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近来,“教育的差别式对待事件”不断出现,从“绿领巾”到“红校服”,从“测智商”到“三色作业本”,从让“差生”在走廊寒风中考试,到幼儿园小朋友轮流扇不听话孩子的耳光,一个个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对学生的奖励还是惩罚,表扬还是批评,关心还是冷漠,折射出来的都是对教育令人震撼的考问。而在这些无比滑稽的动作的背后,显示的是我们教育的空位与缺失。我们的学生“伤不起”,我们的教育“伤不起”,稚嫩的心灵和我们共同的未来都“伤不起”。
热点事件
事件一 无锡差生被老师要求“测智商”
江苏无锡市的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学生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的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
(据《扬子晚报》)
事件二 江西进贤县初中“差生”在走廊寒风中考试
2011年11月8日,江西进贤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8日刚好是廿四节气中的立冬,当地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同学们在瑟瑟寒风中考试,他们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握紧拳头,脸蛋冻得通红。
(据《中国青年报》)
事件三 山东枣庄“三色作业本”事件
近日,山东枣庄第三十九中学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前30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30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作业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A,黄色标有B,红色标有C。
(据《中国教育报》)
事件四 内蒙古包头市的“红校服”事件
2011年10月26日,内蒙古包头市24中初二和初三的部分学生都穿上了焕然一新的校服:大红的颜色,后背上还有“包24中优秀生”和“?菖?菖房地产”的字样,而其他大部分学生穿的仍是普通的天蓝色校服。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穿大红色的“优秀生”校服呢?据了解,只有期末考试排名前50名的学生及部分进步特别快的学生才能荣幸地穿上这样的校服。
(据《华西都市报》)
事件五 黑龙江祥顺中学“差生”集中在一班
黑龙江通河县祥顺中学从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后,学校将成绩排最后的50名学生分到一个“差班”,组成了“初三(5)班”,而原来的班级保持不变。一些人相继辍学,还有的被安排去上职高。现在“初三(5)班”就剩4个人了,每天就在老师的值班室里呆着,里面没有黑板,也没有老师来上课,更没人管。一位同学说:“主要是为了初三毕业时的升学率,学校怕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拖后腿。这是明着折磨我们,就是逼我们回家。”而该校一位副校长说,国家提倡分层教学,有一些学生不学了,经过学校研究,将他们重新分到一个班。
(据《今晚报》)
热点透视
“红校服”“测智商”“三色作业本”等等,也许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却都实实在在地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当我们探寻其中的原因时,却发现受伤的不仅仅是当事的学生,更是我们的教育事业。
1. 浓厚的等级意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顽固不化,一直扎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体现在行动中,就是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然后以有色眼镜视之。在上述的这些事件中,把学生按“好”与“坏”区别开来的做法,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危害甚大。
2. 单一的评价标准。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我们明显看出,在上述事件中,给学生贴上“三色作业本”与“红校服”这样的标签,让“差生”在走廊寒风中考试等,都说明在评价标准上出现了偏差。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屠刀。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拿一根标尺,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
3. 荒谬的激励方式。梳理一下目前有些学校正在执行的激励机制,会发现它们都在强化突出“优秀生”,暗示“差生”不如人。学校让优秀生首批戴红领巾,而少先队章程中并没有分批入队的规定。有些老师用上了让“差生”给“优秀生”送牛奶、用虚拟货币奖励“好学生”等方法。所有这些“激励方式”,只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人为拉开同学之间的差距,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4. 畸形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绿领巾”还是“红校服”,也无论是“测智商”还是“三色作业本”,其实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评论一个学生看分数,任用一个学生看分数,分数是所有师生的命根子。目前一些学校一切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有的激励手段、老师积极性调动、工资奖金都和学生的成绩挂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下,只会直接让学生受害,使他们成了可怜的“书本贮存器”和“应试机器人”。
相关链接
“雷人”班规条条罚款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板桥镇中学初二(3)班的教室墙壁上,现在还贴着被取消的《2011级3班补充班规》。该班规一共26条,涉及学生就餐、上课、住宿、同学之间相处等各个方面,从日常行为到思想品质无一遗漏。一旦违规,学生就将被扣分,每一条班规里都写明了相应的分数。该班规第1条规定:“住校生在食堂就餐,查询到一次未就餐,缴班费1分,第二次缴班费3分并取消住校资格。”第7条规定:“唱歌时间违纪、不唱、下座位,一次缴班费1分/人。”第22条规定:“早恋、与同学不正当交往者,每次缴班费20分。”学生解释说,其中所写“缴班费1分”,就是缴1元钱。以此类推,即早恋罚款20元,抽烟罚款10元,打游戏罚款20元,打架罚款10元……
