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教学策略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民主、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等。反观当前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单一、被动和落后的教学方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学习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严重割裂,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在明确有效教学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探究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与应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为活动对象,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教师有效的“教”,更应该突出学生有效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最优化的方式高效促进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实现,同时还要使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必须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学习过程中可得到启发与激励等。不难看出,有效教学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要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通过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物理素养等,教师可据此设计富有趣味、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2) 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点。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状况,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要重知识,也要重技能;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方法、情感等。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化呈现教学内容,科学处理重难点内容的呈现时机、顺序等,或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等。
  (3) 科学化学习方式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点。根据上述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得知,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后者尤为重要。要变革目前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方式,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与实践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主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会、理解知识的形成,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多元化效果评价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必须摒弃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既要关注结果,又要考察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要考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接下来,我们根据前述理论,以《摩擦力》为例,对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进行实践研究。
  【学情分析】
  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关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养成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设计】
  摩擦力是在弹力与重力的基础上,学生接触到的又一种常见的力。通过摩擦力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也为后面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共包括三部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产生条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与我们。其中摩擦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观察分析法、实验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
  【总结与反思】
  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明确什么是摩擦力,并在共同分析摩擦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力概念。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前提下,总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等。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最后,在“布置作业”环节,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意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们按照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在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体会物理问题来源于现实存在,物理规律可用来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有效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方式。本文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从明确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案例实施了教学实践。事实上,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对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来说,要实现有效教学,既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我们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应用,把有效教学持之以恒地积极实践。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波士顿停跳液,组氨酸一色氨酸一酮戊二酸停跳液(HTK液)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未成熟心肌围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高中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灵敏的感观能力,更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培养。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心理素质  现在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