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新闻是按照新闻发生地来划分的新闻概念。虽然目前关于社区新闻说法不一,但有两点认识已经得到业界认可:首先,社区新闻的新闻源头或称新闻现场在社区;其次,社区新闻所关切的是处于生活状态而非工作状态的社区百姓的喜怒哀乐。
作为近年来渐受重视的新闻样式之一,社区新闻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什么样的关系?社区新闻的实际操作已经积累了哪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经济不很发达、城市规模尚不大的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我们都市报该如何认识、操作社区新闻?
一、民生“小”事成就社区新闻
都市报在内容上竞争,新闻信息是否全面、快捷、有没有独家猛料、深度稿件、能否让人感觉亲近,成为测评新闻生产的重要指标。在这些指标促使下,新闻生产部门总是对开拓新题材、新形式倾注极大热情。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新闻”一出现便得到了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关注,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目前的都市报社区新闻操作,不同的报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栏目到版面甚至到社区报,名称上各有区别,但从稿件的组织与采编上,总体呈现出大拼盘样式,以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为主,但又不完全是社会新闻,往往同时集合了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区服务新闻、维权监督新闻、业主间的互动信息等等。
有都市报曾提出社区新闻应关注四件事。一是贴近生活、事关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要紧事;二是提供经验的家里事,通过报道装修、搬家、灭鼠等生活琐事,使各区居民从中增长经验;三是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诉诸情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四是不同寻常的有趣事,百姓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
这“四件事”除了总体呈现出事关民生的显著特点外,在目标受众上,都明确指向与这些民生事实关系密切的读者,并且主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诉求。
二、基于“接近性”之上的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它得以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作为社区新闻的价值基石,“接近性”应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兴趣学的角度来看,人第一关心的是身边事,“新闻兴趣与距离成反比”,这也就是新闻价值实现中经常强调接近性的道理所在。这里所提到的“距离”既包括物理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心理归属又根源于物理归属,双重归属使得读者实现自我分拣——住在芜湖的人更关心芜湖发生的事情,住在合肥的人更关心合肥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为报道对象的社区新闻满足了人们对物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以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为报道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心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读者认可社区新闻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为圆心的心理模式,逐步调整为以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为圆心的心理模式,现代人流动异常频繁也异常自由,不断的变化中,变化最小的或许就是住所。单位人由此逐步转化为社区人。
“向下看”的社区新闻适应了都市报读者的需要,自然能赢得读者关注。而读者取向的变化就是报纸调整的方向,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受众细分原则,社区新闻也就在都市报新闻操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可以说,社区新闻是应时而生。
三、不断改进中的社区新闻报道
不同的新闻样式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思路。社区新闻在采编以及策划组织上与其他新闻有什么样的不同?
新闻采集上,所有好新闻都是践行“七分采、三分写”的结果,而好的社区新闻记者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必须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将发生在社区的现场细节传递给读者;必须不断地深入社区,熟悉百姓所思所想,从而采写出与百姓同声同气的新闻来。因此在采访安排上,很多报社都安排了专门的社区记者,或者指定专门的社区新闻联系人、通讯员。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到自己分工的社区跑突发新闻跑家长里短。他们的名单及联系电话有些甚至直接进入社区居户的家庭电话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够被及时发现,保证社区新闻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新闻语言上,社区新闻总是要求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社区新闻眼光向下,报道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社区新闻的说话腔调就应如和身边朋友谈心聊天,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少来笼统叙述,多提供细节少提供概念。在文章的写作上力争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作,用百姓最易接受的语言明白晓畅、绘声绘色地陈述新闻、发表观点,艰涩难懂掉书袋的语言在社区新闻这种报道样式中会非常不合时宜。
如果说社区新闻在采写上追求可读性,那么在编辑处理上,社区新闻则高度重视易读性。在阅读方式已进入“速读”时代的今天,易读性强的新闻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版面组织上通常都会非常重视摄影图片以及图表、漫画的使用,把抽象的文字换成具象的画面,将新闻现场还原给广大读者。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标题制作一般都追求充分体现人情味。《新京报》在处理社区足球联赛家庭拉拉队助阵的稿件时,将现场一位队员妻子的标语“输球跪搓板 赢球有KISS”做成标题,非常有特点。
四、都市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
综观合肥几家都市报,对社区新闻的拓展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在2002年底,《安徽商报》就推出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并在当年底开展了为期数月的 “社区家家乐”品牌营销活动。目前,几家都市报中有的安排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面,有的则将社区新闻的操作理念落实到日常新闻组织当中,通过提升新闻可读性、开展与读者的编读互动、创造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等方式,实现新闻求近求活求人情味的目标。但是勿庸置疑,合肥目前的社区新闻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操作水平等都并不是很高。在不断倡导改变的新闻实践中,都市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发展步骤和方向呢?