[深度点评]学校是一个“重教育、重教导、重感化”的地方,这些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精神之所在。班规所体现出来的“重惩罚、轻教育”的管理思路,显然与现代教育精神相悖,有本末倒置之嫌。对于未成年学生的小过错,作为教育者,应秉承“有则劝其改之”的宽容态度,将教育、感化放在首位。“教书先育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 奇异校规:男女间距不小于60厘米
近日,网上一条“男女生交谈距离不小于60厘米校规”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这个由一匿名网友发的帖子称,河北保定市某中学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制定了“精确到厘米”的校规。帖子内容显示,在保定市某中学生手册中,“关于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规定”部分的第一条为:“除在正常教学、集会外,男女同学在教室、楼道、校园交谈,距离不小于60厘米;地点应选择在校内别人看得见、明亮的公共场所。”除了这条外,其余几条还做出了“男女同学在交谈过程中,不允许存在任何身体接触,如拉手、拥抱、互相拍打等肢体接触行为,男女同学不得在校园内结对散步、拉拉扯扯、打打闹闹,男女同学不能在学校餐厅或其他地方结对就餐,更不能在就餐时出现交头接耳等亲昵行为。”学校负责人表示,“60厘米”既考虑了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需要,也考虑了人与人之间正常交谈时的心理感受。“60厘米”校规,也是学校提升校园文明,培养学生“男生是绅士,女生是淑女”的具体措施。
[深度点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那么敏感,也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更不能以距离去限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引导是教育的一部分,以“堵”代“疏”是省事儿的做法。“60厘米”不仅仅限制了学生早恋,也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来说,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和异性之间交往指导,效果也比限制、压制要好。
少年博士要父母为其在京全款买房
2006年,年仅10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2011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然而就是这位16岁的博士,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目前,16岁的张炘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的博士生。2011年考博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给他买房子,否则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他说:“我博士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他觉得假如在北京没有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就没资格谈恋爱,他还觉得这个要求并不是他在逼父母,而是父母长期以来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身上,其实是父母自己逼自己。“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他说他让父母买房是因为不想当北漂,希望活得有尊严。
[深度点评]只有分数而没有人格的学生不是真正的人才。16年来只有父亲陪伴,如此培养孩子,简直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这种揠苗助长似的培养方式,严重扭曲了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张炘炀就像是一个被催熟的水果一样,表面上看很风光,但其实心智远远没有成熟,而且有提前“腐烂”的危险。
各方声音
一个老师的日记
山东潍坊十中 徐 娟
最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如阳光般灿烂。家人、朋友说我变得更乐观了,同事们说我有个好心态,其实只有我自己最清楚,这一切皆起源于学生的一句鼓励与认可。
那是一个难忘的傍晚,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自己的两名学生,我主动邀他们同行并攀谈起来。那个叫王宁的一直默默不语的男孩儿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鼓足勇气望着我说:“老师,说心里话,以前我确实不能接受您,觉得您的要求太严厉,可是现在想通了,其实您真是为了我们好。”我愣住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由于这次谈话,我开始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慢慢地,竟发现这个昔日自己眼中的“问题学生”,也有着数不清的闪光点:背课文他总比别人快,回答问题他总比别人更积极,课堂纪律他总比别人更认真……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热情远远超过了班里其他孩子!
在责怪自己几乎埋没了一个“天才”的同时,我不禁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原本那么令我头疼的一个孩子,现在居然变得如此主动、如此上进,我想一切的功劳皆归功于“鼓励”二字。学生不经意的鼓励与认可鼓舞了我工作的热情与动力,而学生的进步与努力不亦源于老师的鼓励与赞许吗?是啊,人可以分长幼,可以分男女,唯独不能分的便是贵贱!每个人都需要鼓励、需要认可,成人需要,老师需要,孩子们更需要。
没有一个学生是差生。从王宁的身上,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老师一句鼓励的价值,我甚至开始相信“一句鼓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么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把更多的鼓励真诚地送给每一个孩子吧!
