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方式转变视角下我国消费文化变革探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内消费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人们经历了生存性消费、统一性消费与差异性消费三种消费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消费方式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消费文化。笔者意欲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从消费方式转变视角入手,探寻我国消费文化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消费文化
  引言:消费主义在我国大肆的盛行,导致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例如奢侈型消费、假冒伪劣产品的消费、贿赂性消费,造成了我国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面对现今社会中人们极度不合理的消费理念,笔者欲梳理出人们基于消费的方式转变基础上的消费文化的转变,从而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文化——“人本”消费文化,意欲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提供一种文化参数。
  一、消费能力与消费文化的偏差
  消费主义追求的是消费活动中的消费品至上或称为拜物主义。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快速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极大地提高,社会中的商品的极大地丰富,再加上我国推行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政策,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这一部分突然的暴富起来的人拥有了丰厚的个人财富,却还没有树立起健康积极的消费文化,面对市场中的丰富的商品,自然是不计需求的乱买一通。这就导致了: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随着人民的收入的不断地增加,广大的人群还没有树立起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使得消费能力和消费文化并没有实现统一,存在着偏差。
  二、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
  (一)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变迁及基本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我国的主导的经济形态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始至终中国一直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存在着。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中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剩余产品,所以也就无法产生充分的交换行为。在这种父辈们靠着土地生产养育后代,子辈们也是的靠着土地的生产维持生活与赡养老人的生存方式中,土地就构成了百姓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生存保障。而在中国最为典型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家庭自我满足的封闭式的消费模式。
  因此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形成了生存式的消费方式。生存消费方式是指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满足家庭成员生理需要的基本消费方式。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的消费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吃、穿、住等,是一种较低层次的需求。而基于这种生产后剩余产品严重匮乏的状况,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节俭”的消费文化。
  (二)中国现代以来(1949年—1978年)消费文化的变迁及基本特征
  在工业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更新,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商品的速度得以大大的提高。大量的工业产品能够进入到百姓家庭中。在中国,20C50年代,在我国经由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国家基础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推行了计划经济在这一经济体制下局限于我国的生产能力的限制,全民实行凭票购物的消费方式。在计划经济当中,由国家统一大批量的、标准化的生产一类产品,像50年代到70年代的统一的草绿色军装、灰色调的衣服。人们的消费产品类别比较单一化。这时的消费文化是建立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消费文化。
  (三)1978年以后,中国消费文化实现了新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余额不断增长个人消费支出稳定增加,社会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基于人们的不同需求,社会生产采取了差异化的流水线生产,消费产品极大地丰富,产品的种类极大地多样化。这种消费方式的建立是基于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了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是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的消费文化。
  (四)对于两种代表性的现存消费现象的思考
  现象一: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假冒产品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应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层的产品等级的差异。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消费主义在我国大肆的盛行,导致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的是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还有的是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全民追求名牌的时尚。当然基于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所以使得假冒产品在我国的平民阶层十分的流行。广大的消费者在明知其是山寨货的情况下还要购买这样的商品,人民图的就是消费产品时的那种个体精神上对于拥有名牌的满足感。
  而对于伪劣商品,它的产生是产品生产的一种道德底线失守的结果。这类产品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严重的威胁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像三鹿奶粉添加了高比例的三聚氰胺致使上千个儿童畸形成长。
  现象二:官僚的腐败。
  笔者认为,这是现今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分配方式。贿赂品消费(一千块一条的烟,几万元一瓶的酒,几十万一款的表,上千万一台的汽车,600元一个的进口柚子、150元一个的苹果)、公款挥霍消费(600万辆专用公车的费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国、旅游的费用)、腐败流氓消费(用公款包养二奶、嫖娼、玩员工的费用),还有那些通过不劳而获手段致富的富人穷奢极欲的消费等。这些不良的消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建立在损害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他们消费的不是他们自己应该得到的劳动所得,他们消费的是亿万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是对靠自己老老实实劳动生活着的老实人的权利的无情践踏。
  三、“人本”消费文化
  人类一切的消费行为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个人生活上的最大的幸福。正如自古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在生活方式上最大的追求:极力的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崇尚自然。这是一种追求绿色消费的理念。只有每一个中国人拥有了这种健康、自然的消费理念,健康的、科学的消费行为才能得以形成,健康的国民经济才能得以建立。而这种绿色消费的文化则是一种“人本”的消费文化。
  四、“人本”消费文化实现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分析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可以说党的执政的路线经历了由以“政治为核心”到“以经济为核心”再到“以百姓的幸福为核心—即以人为核心”的转变。这样执政理念的转变将成为未来消费文化向人本消费文化迈进的一大可能性。
  英克尔斯认为在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要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的,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的称之为现代化国家”。而人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现代化是人格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强人民在消费观念上的引导,转变现存的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奢侈型消费、假冒伪劣产品的消费、贿赂性消费等),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人本”消费文化。这是现今社会发展中,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1943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2008
  [3] 戴慧思.《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消费革命》[J].2001
其他文献
法官心声这个案子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却留给我一些深深的思考。我知道,法官无法百分之百地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让法律真实无限接近于客观真实。而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启动仪式在安徽省绩溪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宣城
期刊
摘 要: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固有矛盾和缺陷最终会以生态危机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社会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是需要条件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性,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进行生
晚明耶稣会士入华传道工作在知识分子阶层和民间形成很大的影响.耶稣会士积极与官员接触,通过与官员的私人关系进入知识分子的交际网络,在知识分子中传播新学说;同时跟从官员
自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从实践来看,尚存在着矫正方式简单、专业方法匮乏、矫正效果欠佳等问题,"尤其缺乏有量化实证数据支持的有效矫正项目和方法措施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直机关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热潮,我们专访了十七大代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一般性分析rn本文将从资本结构一般公式分析人手,说明公式中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关系.股东权益价值(V股表示)的计算公式:
本文首先讲了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This paper first talked ab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ospit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本文尝试应用建立在AHP方法基础上的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评价和发展障碍度诊断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其中障碍度诊断又分为单项障碍度诊断和分类障碍度诊断。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