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刚到美国时,还在上小学。头一天放学回来,笔者问她:“同学都认识了吧?班长啥样?”“班长?没班长。”第二年,她跟着我们搬家,转到另一个州上七年级,头一天放学回来便说:“别说班长了,连班都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居然没有固定的班集体
美国公立中学基本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未必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3种班:“普通班”“快班”和“荣誉班”,校方按成绩分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A教室上“快班”数学,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B教室上“荣誉班”社会学,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听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如此,中国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又由谁来干呢?对这样的疑问,女儿反问一句:“能有什么任务啊?”
美国中小学的师生比较单纯、松散,老师只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每个班的人数较少,最多也就20个学生,老师大可直接管理,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人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至于学习秩序,课堂上,根本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小差、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自己。
能力来自于社团锻炼
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没了锻炼领导才能的机会?事实上,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在美国中小学里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色色的课外组织,其中有本校的组织,也有跨地区、跨学校的组织。
美国小学中少见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在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笔者曾见过女儿详细罗列的清单:成员众多的有科学院、学生自治会、国家荣誉协会、纪念册编辑组、校报、各类杂志、合唱队、乐队、模拟联合国、哲学组等;小社团更是不计其数,美术俱乐部、数学队、爵士乐队、未来老师联合会、反对酒驾联合会、国际俱乐部、社区俱乐部、社会学论坛等;体育社团也不少,除了男女篮球队、橄榄球队,还有完全自发组织的,像长跑队、高尔夫球队、网球队、滑雪队、溜冰队和曲棍球队……“我所有的朋友都在至少两个社团里”,而她本人,参加了至少5个社团。这些社团,多是高年级同学传下来的,完全自愿加入,成员年年更新。社团的领导班子通常都是学生通过竞选,没有老师指定一说。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也可自己创办社团。
“学生政府”得竞选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只能是学生会,或者叫“学生政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项目,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行,再到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都参与策划组织。理论上,它与各个社团并无隶属关系。各个社团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学生会的号令;但因为学生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与校方有更密切的联系渠道,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各个社团倒还乐意配合它。
不用说,想当学生会委员,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竞选。学生会是从下而上的。新学年开学,想当委员的学生就得八仙过海竞选,争取同年级的学生投自己一票。各年级学生会产生后,又在全校范围竞选一次,全校学生再投一次票,得票最高的,就成为校学生会会长,秘书、司库等其他职位也顺序产生。学期内要搞什么活动,都由这个班子定下蓝图,再去跟校长、学生顾问谈判、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
如前所述,美国中学不设“班”,学生自治会下面没有基层,组织活动相当不易。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会的委员往往都会被名牌大学录取——他们能当选,能组织活动,本身就体现了领导能力。这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材。严格来讲,学生会的组织者也不是什么干部,因为他们不与班级挂钩,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不沾边,在同学面前更不具备像中国的班干部那样的,由老师赋予的权力——在所有的班级内,他们都只是普通一员。
居然没有固定的班集体
美国公立中学基本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未必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3种班:“普通班”“快班”和“荣誉班”,校方按成绩分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A教室上“快班”数学,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B教室上“荣誉班”社会学,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听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如此,中国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又由谁来干呢?对这样的疑问,女儿反问一句:“能有什么任务啊?”
美国中小学的师生比较单纯、松散,老师只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每个班的人数较少,最多也就20个学生,老师大可直接管理,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人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至于学习秩序,课堂上,根本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小差、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自己。
能力来自于社团锻炼
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没了锻炼领导才能的机会?事实上,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在美国中小学里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色色的课外组织,其中有本校的组织,也有跨地区、跨学校的组织。
美国小学中少见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在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笔者曾见过女儿详细罗列的清单:成员众多的有科学院、学生自治会、国家荣誉协会、纪念册编辑组、校报、各类杂志、合唱队、乐队、模拟联合国、哲学组等;小社团更是不计其数,美术俱乐部、数学队、爵士乐队、未来老师联合会、反对酒驾联合会、国际俱乐部、社区俱乐部、社会学论坛等;体育社团也不少,除了男女篮球队、橄榄球队,还有完全自发组织的,像长跑队、高尔夫球队、网球队、滑雪队、溜冰队和曲棍球队……“我所有的朋友都在至少两个社团里”,而她本人,参加了至少5个社团。这些社团,多是高年级同学传下来的,完全自愿加入,成员年年更新。社团的领导班子通常都是学生通过竞选,没有老师指定一说。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也可自己创办社团。
“学生政府”得竞选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只能是学生会,或者叫“学生政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项目,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行,再到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都参与策划组织。理论上,它与各个社团并无隶属关系。各个社团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学生会的号令;但因为学生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与校方有更密切的联系渠道,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各个社团倒还乐意配合它。
不用说,想当学生会委员,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竞选。学生会是从下而上的。新学年开学,想当委员的学生就得八仙过海竞选,争取同年级的学生投自己一票。各年级学生会产生后,又在全校范围竞选一次,全校学生再投一次票,得票最高的,就成为校学生会会长,秘书、司库等其他职位也顺序产生。学期内要搞什么活动,都由这个班子定下蓝图,再去跟校长、学生顾问谈判、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
如前所述,美国中学不设“班”,学生自治会下面没有基层,组织活动相当不易。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会的委员往往都会被名牌大学录取——他们能当选,能组织活动,本身就体现了领导能力。这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材。严格来讲,学生会的组织者也不是什么干部,因为他们不与班级挂钩,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不沾边,在同学面前更不具备像中国的班干部那样的,由老师赋予的权力——在所有的班级内,他们都只是普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