[深度点评]“没有一个学生是差生”,从徐老师的日记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无私,也可以看到老师的一句鼓励对学生有多么重要。教师的责任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是好是坏,分数是高是低,我们都勿用冷落、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要总是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挖掘其“闪光点”,充分地给予肯定,给予信心和勇气。师生之间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
家长的心声
上海的黄女士认为,这些“差生事件”也许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可以由此激励学生,但是方法错了。俗话说:没有好与不好的学生,只有会教与不会教的老师。学校不应该只看成绩,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团结,导致产生很多其他连锁反应。黄女士表示,儿子隆隆就读的学校里老师多多少少存在区别对待,只是不很明显罢了,老师大多喜欢学习好又听话的学生,比如选班干部,当两人票数一样时,老师就会偏向比较喜欢的那个孩子当选。
江苏的张先生认为,学校的区别对待是完全违背教育方针的。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安排在寒风呼啸的走廊上考试,也会感到心疼和气愤,也可能迁怒于孩子不争气。小孩在学校已经受气,回家又挨骂,对心灵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会留下心理阴影,有些孩子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成长也包括人格成长,人格成长的核心是自尊的培养。学校区别对待孩子本身就是对孩子一种严重的伤害,伤害了孩子自尊。
[深度点评]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个性培养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在最平庸、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且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请不要忽略我
上小学的时候,我一直都是个好学生,受到许多老师的重视,自己也特别骄傲,每次考试,都有漂亮的成绩,学习也特别轻松,自认为是个好学生。但这种心理和轻松的状态到了初中就慢慢消失了。
消失的过程让我非常痛苦。初中的学习是快节奏的,紧张的学习气氛让我特别不适应。一次次频繁的考试与大量的作业,塞满了我的空闲时间,每个星期的考试让我每根神经都紧绷着。开学的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差点不及格,这让我一直自认为好学生的形象一下消失了,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不要说父母的责怪,就连同学的笑声都像刀子一般刺痛我的心。我曾经自己安慰自己,只是一次失误而已,可是连续这样的失误,让我灰了心,在一张张惨不忍睹的考卷前,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失败者,是个差生!
老师似乎也对我失去了信心。对于老师的冷淡,我极力想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不是差生。但是结果只有失败,我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面对学习好的同学,我竟然不敢与他们说话,也害怕遇见他们。在课堂上,好像老师每堂课都有意忽略我,回答问题不叫我,上讲台说话不叫我,黑板上做题不叫我,甚至作业本也有意打上大大的红叉,我还有什么希望呢?但我还想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老师,我不是差生,我不会拖累班级,也愿意为班级付出。我仍然相信,老师总会发现我也会发亮,我也有光芒。
[深度点评]这是一个“差生”的心声。多年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看一个学生好不好,就看他的成绩。成绩好的是“好生”,成绩不好的是“差生”,这似乎天经地义。于是就出现了这位学生所写的情况,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他,他自己也日益自卑,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离“好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温暖;需要的不是忽视,而是关注;需要的不是拒绝,而是接受。
(编辑 文 墨)
热点事件
事件一 无锡差生被老师要求“测智商”
江苏无锡市的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学生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的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
(据《扬子晚报》)
事件二 江西进贤县初中“差生”在走廊寒风中考试
2011年11月8日,江西进贤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8日刚好是廿四节气中的立冬,当地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同学们在瑟瑟寒风中考试,他们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握紧拳头,脸蛋冻得通红。
(据《中国青年报》)
事件三 山东枣庄“三色作业本”事件
近日,山东枣庄第三十九中学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前30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30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作业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A,黄色标有B,红色标有C。
(据《中国教育报》)
事件四 内蒙古包头市的“红校服”事件
2011年10月26日,内蒙古包头市24中初二和初三的部分学生都穿上了焕然一新的校服:大红的颜色,后背上还有“包24中优秀生”和“?菖?菖房地产”的字样,而其他大部分学生穿的仍是普通的天蓝色校服。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穿大红色的“优秀生”校服呢?据了解,只有期末考试排名前50名的学生及部分进步特别快的学生才能荣幸地穿上这样的校服。
(据《华西都市报》)
事件五 黑龙江祥顺中学“差生”集中在一班
黑龙江通河县祥顺中学从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后,学校将成绩排最后的50名学生分到一个“差班”,组成了“初三(5)班”,而原来的班级保持不变。一些人相继辍学,还有的被安排去上职高。现在“初三(5)班”就剩4个人了,每天就在老师的值班室里呆着,里面没有黑板,也没有老师来上课,更没人管。一位同学说:“主要是为了初三毕业时的升学率,学校怕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拖后腿。这是明着折磨我们,就是逼我们回家。”而该校一位副校长说,国家提倡分层教学,有一些学生不学了,经过学校研究,将他们重新分到一个班。
(据《今晚报》)
热点透视
“红校服”“测智商”“三色作业本”等等,也许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却都实实在在地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当我们探寻其中的原因时,却发现受伤的不仅仅是当事的学生,更是我们的教育事业。
1. 浓厚的等级意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顽固不化,一直扎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体现在行动中,就是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然后以有色眼镜视之。在上述的这些事件中,把学生按“好”与“坏”区别开来的做法,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危害甚大。
