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自探中求异,在讨论中发表,在拓展中想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在自探中求学
自主自探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自主探中寻求新路、发现新知,有力地促进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生疑、析疑、释疑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收到了较好效果。
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到达。结果提前一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秒千米?看了这道题后,学生争着回答。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容易。(2)这道题有几种解法。
班上大部分学生用40×5÷(5-1)-40来解答。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他说:刚才这道题我用40÷(5-1)方法来解的,但我讲不清算理,不知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解答,听后,我愣了一下,感到非常惊奇,这种解法太简捷了,具有独创性,这真是出人意料。我提问:谁能讲出算理?只见同学们眉头紧皱,看着、想着。我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全班学生求异思维得到较好的启发和推动。
二、在讨论中发散
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有利于激活思维,启动心智。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着重点、难点问题,采取同桌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形式。在讨论中注重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動口表达。有利于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72,求这两个数。”学生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互质数,就应该是1和72或8和9。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倍数关系,就应该是72和它的某一个约数,如72和2、72和9等等。有的说:这样的答案有无数对,但马上有人反驳说;既然最小公位数是72,这两个数是小于72的自然数,这样的数对肯定是有限的。这一边赞扬同学们肯动脑筋,一边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把这样的对全部写出来?经过讨论大家终于发现,这样的两个数都应该是72的约数,只要有序地从72的约数中一一对应地去找,就能把所有的数全部找出来。在如此多条件,少条件,多结论,少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迸发出创新火花,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广了,领域大了,层面多了。
三、在拓展中想象
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发展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一般来说,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在课堂教学中,想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能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逐步扩大和展观念,形象表象,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想象。
如在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面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发下习题:(1)一个圆锥体积是18立方厘米,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个圆柱体前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前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分米,圆锥的高是多秒?(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书籍圆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老师就可抓信时机给予点拨,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圆锥、圆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总之,不难看出,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措施得当、启导得法、及时鼓励、精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迅速发展提高,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就在他们中间。
一 、在自探中求学
自主自探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自主探中寻求新路、发现新知,有力地促进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生疑、析疑、释疑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收到了较好效果。
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到达。结果提前一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秒千米?看了这道题后,学生争着回答。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容易。(2)这道题有几种解法。
班上大部分学生用40×5÷(5-1)-40来解答。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他说:刚才这道题我用40÷(5-1)方法来解的,但我讲不清算理,不知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解答,听后,我愣了一下,感到非常惊奇,这种解法太简捷了,具有独创性,这真是出人意料。我提问:谁能讲出算理?只见同学们眉头紧皱,看着、想着。我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全班学生求异思维得到较好的启发和推动。
二、在讨论中发散
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有利于激活思维,启动心智。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着重点、难点问题,采取同桌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形式。在讨论中注重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動口表达。有利于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72,求这两个数。”学生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互质数,就应该是1和72或8和9。有的说:这两个数如果是倍数关系,就应该是72和它的某一个约数,如72和2、72和9等等。有的说:这样的答案有无数对,但马上有人反驳说;既然最小公位数是72,这两个数是小于72的自然数,这样的数对肯定是有限的。这一边赞扬同学们肯动脑筋,一边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把这样的对全部写出来?经过讨论大家终于发现,这样的两个数都应该是72的约数,只要有序地从72的约数中一一对应地去找,就能把所有的数全部找出来。在如此多条件,少条件,多结论,少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迸发出创新火花,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广了,领域大了,层面多了。
三、在拓展中想象
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发展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一般来说,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在课堂教学中,想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能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逐步扩大和展观念,形象表象,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想象。
如在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面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发下习题:(1)一个圆锥体积是18立方厘米,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个圆柱体前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前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4分米,圆锥的高是多秒?(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书籍圆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老师就可抓信时机给予点拨,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圆锥、圆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总之,不难看出,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措施得当、启导得法、及时鼓励、精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迅速发展提高,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就在他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