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开拓妙境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个文题看似人人能写,但要写得生动感人、富有情味并不容易。而这关键在于对“坎”的理解与把握。坎,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类障碍物,它在文题中显然是个比喻,比喻人生道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为此我们可从小处入手,从人生角度谈这道“坎”,比如讲高考,比如刘翔跨越110米栏的坎;也可以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议这道坎,比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坎、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像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坎。可以从自己入手,比如求学过程中的失利、离别至亲的悲伤孤独、与病魔作斗争的艰难等等。也可从别人入手,如调用阅读过的熟知的名人素材,可以采用第三人称,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甚至第二人称等等。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的视野就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就可以这样写:
  必须跨过这道坎,当我们已经用“婉转”代替“直白”的时候,还记得孩童时的直言不讳、童言无忌吗?那是多么的单纯和美好。丰子恺曾道“最忆是童年”,那是清澈的眼睛背后的简单思维。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多,我们已习惯用伪装的假面具掩饰自己的内心,于是童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敬如宾的表面文章。对于他人的言论,还记得是多少年前才有的直言辩驳与信任吗?不能不说那是成熟赋予我们的代价。所以当我们已渐渐不见那单纯笑容的时候,请深深呼吸,用心去体会那面容背后的真实,跨过“构思过度”的槛坎。
  这一段文字不仅写到了孩童时的直言不讳,而且写到了丰子恺的“最忆是童年”;不仅写到了成年人的假面具,而且写到了他人的言论等,这样视野就扩大到各种场合、各类对象。
  2.看清潜在联系。即在写作构思中还要内察事物要素,看清潜在的联系。如我们要写2007年全国卷以“摔了一跤”的漫画作文,假如我们将视野拓得更宽阔,从更大处着眼,并内察事物要素,就可这样写:
  好想好想你们会那样的来关心我们。
  会拉着我们在一个雨天里听着缓缓的音乐,谈我们小时候的事情,那时的雨也会敲出快乐的节奏。
  会在春风乍起的时候带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那时的天也会蓝得让我们心醉。
  会在我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解决,如何去面对它们,那时的心也会温柔地暖起来。
  我需要你们的爱,因为我是个孩子;可是我不需要你们太多的关爱,也因为我是一个孩子。放开我,让我来锻炼自己的翅膀;教给我,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才是错的;离开我,让我自己来面对那些艰难困苦;拉起我,当我跌倒一脸的无助与泪水时。
  这段文字,对于雨天、音乐、春风、风筝、捉迷藏、天蓝、错误、心情等意象的列举,都是内察了这些意象的要素,并且看到了这些都属考试内容和对象的范畴。由于将一些粗粗看来与“摔了一跤”没有联系的事物的潜在联系揭示了出来,因而,文章的见解就显得比较新颖、独到而且深刻。
  3.切分不同层次。要论说某一观点,某一事理,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比如我们要写2007年高考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目的作文时,本论部分就可以这样写: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吟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味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谄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荦段子。……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时;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时;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时,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的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
  这篇文章本论部分围绕“人应当诗意地生活”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并列式结构,从“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对中心论点作了有力地论证,表述了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深入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切分的分论点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是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的;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住中心论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论点就难以集中了。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的关系。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情理,合乎逻辑。
  [作者通联:河北辛集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    文本解读究竟“解读什么”“如何解读”,历来都是难点。尽管与之相近的文艺学、文学批评和阅读学等学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突飞猛进,可由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界的“隔膜”,缺少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转换、创造和教学实验”(钱理群语),语文学科课程和教学知识建设相对滞后,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有效策略知识一直十分匮乏。  好在近年来情况开始
10月21日与2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吴涛名师工作室”在舟山中学联合举办“专题课例研究: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聆听了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精心准备的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课题的课例,感触颇多。下面我着重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来谈谈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的这两节课。   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过去的生活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和
从静态语言结构学向动态言语交际学的转向,是当前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语篇,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总产生并依存于一定的言语交际场中。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凭空而生,总会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打上言说主体的独特印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言说形态来。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来揭示的言说秘妙,发掘言语外在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素养之一。  静态语言结构的分析常常会割裂文本与言说主体的有机关联,缺乏对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