2. 单一的评价标准。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我们明显看出,在上述事件中,给学生贴上“三色作业本”与“红校服”这样的标签,让“差生”在走廊寒风中考试等,都说明在评价标准上出现了偏差。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屠刀。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拿一根标尺,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
3. 荒谬的激励方式。梳理一下目前有些学校正在执行的激励机制,会发现它们都在强化突出“优秀生”,暗示“差生”不如人。学校让优秀生首批戴红领巾,而少先队章程中并没有分批入队的规定。有些老师用上了让“差生”给“优秀生”送牛奶、用虚拟货币奖励“好学生”等方法。所有这些“激励方式”,只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人为拉开同学之间的差距,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4. 畸形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绿领巾”还是“红校服”,也无论是“测智商”还是“三色作业本”,其实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评论一个学生看分数,任用一个学生看分数,分数是所有师生的命根子。目前一些学校一切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有的激励手段、老师积极性调动、工资奖金都和学生的成绩挂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下,只会直接让学生受害,使他们成了可怜的“书本贮存器”和“应试机器人”。
相关链接
“雷人”班规条条罚款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板桥镇中学初二(3)班的教室墙壁上,现在还贴着被取消的《2011级3班补充班规》。该班规一共26条,涉及学生就餐、上课、住宿、同学之间相处等各个方面,从日常行为到思想品质无一遗漏。一旦违规,学生就将被扣分,每一条班规里都写明了相应的分数。该班规第1条规定:“住校生在食堂就餐,查询到一次未就餐,缴班费1分,第二次缴班费3分并取消住校资格。”第7条规定:“唱歌时间违纪、不唱、下座位,一次缴班费1分/人。”第22条规定:“早恋、与同学不正当交往者,每次缴班费20分。”学生解释说,其中所写“缴班费1分”,就是缴1元钱。以此类推,即早恋罚款20元,抽烟罚款10元,打游戏罚款20元,打架罚款10元……
[深度点评]学校是一个“重教育、重教导、重感化”的地方,这些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精神之所在。班规所体现出来的“重惩罚、轻教育”的管理思路,显然与现代教育精神相悖,有本末倒置之嫌。对于未成年学生的小过错,作为教育者,应秉承“有则劝其改之”的宽容态度,将教育、感化放在首位。“教书先育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 奇异校规:男女间距不小于60厘米
近日,网上一条“男女生交谈距离不小于60厘米校规”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这个由一匿名网友发的帖子称,河北保定市某中学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制定了“精确到厘米”的校规。帖子内容显示,在保定市某中学生手册中,“关于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规定”部分的第一条为:“除在正常教学、集会外,男女同学在教室、楼道、校园交谈,距离不小于60厘米;地点应选择在校内别人看得见、明亮的公共场所。”除了这条外,其余几条还做出了“男女同学在交谈过程中,不允许存在任何身体接触,如拉手、拥抱、互相拍打等肢体接触行为,男女同学不得在校园内结对散步、拉拉扯扯、打打闹闹,男女同学不能在学校餐厅或其他地方结对就餐,更不能在就餐时出现交头接耳等亲昵行为。”学校负责人表示,“60厘米”既考虑了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需要,也考虑了人与人之间正常交谈时的心理感受。“60厘米”校规,也是学校提升校园文明,培养学生“男生是绅士,女生是淑女”的具体措施。
[深度点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那么敏感,也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更不能以距离去限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引导是教育的一部分,以“堵”代“疏”是省事儿的做法。“60厘米”不仅仅限制了学生早恋,也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来说,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和异性之间交往指导,效果也比限制、压制要好。
少年博士要父母为其在京全款买房
2006年,年仅10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2011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然而就是这位16岁的博士,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目前,16岁的张炘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的博士生。2011年考博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给他买房子,否则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他说:“我博士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他觉得假如在北京没有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就没资格谈恋爱,他还觉得这个要求并不是他在逼父母,而是父母长期以来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身上,其实是父母自己逼自己。“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他说他让父母买房是因为不想当北漂,希望活得有尊严。
[深度点评]只有分数而没有人格的学生不是真正的人才。16年来只有父亲陪伴,如此培养孩子,简直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这种揠苗助长似的培养方式,严重扭曲了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张炘炀就像是一个被催熟的水果一样,表面上看很风光,但其实心智远远没有成熟,而且有提前“腐烂”的危险。
各方声音
一个老师的日记
山东潍坊十中 徐 娟
最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如阳光般灿烂。家人、朋友说我变得更乐观了,同事们说我有个好心态,其实只有我自己最清楚,这一切皆起源于学生的一句鼓励与认可。
那是一个难忘的傍晚,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自己的两名学生,我主动邀他们同行并攀谈起来。那个叫王宁的一直默默不语的男孩儿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鼓足勇气望着我说:“老师,说心里话,以前我确实不能接受您,觉得您的要求太严厉,可是现在想通了,其实您真是为了我们好。”我愣住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由于这次谈话,我开始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慢慢地,竟发现这个昔日自己眼中的“问题学生”,也有着数不清的闪光点:背课文他总比别人快,回答问题他总比别人更积极,课堂纪律他总比别人更认真……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热情远远超过了班里其他孩子!
