还行并且经常购买,仅有834%的同学认为小摊贩出售的食物不卫生,并且从来不购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小摊贩出售的食物都不太卫生,但是依然选择光顾流动摊贩。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仅仅是由于同学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差,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存在与繁荣的原因
11学生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存在
高校学生是高校周边摊贩的主要客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消费的自主性和创意性增强。但是学校内部的餐厅和商店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学生群体的需求是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存在和繁荣的市场动因。
12流动摊贩经营的优势
流动摊贩经营成本低,不存在房租等高额费用,以石油大学(华东)北门外摊贩为例,除了摊位每米每天三元的卫生费以外,不再缴纳任何其他的费用,因此,他们就可以凭借低成本而采用低价格的战略吸引消费顾客。另外,流动摊贩经营的食品的种类和口味丰富,这也符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新鲜的心理。
13高校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的餐厅不能及时捕捉同学们就餐需要的变化,其经营不能做到满足同学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拥挤的就餐环境也使得同学们不愿意在餐厅就餐。
14政府监管不到位
城市管理的措施没有效果或成效短暂,且执法难度较大。当前城管的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占道摊点的取缔上,但执法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而占道经营处罚力度较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整治回潮现象已司空见惯,致使城建监察人员每天的工作都得从“零”开始。[1]
2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影响
不可否认,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便利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餐厅商店等的拥挤情况,但是其存在也产生了诸多负外部性。
21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积极影响
211便利高校学生的生活
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经营灵活,种类多样,使得同学们可以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口味多样的食品,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
212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与学校食堂争利,学校食堂是学生们就餐的主要场所,特别是中餐和午餐。但是,这些小摊贩的存在带走了食堂近1/7的客源。[2]这使得高校后勤的管理难度增大,为尽到管理职责,留住学生,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后勤管理部门必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13解决一些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在我国从事城市摊贩经营的主要是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3]在高校周边经营摊贩可以使得这些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谋职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同时减轻了政府安置就业的压力。
22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消极影响
221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健康隐患。众所周知,流动摊贩经营食品的卫生水平低,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巨大的威胁。由于在购买食用流动摊贩的食品导致腹泻乃至食物中毒的案例数见不鲜,2012年5月湖南隆回116名学生因食用校外摊贩的凉皮等而食物中毒。[4]其次是财产和人身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大量存在,使得学校周边的社会治安较为混乱,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较差,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再次是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势必会影响高校周边的交通,不规范的占道经营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升高。以石油大学为例,北门外长江路与小吃街处交通极其混乱,这些对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222为高校后勤管理增加了负担
首先,表现在餐厅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外出到流动摊贩处就餐使得后勤餐厅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餐厅的服务、餐厅环境等都提出了很大挑战。其次,高校安全事故管理负担沉重。高校周边流动摊贩造成的安全隐患使得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加重了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的负担。最后,校园里学生随手丢弃的塑料袋,随风飘舞的白色垃圾影响校园环境;塑料制品的隐性危害虽然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所以学校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223为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
以石油大学为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石油大学北门外的流动摊贩表示不会轻易离开,访谈时询问摊贩若政府开辟统一的小吃街他们是否愿意搬入,他们的回答全都是看是否有这么大的顾客群,如果没有这里的消费量大,他们是不会搬入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本来就是很困难的,高校学生对周边流动摊贩的接纳与欢迎使得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首先,大多数摊贩聚集在人流量大的交通道口,占据人行道或部分机动车道,妨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街道拥堵,破坏城市环境。[5]他们在行人通过时叫买叫卖、强拉强卖,严重影响行人和车辆安全,大多数市民对此深恶痛绝,这也是对高校学生造成安全威胁的一大原因。脏乱臭的城市环境直接损害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创办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治理流动摊点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摊贩经营产生大量油烟污染,随处乱倒垃圾,使得当地的环境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6]这些环境问题都不容忽视。其次,流动摊贩多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攤位。[7]其实质是造成税收流失,社会分配不公。同时,摊贩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周边商家的生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影响了正常的商业秩序。[8]这对政府的管理和信誉都形成了巨大挑战。 3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合作网络治理路径探索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应该严格取缔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国家行政学院吴刚教授认为小贩的流动性很强政府难以控制,并且其经营区域与范围难以划定,很容易导致脏乱及影响正规商场的经营。认为摊贩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角;[9]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严格取缔流动摊贩是缺乏人性关怀的,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王洛忠认为应在公共政策上做出积极回应,在摊贩管理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10]笔者认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将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负外部性降低,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资料,笔者发现在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学生、学校和政府存在着如下图的关系:
相关主体关系
(1)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的监督、管理、合作关系。
(2)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隶属、服务关系。
(3)学生和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交易关系。
(4)政府管理部门与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管理隶属、服务关系。
(5)高校与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契约合作、竞争关系。
(6)政府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教育、服务关系。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与繁荣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负外部性的解决也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利息相关方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得我们可以探求其主体间的合作网络治理模式,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出发,多管齐下,相互配合,通过主体间的合作构成网络性的治理模式,这应成为解决流动摊贩负外部性的路径选择。
31以高校为中心的管理与竞争合作策略
311高校要加强后勤管理
发挥餐厅存在的方便、卫生等优势,同时注重提供更加多样的品种口味,改善餐厅的用餐环境,通过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学生到餐厅就餐,减少外出到流动摊贩处就餐的频率;在校园出入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应完善门禁系统,将学生的安全问题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
31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光顾流动摊贩存在的巨大隐患,将校园就餐和流动摊贩处就餐的利弊进行对比,引导同学们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观念的转变来改变其外出光顾流动摊贩的行为。
313将校外流动摊贩引入校园
流动摊贩给同学们带来的便利性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划出专门的区域专供这些校外引入的流动摊贩经营。校外流动摊贩进入校园需要进行考核,同时应遵守校园管理规定,如禁止大声叫卖、禁止产生校园垃圾、不得越位经营等。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保持流动摊贩为学生带来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系数,也增加了校园餐厅和超市的竞争者,使其产生不断完善服务的动力,更有利于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优质的服务。
32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策略
321区别对待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
由于高校周边流动摊贩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政府应该考虑对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区别对待。首先进行规范登记,以此来实现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管理的有效性。其次可以考虑在高校周边划出专门区域,将流动摊贩固定化,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审批的流动摊贩可以获得经营许可证照(区别于店面经营的营业许可证),政府通过定期的管理将实现这些流动摊贩的进入或强制退出,同时进行等级评定并予以公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将流动摊贩固定化。[11]
322完善社会服务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科学规划,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利民、协调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各类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网点布局规划。[12]完善的市场建设会大量地减少流动摊贩的数量,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也不例外。政府要加大推进社会保障和下岗再就业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是减少流动摊贩群体和潜在流动摊贩群体的基础,政府积极地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这样会大大减少流动摊贩的数量。
33以高校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参与管理策略
311向学校和政府建言献策
流动摊贩的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和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本着自我负责的态度,有责任主动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向学校反映校园后勤管理的不足之处,为学校管理的完善提供方向。作为城市的主人,主动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也是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312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借助学生会等校园自治组织的参与,将广大学生组织起来,表达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自治组织的宣传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4以流动摊贩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策略
341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应该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和服务,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守法经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建立自己的良好信誉和长久的合作关系。在政府或学校对流动摊贩进行评估考核时,自身素质较高的流动摊贩便能够优先考虑进入校园或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342成立高校流动摊贩自治会
为了强化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在高校周边经营的流动摊贩可以自我联合,以所在社区为依托,通过协商和妥协制定规章制度,并产生自我管理的机构——自治联合会。通过自我管理自我限制,降低甚至消除其自身的负外部性,成为和谐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获得高校、政府和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治理同社会流动摊贩的治理一样是一项持久复杂的工程,同时由于其特殊性更是加大了治理的难度,这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合作网络化治理,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马春,文正祥昆明市流动摊贩管理办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306-307
[2][8]翟代伟大学城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5
[3][5][6]孙力论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利弊与治理[J].现代商业,2009(14):69
[4]向帅湖南隆回116名学生食物中毒被送医,因亚硝酸盐超标[N].潇湘晨报,2012-5-22
[7]王亚新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城市流动商贩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8):78-80
[9]郭宁我国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王洛忠,刘金发,宗菊城市街头摊贩:非正规就业与公共政策回应[J].新视野,2006(2).