个人认为,一是要符合市场实际。在合肥这样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人们对于单个社区的归属感与对整个城市的归属感容易重叠。具体说来,在梦园小区发生的事情与在三孝口发生的事情,由于距离并不遥远、街区文化差异并不明显,两地居民的心理归属容易发生重叠,都认同自己是合肥人而并不会明确认同自己是合肥某个社区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合肥这样的城市,面向窄众、面向特殊社区人群的社区新闻或许并不急迫。
二是要符合城市气质。总体来说,合肥目前受农业文明遗留影响相对还比较明显,城市呈现出火爆、粗糙、尚动的整体气质,在这种背景下,做社区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内容上应该偏重刚性,做成“必须品”而不是“奢侈品”,在稿件结构上给予维权报道、动态事件报道更大篇幅仍然是报纸发展需要。
三是要符合报纸的整体形象和定位。同样是社区新闻,在北京地区,北京晚报的新闻就显得较为低端,关注好人好事、奇闻怪事,大多是传统模式的传统内容,比如热心人多年如一日地维护公厕卫生等,而新京报的社区新闻则相对更有时代气息,与报纸面向白领面向社会中坚的新锐形象很一致,同样是“多年如一日”题材,记录的可能是年轻的奶奶为孙子长年记成长日记等。同样是维权报道,新京报则对业主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维权给予更多关注。
四是要保证持续的影响力。社区新闻容易陷入鸡零狗碎,如何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组织,或是对类似活动的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持续影响力,既是对社区新闻本身的强力介绍也是对报社整体形象的不断推广,从而通过社区新闻培养大批忠实读者、强化报纸精神家园属性。
在当前的报业竞争态势下,社区新闻的发展对于都市报来说除了是内容建设的必要外,还与报业经营关系密切,报纸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更有效走向终端、如何在大众市场外形成分众市场,为报纸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等问题的提出,都对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社区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走向更广泛终端为指向的社区新闻发展必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操作理念与实战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新闻部)
作为近年来渐受重视的新闻样式之一,社区新闻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什么样的关系?社区新闻的实际操作已经积累了哪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经济不很发达、城市规模尚不大的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我们都市报该如何认识、操作社区新闻?
一、民生“小”事成就社区新闻
都市报在内容上竞争,新闻信息是否全面、快捷、有没有独家猛料、深度稿件、能否让人感觉亲近,成为测评新闻生产的重要指标。在这些指标促使下,新闻生产部门总是对开拓新题材、新形式倾注极大热情。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新闻”一出现便得到了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关注,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目前的都市报社区新闻操作,不同的报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栏目到版面甚至到社区报,名称上各有区别,但从稿件的组织与采编上,总体呈现出大拼盘样式,以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为主,但又不完全是社会新闻,往往同时集合了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区服务新闻、维权监督新闻、业主间的互动信息等等。
有都市报曾提出社区新闻应关注四件事。一是贴近生活、事关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要紧事;二是提供经验的家里事,通过报道装修、搬家、灭鼠等生活琐事,使各区居民从中增长经验;三是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诉诸情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四是不同寻常的有趣事,百姓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
这“四件事”除了总体呈现出事关民生的显著特点外,在目标受众上,都明确指向与这些民生事实关系密切的读者,并且主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诉求。
二、基于“接近性”之上的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它得以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作为社区新闻的价值基石,“接近性”应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兴趣学的角度来看,人第一关心的是身边事,“新闻兴趣与距离成反比”,这也就是新闻价值实现中经常强调接近性的道理所在。这里所提到的“距离”既包括物理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心理归属又根源于物理归属,双重归属使得读者实现自我分拣——住在芜湖的人更关心芜湖发生的事情,住在合肥的人更关心合肥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为报道对象的社区新闻满足了人们对物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以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为报道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心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读者认可社区新闻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为圆心的心理模式,逐步调整为以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为圆心的心理模式,现代人流动异常频繁也异常自由,不断的变化中,变化最小的或许就是住所。单位人由此逐步转化为社区人。
“向下看”的社区新闻适应了都市报读者的需要,自然能赢得读者关注。而读者取向的变化就是报纸调整的方向,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受众细分原则,社区新闻也就在都市报新闻操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可以说,社区新闻是应时而生。
三、不断改进中的社区新闻报道
不同的新闻样式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思路。社区新闻在采编以及策划组织上与其他新闻有什么样的不同?
