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次数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宫颈癌发生的影响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meo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次数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发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唐山市协和医院、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妇产科门诊确诊的汉族宫颈癌患者10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一时期从上述四所医院门诊行HPV基因检测及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通过宫颈癌筛查流程除外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汉族人群20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流产次数与高危型HPV感染对宫颈癌发生的影响。

结果

(1)人工流产次数≥2次患宫颈癌的风险性增大[病例组2次(48.08%)、3次(18.27%)、4次(8.65%)高于对照组的19.23%、3.85%、0.48%]。(2)病例组高危型HPV感染率为97.12%(101/104),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率为18.27%(38/208),两组之间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48,P<0.01)。(3)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开始性生活年龄、怀孕次数、性伴侣包皮过长或包茎这些因素的作用后,人工流产次数≥2次(OR=6.86,95%CI为2.93~11.68)和高危型HPV感染(OR=156.17,95%CI为43.04~566.32)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人工流产次数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人工流产次数≥2次使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增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感染高危型HPV使发生宫颈癌的风险增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外科治疗在其综合治疗中仍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肿瘤部位和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在包括术前分型分期、手术径路、淋巴结清扫和切除范围在内的诸多外科问题上尚存在争议。新的TNM分期体系对于该部位肿瘤分期有新的界定,而传统的Siewert分型仍是目前决定外科手术策略较为关键的分型方法。相对于Siewert Ⅰ型和Ⅲ型AEG,Siewert Ⅱ型
摘 要:锚具锚垫板因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对锚具锚垫板产品的相关标准中关于其传力性能试验描述不够详细、明确,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给检测工作带来不便。本文通过对锚垫板锚固区进行传力试验,研究其应力状态和构件裂缝扩展情况,以及裂缝形态和破坏荷载来完善锚垫板锚固区传力试验的相关技术方法,为预应力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材料 锚固区传力 试验研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上消化道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疾病,欧美国家常见,我国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明显,但GERD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患者需加大药物剂量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一。因此,仍有较多GERD患者需行外科治疗,从而摆脱或减少药物治疗。外科医师在掌握手术操作规范化的同时,更应明确手术适应证,全面了解GERD发病机制,制订标准治疗流程,加
近年来东西方国家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有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TNM分期、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以及围术期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很多争议。随着临床研究的发表,有些争议诸如手术入路及脾切除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绝大多数争议尚需更多的随机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鳞癌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33例晚期食管鳞癌恶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电话询问、入户随访和定期复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疼痛、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3月。生存时间定义: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死亡为近期死亡,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
摘 要:为了提高我国航天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SoC技术的航天控制系统发展策略,详细介绍了SoC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性,以及对实现自主可控的航天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出SoC设计的整体流程及其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本文从航天控制系统的SoC软硬件功能划分与及系统级验证两个方面阐述了对所设计系统的验证方式,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SoC技术 控制系统 自主可控 系统验证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侵袭性强、进展迅速、生存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更差的乳腺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界逐步对TNBC开展了分子层面的深入研究。基于TNBC的异质性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把重点放在了TNBC的分子亚型上。本文综述了TNBC的分子亚型、miRNA与TNBC的关系及TNBC的治疗方案。希望引起乳腺癌医学前沿对TNBC亚型研究的重视,对TNBC患者提出更有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诱导方案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初治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共52例。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d1,加奈达铂80 mg/m2,d1方案化疗,21 d一周期,2~4周期。每两个周期进行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次诱导化疗。CR患者8例(15.4%),PR患者34例(65.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重耐药糖蛋白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肿瘤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9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乳腺腺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组织标本中MDR1的mRNA水平和P-gp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根据P-gp表达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FM化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