[11]宋艳玲我国城市摊贩管理的法治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钱燕萍街头流动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分析与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9(1):90-94
[基金项目]中國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21142)。
[作者简介]李炎炎(1992—),女,河北涿州人,汉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本科生。
[关键词]流动摊贩治理;高校管理;多元主体;网络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44-03
作为广阔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市场也被许多人定义为好赚钱的市场之一。在专门为高校学生量身定做大量产品之外,“路边摊”也聚集在高校周边,形成高校周边的一道“风景线”。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北门向西不足100米就有一条热闹的“小吃街”,当然,这并不是依照政府规定建立的小吃街;在校园南门门口和唐岛湾公园中,也不乏以小型机动车、自行车为摊位或者摆地摊进行经营的流动摊贩。对中国石油大学同学的调查显示,有6867%的同学认为小摊贩的食品不是太卫生,但还是会买,2289%的同学感觉还行并且经常购买,仅有834%的同学认为小摊贩出售的食物不卫生,并且从来不购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小摊贩出售的食物都不太卫生,但是依然选择光顾流动摊贩。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仅仅是由于同学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差,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存在与繁荣的原因
11学生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存在
高校学生是高校周边摊贩的主要客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消费的自主性和创意性增强。但是学校内部的餐厅和商店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学生群体的需求是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存在和繁荣的市场动因。
12流动摊贩经营的优势
流动摊贩经营成本低,不存在房租等高额费用,以石油大学(华东)北门外摊贩为例,除了摊位每米每天三元的卫生费以外,不再缴纳任何其他的费用,因此,他们就可以凭借低成本而采用低价格的战略吸引消费顾客。另外,流动摊贩经营的食品的种类和口味丰富,这也符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新鲜的心理。
13高校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的餐厅不能及时捕捉同学们就餐需要的变化,其经营不能做到满足同学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拥挤的就餐环境也使得同学们不愿意在餐厅就餐。
14政府监管不到位
城市管理的措施没有效果或成效短暂,且执法难度较大。当前城管的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占道摊点的取缔上,但执法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而占道经营处罚力度较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整治回潮现象已司空见惯,致使城建监察人员每天的工作都得从“零”开始。[1]
2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影响
不可否认,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便利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餐厅商店等的拥挤情况,但是其存在也产生了诸多负外部性。
21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积极影响
211便利高校学生的生活
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经营灵活,种类多样,使得同学们可以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口味多样的食品,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
212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与学校食堂争利,学校食堂是学生们就餐的主要场所,特别是中餐和午餐。但是,这些小摊贩的存在带走了食堂近1/7的客源。[2]这使得高校后勤的管理难度增大,为尽到管理职责,留住学生,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后勤管理部门必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13解决一些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在我国从事城市摊贩经营的主要是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3]在高校周边经营摊贩可以使得这些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谋职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同时减轻了政府安置就业的压力。
22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繁荣的消极影响
221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健康隐患。众所周知,流动摊贩经营食品的卫生水平低,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巨大的威胁。由于在购买食用流动摊贩的食品导致腹泻乃至食物中毒的案例数见不鲜,2012年5月湖南隆回116名学生因食用校外摊贩的凉皮等而食物中毒。[4]其次是财产和人身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大量存在,使得学校周边的社会治安较为混乱,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较差,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再次是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势必会影响高校周边的交通,不规范的占道经营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升高。以石油大学为例,北门外长江路与小吃街处交通极其混乱,这些对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222为高校后勤管理增加了负担
首先,表现在餐厅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外出到流动摊贩处就餐使得后勤餐厅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餐厅的服务、餐厅环境等都提出了很大挑战。其次,高校安全事故管理负担沉重。高校周边流动摊贩造成的安全隐患使得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加重了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的负担。最后,校园里学生随手丢弃的塑料袋,随风飘舞的白色垃圾影响校园环境;塑料制品的隐性危害虽然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所以学校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223为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
以石油大学为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石油大学北门外的流动摊贩表示不会轻易离开,访谈时询问摊贩若政府开辟统一的小吃街他们是否愿意搬入,他们的回答全都是看是否有这么大的顾客群,如果没有这里的消费量大,他们是不会搬入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本来就是很困难的,高校学生对周边流动摊贩的接纳与欢迎使得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首先,大多数摊贩聚集在人流量大的交通道口,占据人行道或部分机动车道,妨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街道拥堵,破坏城市环境。[5]他们在行人通过时叫买叫卖、强拉强卖,严重影响行人和车辆安全,大多数市民对此深恶痛绝,这也是对高校学生造成安全威胁的一大原因。脏乱臭的城市环境直接损害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创办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治理流动摊点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摊贩经营产生大量油烟污染,随处乱倒垃圾,使得当地的环境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6]这些环境问题都不容忽视。其次,流动摊贩多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攤位。[7]其实质是造成税收流失,社会分配不公。同时,摊贩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周边商家的生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影响了正常的商业秩序。[8]这对政府的管理和信誉都形成了巨大挑战。 3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合作网络治理路径探索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应该严格取缔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国家行政学院吴刚教授认为小贩的流动性很强政府难以控制,并且其经营区域与范围难以划定,很容易导致脏乱及影响正规商场的经营。认为摊贩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角;[9]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严格取缔流动摊贩是缺乏人性关怀的,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王洛忠认为应在公共政策上做出积极回应,在摊贩管理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10]笔者认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将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负外部性降低,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资料,笔者发现在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学生、学校和政府存在着如下图的关系:
相关主体关系
(1)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的监督、管理、合作关系。
(2)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隶属、服务关系。
(3)学生和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交易关系。
(4)政府管理部门与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管理隶属、服务关系。
(5)高校与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的契约合作、竞争关系。
(6)政府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教育、服务关系。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存在与繁荣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负外部性的解决也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利息相关方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得我们可以探求其主体间的合作网络治理模式,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出发,多管齐下,相互配合,通过主体间的合作构成网络性的治理模式,这应成为解决流动摊贩负外部性的路径选择。
31以高校为中心的管理与竞争合作策略
311高校要加强后勤管理
发挥餐厅存在的方便、卫生等优势,同时注重提供更加多样的品种口味,改善餐厅的用餐环境,通过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学生到餐厅就餐,减少外出到流动摊贩处就餐的频率;在校园出入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应完善门禁系统,将学生的安全问题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
31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光顾流动摊贩存在的巨大隐患,将校园就餐和流动摊贩处就餐的利弊进行对比,引导同学们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观念的转变来改变其外出光顾流动摊贩的行为。
313将校外流动摊贩引入校园
流动摊贩给同学们带来的便利性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划出专门的区域专供这些校外引入的流动摊贩经营。校外流动摊贩进入校园需要进行考核,同时应遵守校园管理规定,如禁止大声叫卖、禁止产生校园垃圾、不得越位经营等。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保持流动摊贩为学生带来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系数,也增加了校园餐厅和超市的竞争者,使其产生不断完善服务的动力,更有利于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优质的服务。
32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策略
321区别对待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
由于高校周边流动摊贩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政府应该考虑对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区别对待。首先进行规范登记,以此来实现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管理的有效性。其次可以考虑在高校周边划出专门区域,将流动摊贩固定化,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审批的流动摊贩可以获得经营许可证照(区别于店面经营的营业许可证),政府通过定期的管理将实现这些流动摊贩的进入或强制退出,同时进行等级评定并予以公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将流动摊贩固定化。[11]
322完善社会服务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科学规划,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利民、协调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各类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网点布局规划。[12]完善的市场建设会大量地减少流动摊贩的数量,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也不例外。政府要加大推进社会保障和下岗再就业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是减少流动摊贩群体和潜在流动摊贩群体的基础,政府积极地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这样会大大减少流动摊贩的数量。
33以高校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参与管理策略
311向学校和政府建言献策
流动摊贩的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和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本着自我负责的态度,有责任主动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向学校反映校园后勤管理的不足之处,为学校管理的完善提供方向。作为城市的主人,主动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也是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312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借助学生会等校园自治组织的参与,将广大学生组织起来,表达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自治组织的宣传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4以流动摊贩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策略
341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应该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和服务,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守法经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建立自己的良好信誉和长久的合作关系。在政府或学校对流动摊贩进行评估考核时,自身素质较高的流动摊贩便能够优先考虑进入校园或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342成立高校流动摊贩自治会
为了强化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在高校周边经营的流动摊贩可以自我联合,以所在社区为依托,通过协商和妥协制定规章制度,并产生自我管理的机构——自治联合会。通过自我管理自我限制,降低甚至消除其自身的负外部性,成为和谐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获得高校、政府和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
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的治理同社会流动摊贩的治理一样是一项持久复杂的工程,同时由于其特殊性更是加大了治理的难度,这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合作网络化治理,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马春,文正祥昆明市流动摊贩管理办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306-307
[2][8]翟代伟大学城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5
[3][5][6]孙力论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利弊与治理[J].现代商业,2009(14):69
[4]向帅湖南隆回116名学生食物中毒被送医,因亚硝酸盐超标[N].潇湘晨报,2012-5-22
[7]王亚新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城市流动商贩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8):78-80
[9]郭宁我国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王洛忠,刘金发,宗菊城市街头摊贩:非正规就业与公共政策回应[J].新视野,2006(2).
[11]宋艳玲我国城市摊贩管理的法治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钱燕萍街头流动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分析与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9(1):90-94
[基金项目]中國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21142)。
[作者简介]李炎炎(1992—),女,河北涿州人,汉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