新闻采集上,所有好新闻都是践行“七分采、三分写”的结果,而好的社区新闻记者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必须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将发生在社区的现场细节传递给读者;必须不断地深入社区,熟悉百姓所思所想,从而采写出与百姓同声同气的新闻来。因此在采访安排上,很多报社都安排了专门的社区记者,或者指定专门的社区新闻联系人、通讯员。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到自己分工的社区跑突发新闻跑家长里短。他们的名单及联系电话有些甚至直接进入社区居户的家庭电话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够被及时发现,保证社区新闻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新闻语言上,社区新闻总是要求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社区新闻眼光向下,报道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社区新闻的说话腔调就应如和身边朋友谈心聊天,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少来笼统叙述,多提供细节少提供概念。在文章的写作上力争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作,用百姓最易接受的语言明白晓畅、绘声绘色地陈述新闻、发表观点,艰涩难懂掉书袋的语言在社区新闻这种报道样式中会非常不合时宜。
如果说社区新闻在采写上追求可读性,那么在编辑处理上,社区新闻则高度重视易读性。在阅读方式已进入“速读”时代的今天,易读性强的新闻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版面组织上通常都会非常重视摄影图片以及图表、漫画的使用,把抽象的文字换成具象的画面,将新闻现场还原给广大读者。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标题制作一般都追求充分体现人情味。《新京报》在处理社区足球联赛家庭拉拉队助阵的稿件时,将现场一位队员妻子的标语“输球跪搓板 赢球有KISS”做成标题,非常有特点。
四、都市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
综观合肥几家都市报,对社区新闻的拓展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在2002年底,《安徽商报》就推出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并在当年底开展了为期数月的 “社区家家乐”品牌营销活动。目前,几家都市报中有的安排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面,有的则将社区新闻的操作理念落实到日常新闻组织当中,通过提升新闻可读性、开展与读者的编读互动、创造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等方式,实现新闻求近求活求人情味的目标。但是勿庸置疑,合肥目前的社区新闻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操作水平等都并不是很高。在不断倡导改变的新闻实践中,都市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发展步骤和方向呢?
个人认为,一是要符合市场实际。在合肥这样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人们对于单个社区的归属感与对整个城市的归属感容易重叠。具体说来,在梦园小区发生的事情与在三孝口发生的事情,由于距离并不遥远、街区文化差异并不明显,两地居民的心理归属容易发生重叠,都认同自己是合肥人而并不会明确认同自己是合肥某个社区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合肥这样的城市,面向窄众、面向特殊社区人群的社区新闻或许并不急迫。
二是要符合城市气质。总体来说,合肥目前受农业文明遗留影响相对还比较明显,城市呈现出火爆、粗糙、尚动的整体气质,在这种背景下,做社区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内容上应该偏重刚性,做成“必须品”而不是“奢侈品”,在稿件结构上给予维权报道、动态事件报道更大篇幅仍然是报纸发展需要。
三是要符合报纸的整体形象和定位。同样是社区新闻,在北京地区,北京晚报的新闻就显得较为低端,关注好人好事、奇闻怪事,大多是传统模式的传统内容,比如热心人多年如一日地维护公厕卫生等,而新京报的社区新闻则相对更有时代气息,与报纸面向白领面向社会中坚的新锐形象很一致,同样是“多年如一日”题材,记录的可能是年轻的奶奶为孙子长年记成长日记等。同样是维权报道,新京报则对业主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维权给予更多关注。
四是要保证持续的影响力。社区新闻容易陷入鸡零狗碎,如何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组织,或是对类似活动的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持续影响力,既是对社区新闻本身的强力介绍也是对报社整体形象的不断推广,从而通过社区新闻培养大批忠实读者、强化报纸精神家园属性。
在当前的报业竞争态势下,社区新闻的发展对于都市报来说除了是内容建设的必要外,还与报业经营关系密切,报纸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更有效走向终端、如何在大众市场外形成分众市场,为报纸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等问题的提出,都对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社区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走向更广泛终端为指向的社区新闻发展必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操作理念与实战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