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人们说“老品牌,值得信赖”,现在大家则更青睐“进口货,到底是好”这个说辞,随着海外代购业务的做大做强,以及国内各种食品、日用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国外的总是好的”这个迷思。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被我们认为“不会作假、注重食品安全”的外国友人,也是时不时要曝出一些“毒食品”丑闻的。
日本:
大米不能吃,
速冻食品有毒
日本食品一直以精致著称,而来自日本的进口食物,也总是比韩国、泰国的贵上那么一些,让一些“进口迷”们趋之若鹜,不过近期曝出的“速冻食品有毒”事件可能会削减一些购买热情。
1月7日日本媒体曝出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冷冻食品被查出含有大量农药,已造成全日本范围内有超过500人因食用问题食品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日本《每日新闻》称,出事企业是大型食品企业玛鲁哈日鲁(总部位于东京),该公司位于日本群马县的阿克力食品工厂生产的炸土豆饼、玉米肉饼和比萨三种冷冻食品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农药马拉硫磷,其中炸肉饼表面马拉硫磷残留量是日本农药残留标准的260万倍。
随着受害者人数不断增加,日本消费者厅担当大臣森雅子在8日召集阿克力食品厂负责人,要求他们进行详细说明。报道称,该工厂正加紧回收已销售的640万袋问题冷冻食品,但回收进展缓慢,目前仅收回20%左右。
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曝出食品安全丑闻了——2008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曾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逼得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引咎辞职。
2008年9月5日,日本米粉加工销售企业“三笠食品”公司,被发现非法倒卖残留农药超标和霉变的“非食用”大米。农林水产省随之公布对“问题大米”的调查情况:这些大米中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及杀虫剂甲胺磷,是作为工业原料从国外购入的。当初,农水省曾与该公司签订合同,规定这些大米仅限于工业用途。
根据农水省中期报告显示,自2003年后,“三笠食品”公司将从政府买入的非食用米中的44%作为食用米流向市场,共约622吨,流通对象已扩大至约370家单位。其中大部分已被消费。除学校食堂以外,问题大米还出售给了餐饮业。朝日啤酒也因查明在其出售的烧酒中,曾使用过“三笠食品”倒卖来的“问题大米”受到影响,该公司不得不停止销售并以15亿日元的代价召回相关产品。
虽说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时的确不可避免,不过这两个“主食有毒”的事件无疑是给了日本很大的打击。之前是大米有毒,现在是速冻食品有农药,那让民众吃什么好呢?
新西兰:
奶粉有毒的
不只有三鹿
去年1月新西兰自曝“奶粉有毒”,给满心信任的中国妈妈们来了个晴天霹雳。
2013年1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近日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DCD),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有双氰胺的奶类产品。随后,新西兰第一产业部证实了这一说法,并向中国通报了此次事件。
新西兰方面称,2012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为慎重起见,该公司对其后的几个批次产品也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在2012年9月生产的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乳酪粉中发现了微量的DCD残留。据外媒报道,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新西兰媒体报道说,绝大部分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的乳制品很可能已经出口到了海外。而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新西兰第一产业部新闻官约瑟·维达尔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仅有很少量的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因为只有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并且每年只使用2到3次。他称,新西兰并未召回或停止出售被测出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乳制品,因为食用这些乳制品不会对人体有害。新西兰乳制品出口仍在正常进行。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中双氰胺残留物的安全含量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双氰胺半数致死量约6500mg/kg,大于三聚氰胺的5000mg/kg,都属低毒性。但与2008年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不同,双氰胺是奶牛从牧草间接摄入的残留物,因此其含量远低于当年的三聚氰胺。但尽管如此,在高剂量下双氰胺对人体是有毒的。不过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声明称,本次检测出的双氰胺“毒性比食盐还低”,民众无需过度紧张。如果按照欧盟制订的每日摄入限值,拿这次新西兰检出的双氰胺最高值来折算,一个60公斤的成人每日要喝130升牛奶或者进食60公斤冲调的奶粉,才有可能达到欧盟限值。
如果说这次新西兰奶的“双氰胺”事件因为“毒性很低”、“不会对人体有害”还勉强能忍的话,那随后出现的“肉毒杆菌”问题就无法忽视了。
2013年8月2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自曝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使用该原料的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其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在发布会上说,检测显示,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批浓缩乳清蛋白含有肉毒杆菌。这些“受污”产品总量38吨。随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紧急介入调查,而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随即发出警告,开始对“毒奶粉”进行召回,达能、多美滋等知名品牌都受到牵连,一时间人人自危,仿佛又回到了“三鹿年代”。
