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惊喜与引发的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棵成长中的大树,难免会“节外生枝”。这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转瞬即逝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来自上帝的礼物”,我们是不假思索地将其“剪枝”,还是适时地给它“浇水施肥”,让“节外之枝”结出“丰硕之果”呢?
  一个片段:
  在听一位教师上《九色鹿》一课时,我选了一个紧挨学生的地方坐下来,以便清楚地看到书上的课文。在看课文的同时,我发现插图上,因为落水被九色鹿搭救而正跪在九色鹿面前,对九色鹿感恩的反面角色调达的脸上,被学生用钢笔画上的许多小圈圈。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巡回,正巧走到了这个同学的面前,也看到了他书上的涂画,就蹲在他面前,和他小声说着什么。教师离开时,拿走了这本书。
  朗读结束后,教师满面笑容,举起拿走的书,指着那幅图:“看这儿,调达脸上有某某同学添上的水珠!我们请某某同学说说自己创作的理由吧。”
  我身边的孩子站起来,骄傲地说:“调达从水里被救上来,水珠能少吗?可图画中调达的脸上只画了一滴水,我觉得少了,就又画了一些。”
  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调达上岸后的过程中,水也该流得差不多了。”
  看来“创作者”并没有想这么多,脸上的骄傲不见了,不好意思地坐下去。
  “老师。这也许是感激的泪水呢?”另一个孩子说。
  “还可能是调达因为后怕而流下的冷汗。”又一个精辟的见解。
  老师的笑容仍在脸上,笑得越来越由衷:“你们都是对的,老师为你们有着敏捷的思维而高兴。那是不是也该谢谢某某同学呢?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放飞想象的机会。”真正的皆大欢喜。
  课后反思:
  真是意外的精彩!走出课堂,我还久久地被这份精彩感动着。首先,这位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孩子进行及时的评价,孩子们在互相评价时能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其次,孩子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孩子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再有,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意外地迎来了课堂的精彩——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强烈了,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会听、会想、会说……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的思考: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精彩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如何使得“意外”能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契机,让语文课放射出智慧的光彩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预设,为生成精彩奠定基石
  
  预设要为生成奠定基础,有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或熟悉;二是对文本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比较全面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应对课堂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对过程与结果要了然于心。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利于动态生成的预设呢?我认为应该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于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二、尊重“意外”,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如果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我们应把引导“意外”的发生过程看成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不能把避免“意外”和消解“意外”当作教学水平高超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不回避“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以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有创见的见解,要给予辩证的评价,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设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顺应学生思路,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果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就不应跟着学生走,而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教师应加强课后的反思与总结研究。
  
  三、善待“意外”,正确处理尊重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主导观念,任何读者都不能说脱离文本去做天马行空般的“开掘”。面对学生的“意外”,只有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的统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才能成为可能。
  
  四、教师要努力修炼,提高自身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善待“意外”,虽然表现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你怎么处理,却能反映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面对新课堂的挑战,教师必须刻苦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奠定丰厚坚实的教学基础。一个有素养的语文教师面对“意外”,总会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尊重“意外”,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自然,还需要有比较丰厚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便迅速提取。教师要有教学的敏锐,及时捕捉“意外”,要有教育机智,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巧妙的调控。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办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理念,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汉语教学的特点    1、拼音教学的复杂性。  语言学习,语音正确是基础。汉语有四声调,而且声调不同,字音字义就不同。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最难掌握的是四声调,从小学学到高中毕业,还是有很多学生发音不够准确。原因之一是学生受母语的影响(藏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声调),对汉语声调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习四声发音时与母语无从比较,完全靠机械识记。普通小学学生在学习拼音和四声调时,有着良好的母语基础,教学时教
本文从能力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泸定大渡河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创新地提出了在高烈度地震区的悬索桥采用耗能型中央扣的思路。耗能型中央扣首次将防屈曲钢支撑构件应用于悬索桥,
一、学生倾听现象的剖析  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当教师在讲课时,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不清楚教师讲的内容;当教师提问时,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或不加思索就举手;当学生答问时,他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同学还没
为探究不同老化温度下,短期老化作用对不同岩沥青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老化前后不同岩沥青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化前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