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源”的追溯
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
【课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片断1: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准备了三个小盘子和10颗花生,活动内容是把10颗花生分装到三个盘中,每个盘中的花生要一样多,然后请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争论“够不够分”“怎么分”。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都得出答案:10÷3=3……1。师生再进一步演示比较:①10÷3=1……7,②10÷3=2……4,③10÷3=3……1三种分法,为什么算式①②不正确,最后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想到了我们通常的教法。片断2:教师出示一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6÷5=2……1、17÷5=2……2、18÷5=2……3、19÷5=2……4。师引导: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余数都小于除数。
【启示】两则案例的比较,从另一个视界给我们带了全新的启示。我们不妨重现课堂细节,并探寻细节背后的意蕴所在。通过分花生的活动,让学生面临“够不够分、怎么分”的问题情境,学生的认知平衡第一次被打破,并带着明确的指向投入到自主活动之中。此问题的解决,使其认知上建立起来的绝非仅仅是“还可以继续分”的结论。更是“化整为零”这一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不断的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之中。每一次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结论不断成熟的过程,每一个矛盾的被激化、被化解的过程,都是新知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向更高层面衍化的过程,就是数学教学中不断寻“源”的过程。
二、对“美”的体悟
如何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许,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
【课例】:《轴对称图形》教学。导入:出示了一组图片,有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撼,惊讶于生活的美好。接下来在学生们诧异时,让他们观察这两组图片的异同,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练习:练习设计:出示了中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的国旗图案以及一些平时见到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判断一下平时熟悉的国旗中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有哪些是轴对称?以及最后的想象题,老师给出一半,猜一下另一半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图案?(像奔驰汽车的标志、中国联通标志、奥运五环图案等等)。课尾:伴着美妙的音乐和老师激情澎湃的诗朗诵,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图,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看到了梦幻般的《轴对称图形》,而且用数学的眼睛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获得了良好的审美理解。
【启示】数学,如果我们把它打扮起来,就像一位光彩照人的科学女王。但是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呈现的仅仅是逻辑、仅仅是枯燥的几条公式,那么这个美女就变成X光下面的骷髅,就是X光的照片。我们现在更多的看到她的骨骼。而从课例中发现。数学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更有着较浓的“美”的品质。
三、对“史”的关注
一个真正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理应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但我们可以提及“祖冲之”、《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
【课例】《圆的认识》。师:“周三径一”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想去了解吗?①刘徽的割圆术。师: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图形?生:圆。生:正六边形。师:正六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几?这和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周三径一”的结论是一样的。比较圆和正六边形的周长,有什么发现?师:注意观察,现在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2份)连接圆上这12个点,会是个什么图形?生:正十二边形。师:正十二边形的周长的正六边形的周长相比,谁更接近圆的周长?师:如果继续分,得到二十四、四十八边形,又会是怎样的?师:我们就这样一直分下去,你会有什么发现?生:越分,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师:那么,正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越来越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2介绍祖;中之的贡献。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祖冲之的研究。(边走边比画直径3.333米的圆)同学们,能想象到这个圆的大小吗?生:能!师:在这样一个大圆里,祖冲之分割出正12288边形。这个多边形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请在尺子上找找,看0.852毫米有多长。师: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他继续分割,得到正24576边形,每条边的长大约是04毫米……这时,多边形和圆会怎么样?生:会,靠得很紧。师:求出的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会……生:非常接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启示】本案例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引领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丰富了数学活动的内容,拓展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发现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正多边形的周长越接近圆的周长,正多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越接近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感受极限思想。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正24576边形的边长非常小,以及祖;中之研究成果的精确,从而受到了震撼。
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
【课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片断1: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准备了三个小盘子和10颗花生,活动内容是把10颗花生分装到三个盘中,每个盘中的花生要一样多,然后请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争论“够不够分”“怎么分”。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都得出答案:10÷3=3……1。师生再进一步演示比较:①10÷3=1……7,②10÷3=2……4,③10÷3=3……1三种分法,为什么算式①②不正确,最后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我想到了我们通常的教法。片断2:教师出示一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6÷5=2……1、17÷5=2……2、18÷5=2……3、19÷5=2……4。师引导: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余数都小于除数。
【启示】两则案例的比较,从另一个视界给我们带了全新的启示。我们不妨重现课堂细节,并探寻细节背后的意蕴所在。通过分花生的活动,让学生面临“够不够分、怎么分”的问题情境,学生的认知平衡第一次被打破,并带着明确的指向投入到自主活动之中。此问题的解决,使其认知上建立起来的绝非仅仅是“还可以继续分”的结论。更是“化整为零”这一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不断的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之中。每一次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结论不断成熟的过程,每一个矛盾的被激化、被化解的过程,都是新知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向更高层面衍化的过程,就是数学教学中不断寻“源”的过程。
二、对“美”的体悟
如何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许,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
【课例】:《轴对称图形》教学。导入:出示了一组图片,有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撼,惊讶于生活的美好。接下来在学生们诧异时,让他们观察这两组图片的异同,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练习:练习设计:出示了中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的国旗图案以及一些平时见到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判断一下平时熟悉的国旗中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有哪些是轴对称?以及最后的想象题,老师给出一半,猜一下另一半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图案?(像奔驰汽车的标志、中国联通标志、奥运五环图案等等)。课尾:伴着美妙的音乐和老师激情澎湃的诗朗诵,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图,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看到了梦幻般的《轴对称图形》,而且用数学的眼睛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获得了良好的审美理解。
【启示】数学,如果我们把它打扮起来,就像一位光彩照人的科学女王。但是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呈现的仅仅是逻辑、仅仅是枯燥的几条公式,那么这个美女就变成X光下面的骷髅,就是X光的照片。我们现在更多的看到她的骨骼。而从课例中发现。数学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更有着较浓的“美”的品质。
三、对“史”的关注
一个真正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理应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但我们可以提及“祖冲之”、《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
【课例】《圆的认识》。师:“周三径一”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想去了解吗?①刘徽的割圆术。师: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图形?生:圆。生:正六边形。师:正六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几?这和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周三径一”的结论是一样的。比较圆和正六边形的周长,有什么发现?师:注意观察,现在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2份)连接圆上这12个点,会是个什么图形?生:正十二边形。师:正十二边形的周长的正六边形的周长相比,谁更接近圆的周长?师:如果继续分,得到二十四、四十八边形,又会是怎样的?师:我们就这样一直分下去,你会有什么发现?生:越分,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师:那么,正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越来越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2介绍祖;中之的贡献。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祖冲之的研究。(边走边比画直径3.333米的圆)同学们,能想象到这个圆的大小吗?生:能!师:在这样一个大圆里,祖冲之分割出正12288边形。这个多边形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请在尺子上找找,看0.852毫米有多长。师: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他继续分割,得到正24576边形,每条边的长大约是04毫米……这时,多边形和圆会怎么样?生:会,靠得很紧。师:求出的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会……生:非常接近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启示】本案例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引领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丰富了数学活动的内容,拓展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发现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正多边形的周长越接近圆的周长,正多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越接近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感受极限思想。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内接正12288边形、正24576边形的边长非常小,以及祖;中之研究成果的精确,从而受到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