在责怪自己几乎埋没了一个“天才”的同时,我不禁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原本那么令我头疼的一个孩子,现在居然变得如此主动、如此上进,我想一切的功劳皆归功于“鼓励”二字。学生不经意的鼓励与认可鼓舞了我工作的热情与动力,而学生的进步与努力不亦源于老师的鼓励与赞许吗?是啊,人可以分长幼,可以分男女,唯独不能分的便是贵贱!每个人都需要鼓励、需要认可,成人需要,老师需要,孩子们更需要。
没有一个学生是差生。从王宁的身上,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老师一句鼓励的价值,我甚至开始相信“一句鼓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么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把更多的鼓励真诚地送给每一个孩子吧!
[深度点评]“没有一个学生是差生”,从徐老师的日记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无私,也可以看到老师的一句鼓励对学生有多么重要。教师的责任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是好是坏,分数是高是低,我们都勿用冷落、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要总是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挖掘其“闪光点”,充分地给予肯定,给予信心和勇气。师生之间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
家长的心声
上海的黄女士认为,这些“差生事件”也许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可以由此激励学生,但是方法错了。俗话说:没有好与不好的学生,只有会教与不会教的老师。学校不应该只看成绩,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团结,导致产生很多其他连锁反应。黄女士表示,儿子隆隆就读的学校里老师多多少少存在区别对待,只是不很明显罢了,老师大多喜欢学习好又听话的学生,比如选班干部,当两人票数一样时,老师就会偏向比较喜欢的那个孩子当选。
江苏的张先生认为,学校的区别对待是完全违背教育方针的。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安排在寒风呼啸的走廊上考试,也会感到心疼和气愤,也可能迁怒于孩子不争气。小孩在学校已经受气,回家又挨骂,对心灵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会留下心理阴影,有些孩子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成长也包括人格成长,人格成长的核心是自尊的培养。学校区别对待孩子本身就是对孩子一种严重的伤害,伤害了孩子自尊。
[深度点评]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个性培养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在最平庸、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且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请不要忽略我
上小学的时候,我一直都是个好学生,受到许多老师的重视,自己也特别骄傲,每次考试,都有漂亮的成绩,学习也特别轻松,自认为是个好学生。但这种心理和轻松的状态到了初中就慢慢消失了。
消失的过程让我非常痛苦。初中的学习是快节奏的,紧张的学习气氛让我特别不适应。一次次频繁的考试与大量的作业,塞满了我的空闲时间,每个星期的考试让我每根神经都紧绷着。开学的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差点不及格,这让我一直自认为好学生的形象一下消失了,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不要说父母的责怪,就连同学的笑声都像刀子一般刺痛我的心。我曾经自己安慰自己,只是一次失误而已,可是连续这样的失误,让我灰了心,在一张张惨不忍睹的考卷前,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失败者,是个差生!
老师似乎也对我失去了信心。对于老师的冷淡,我极力想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不是差生。但是结果只有失败,我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面对学习好的同学,我竟然不敢与他们说话,也害怕遇见他们。在课堂上,好像老师每堂课都有意忽略我,回答问题不叫我,上讲台说话不叫我,黑板上做题不叫我,甚至作业本也有意打上大大的红叉,我还有什么希望呢?但我还想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老师,我不是差生,我不会拖累班级,也愿意为班级付出。我仍然相信,老师总会发现我也会发亮,我也有光芒。
[深度点评]这是一个“差生”的心声。多年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看一个学生好不好,就看他的成绩。成绩好的是“好生”,成绩不好的是“差生”,这似乎天经地义。于是就出现了这位学生所写的情况,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他,他自己也日益自卑,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离“好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温暖;需要的不是忽视,而是关注;需要的不是拒绝,而是接受。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