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棵成长中的大树,难免会“节外生枝”。这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转瞬即逝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来自上帝的礼物”,我们是不假思索地将其“剪枝”,还是适时地给它“浇水施肥”,让“节外之枝”结出“丰硕之果”呢?
一个片段:
在听一位教师上《九色鹿》一课时,我选了一个紧挨学生的地方坐下来,以便清楚地看到书上的课文。在看课文的同时,我发现插图上,因为落水被九色鹿搭救而正跪在九色鹿面前,对九色鹿感恩的反面角色调达的脸上,被学生用钢笔画上的许多小圈圈。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巡回,正巧走到了这个同学的面前,也看到了他书上的涂画,就蹲在他面前,和他小声说着什么。教师离开时,拿走了这本书。
朗读结束后,教师满面笑容,举起拿走的书,指着那幅图:“看这儿,调达脸上有某某同学添上的水珠!我们请某某同学说说自己创作的理由吧。”
我身边的孩子站起来,骄傲地说:“调达从水里被救上来,水珠能少吗?可图画中调达的脸上只画了一滴水,我觉得少了,就又画了一些。”
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调达上岸后的过程中,水也该流得差不多了。”
看来“创作者”并没有想这么多,脸上的骄傲不见了,不好意思地坐下去。
“老师。这也许是感激的泪水呢?”另一个孩子说。
“还可能是调达因为后怕而流下的冷汗。”又一个精辟的见解。
老师的笑容仍在脸上,笑得越来越由衷:“你们都是对的,老师为你们有着敏捷的思维而高兴。那是不是也该谢谢某某同学呢?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放飞想象的机会。”真正的皆大欢喜。
课后反思:
真是意外的精彩!走出课堂,我还久久地被这份精彩感动着。首先,这位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孩子进行及时的评价,孩子们在互相评价时能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其次,孩子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孩子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再有,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意外地迎来了课堂的精彩——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强烈了,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会听、会想、会说……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的思考: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精彩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如何使得“意外”能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契机,让语文课放射出智慧的光彩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预设,为生成精彩奠定基石
预设要为生成奠定基础,有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或熟悉;二是对文本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比较全面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应对课堂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对过程与结果要了然于心。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利于动态生成的预设呢?我认为应该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于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二、尊重“意外”,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如果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我们应把引导“意外”的发生过程看成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不能把避免“意外”和消解“意外”当作教学水平高超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不回避“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以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有创见的见解,要给予辩证的评价,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设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顺应学生思路,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果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就不应跟着学生走,而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教师应加强课后的反思与总结研究。
三、善待“意外”,正确处理尊重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主导观念,任何读者都不能说脱离文本去做天马行空般的“开掘”。面对学生的“意外”,只有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的统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才能成为可能。
四、教师要努力修炼,提高自身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善待“意外”,虽然表现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你怎么处理,却能反映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面对新课堂的挑战,教师必须刻苦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奠定丰厚坚实的教学基础。一个有素养的语文教师面对“意外”,总会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尊重“意外”,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自然,还需要有比较丰厚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便迅速提取。教师要有教学的敏锐,及时捕捉“意外”,要有教育机智,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巧妙的调控。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个片段:
在听一位教师上《九色鹿》一课时,我选了一个紧挨学生的地方坐下来,以便清楚地看到书上的课文。在看课文的同时,我发现插图上,因为落水被九色鹿搭救而正跪在九色鹿面前,对九色鹿感恩的反面角色调达的脸上,被学生用钢笔画上的许多小圈圈。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巡回,正巧走到了这个同学的面前,也看到了他书上的涂画,就蹲在他面前,和他小声说着什么。教师离开时,拿走了这本书。
朗读结束后,教师满面笑容,举起拿走的书,指着那幅图:“看这儿,调达脸上有某某同学添上的水珠!我们请某某同学说说自己创作的理由吧。”
我身边的孩子站起来,骄傲地说:“调达从水里被救上来,水珠能少吗?可图画中调达的脸上只画了一滴水,我觉得少了,就又画了一些。”
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调达上岸后的过程中,水也该流得差不多了。”
看来“创作者”并没有想这么多,脸上的骄傲不见了,不好意思地坐下去。
“老师。这也许是感激的泪水呢?”另一个孩子说。
“还可能是调达因为后怕而流下的冷汗。”又一个精辟的见解。
老师的笑容仍在脸上,笑得越来越由衷:“你们都是对的,老师为你们有着敏捷的思维而高兴。那是不是也该谢谢某某同学呢?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放飞想象的机会。”真正的皆大欢喜。
课后反思:
真是意外的精彩!走出课堂,我还久久地被这份精彩感动着。首先,这位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孩子进行及时的评价,孩子们在互相评价时能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其次,孩子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孩子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再有,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意外地迎来了课堂的精彩——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强烈了,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会听、会想、会说……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的思考: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精彩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如何使得“意外”能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契机,让语文课放射出智慧的光彩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预设,为生成精彩奠定基石
预设要为生成奠定基础,有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或熟悉;二是对文本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比较全面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应对课堂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对过程与结果要了然于心。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利于动态生成的预设呢?我认为应该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于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二、尊重“意外”,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如果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我们应把引导“意外”的发生过程看成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不能把避免“意外”和消解“意外”当作教学水平高超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不回避“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以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有创见的见解,要给予辩证的评价,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设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顺应学生思路,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果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就不应跟着学生走,而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教师应加强课后的反思与总结研究。
三、善待“意外”,正确处理尊重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主导观念,任何读者都不能说脱离文本去做天马行空般的“开掘”。面对学生的“意外”,只有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的统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才能成为可能。
四、教师要努力修炼,提高自身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善待“意外”,虽然表现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你怎么处理,却能反映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面对新课堂的挑战,教师必须刻苦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奠定丰厚坚实的教学基础。一个有素养的语文教师面对“意外”,总会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尊重“意外”,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自然,还需要有比较丰厚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便迅速提取。教师要有教学的敏锐,及时捕捉“意外”,要有教育机智,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巧妙的调控。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