不过万幸的是,恒天然不是真的“有毒”,而是闹了一个“乌龙”:2013年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称,由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又称生孢梭菌)。而此前一天,上海市质监局也发布了对多美滋预防性召回的14个批次产品相同的检测结果:均未检出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
日本:
大米不能吃,
速冻食品有毒
日本食品一直以精致著称,而来自日本的进口食物,也总是比韩国、泰国的贵上那么一些,让一些“进口迷”们趋之若鹜,不过近期曝出的“速冻食品有毒”事件可能会削减一些购买热情。
1月7日日本媒体曝出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冷冻食品被查出含有大量农药,已造成全日本范围内有超过500人因食用问题食品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日本《每日新闻》称,出事企业是大型食品企业玛鲁哈日鲁(总部位于东京),该公司位于日本群马县的阿克力食品工厂生产的炸土豆饼、玉米肉饼和比萨三种冷冻食品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农药马拉硫磷,其中炸肉饼表面马拉硫磷残留量是日本农药残留标准的260万倍。
随着受害者人数不断增加,日本消费者厅担当大臣森雅子在8日召集阿克力食品厂负责人,要求他们进行详细说明。报道称,该工厂正加紧回收已销售的640万袋问题冷冻食品,但回收进展缓慢,目前仅收回20%左右。
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曝出食品安全丑闻了——2008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曾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逼得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引咎辞职。
2008年9月5日,日本米粉加工销售企业“三笠食品”公司,被发现非法倒卖残留农药超标和霉变的“非食用”大米。农林水产省随之公布对“问题大米”的调查情况:这些大米中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及杀虫剂甲胺磷,是作为工业原料从国外购入的。当初,农水省曾与该公司签订合同,规定这些大米仅限于工业用途。
根据农水省中期报告显示,自2003年后,“三笠食品”公司将从政府买入的非食用米中的44%作为食用米流向市场,共约622吨,流通对象已扩大至约370家单位。其中大部分已被消费。除学校食堂以外,问题大米还出售给了餐饮业。朝日啤酒也因查明在其出售的烧酒中,曾使用过“三笠食品”倒卖来的“问题大米”受到影响,该公司不得不停止销售并以15亿日元的代价召回相关产品。
虽说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时的确不可避免,不过这两个“主食有毒”的事件无疑是给了日本很大的打击。之前是大米有毒,现在是速冻食品有农药,那让民众吃什么好呢?
新西兰:
奶粉有毒的
不只有三鹿
去年1月新西兰自曝“奶粉有毒”,给满心信任的中国妈妈们来了个晴天霹雳。
2013年1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近日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DCD),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有双氰胺的奶类产品。随后,新西兰第一产业部证实了这一说法,并向中国通报了此次事件。
新西兰方面称,2012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为慎重起见,该公司对其后的几个批次产品也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在2012年9月生产的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乳酪粉中发现了微量的DCD残留。据外媒报道,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新西兰媒体报道说,绝大部分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的乳制品很可能已经出口到了海外。而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新西兰第一产业部新闻官约瑟·维达尔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仅有很少量的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因为只有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并且每年只使用2到3次。他称,新西兰并未召回或停止出售被测出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乳制品,因为食用这些乳制品不会对人体有害。新西兰乳制品出口仍在正常进行。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中双氰胺残留物的安全含量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双氰胺半数致死量约6500mg/kg,大于三聚氰胺的5000mg/kg,都属低毒性。但与2008年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不同,双氰胺是奶牛从牧草间接摄入的残留物,因此其含量远低于当年的三聚氰胺。但尽管如此,在高剂量下双氰胺对人体是有毒的。不过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声明称,本次检测出的双氰胺“毒性比食盐还低”,民众无需过度紧张。如果按照欧盟制订的每日摄入限值,拿这次新西兰检出的双氰胺最高值来折算,一个60公斤的成人每日要喝130升牛奶或者进食60公斤冲调的奶粉,才有可能达到欧盟限值。
如果说这次新西兰奶的“双氰胺”事件因为“毒性很低”、“不会对人体有害”还勉强能忍的话,那随后出现的“肉毒杆菌”问题就无法忽视了。
2013年8月2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自曝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使用该原料的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其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在发布会上说,检测显示,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批浓缩乳清蛋白含有肉毒杆菌。这些“受污”产品总量38吨。随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紧急介入调查,而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随即发出警告,开始对“毒奶粉”进行召回,达能、多美滋等知名品牌都受到牵连,一时间人人自危,仿佛又回到了“三鹿年代”。
不过万幸的是,恒天然不是真的“有毒”,而是闹了一个“乌龙”:2013年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称,由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又称生孢梭菌)。而此前一天,上海市质监局也发布了对多美滋预防性召回的14个批次产品相同的检测结果:均未检出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