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本文通过面对当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阐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 必要性 途径
  
  马克思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1]人类从开始盲目地崇拜自然,过渡到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界当作提高物质生活和满足精神成就的征服对象,展开了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和肆意践踏,使人类陷入到不断升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中。然而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理应有勇气承认过往对自然的无知,承担起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职责,谋取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生态道德教育旨在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持续发展的道德理念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塑造生态理性,自觉养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道德行为。现如今,面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平台渗透生态道德理念,对于反思问题的根源及探究解决的方法,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目的而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持续、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忽视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任何形式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作为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生态道德修养。我国生态道德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淀了一些经验,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来看,目前生态道德教育覆盖率较低,没有使所有的大学生都接受到生态道德教育。经笔者调查发现,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在生物化学等专业开设,其它专业大学生鲜有机会接受生态道德的系统教育;即便是开课专业,也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讲授有关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科技研发和推广,很少从伦理学的角度洞察自然的权利及科技的价值。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狭窄和教育内容的片面,使众多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难以提升。
  其次,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单调,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一方面生态道德教育还是处于传统教育阶段,教师多采取灌输式教育,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而且学生缺乏生态道德行为的历炼,使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 [2]另一方面目前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将人置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共生的背景中深层解析,难以启迪大学生对自然权利的尊重和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之意识。
  最后,从大学生自身素质来看,大学生现行道德观念中生态道德意识普遍淡薄。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多以自身需求衡量自然的价值,远离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3]的本真状态。其实马克思早已指明了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的必然后果,他说“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4]。正是由于生态道德观念、责任、情感、行为的失范,大学生身上出现铺张浪费的欲望膨胀、滥用技术的价值错位、奴役自然的审美缺失、蔑视生命的行为紊乱等恶果。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现状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多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一时间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特别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上,西方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富庶物质生活的表象,使得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中影响颇大,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功利主义思想广泛存在。
  第二,从我国高校学科体系的角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阶段,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不协调;所以尽管生态道德问题日显其重要性,但受现今学科体系的制约,教育部未将生态道德课程列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使得各高校生态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总体目标和具体规划不明晰。针对非生物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各高校主要倚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是教师自发开设的该领域选修课来渗透;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如何架构生态道德理论体系的课程建设工作还有待深化。这样,囿于上述方面因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势单力薄,难有成效。
  第三,就教学环境来说,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环境知识和环境法规教育而忽视生态道德教育,注重技术手段对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主体意识觉醒对问题的避免,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系统的科学的内容体系。二是在教育功能上,不少师生还停留在理论传承甚至是应试教育的层面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培养,没有把视野投向切实提高大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领域,背离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三是在教学资源上,许多高校都面临教学资源薄弱的尴尬,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且师资培养滞后,提高教育主客双方对生态道德认知的实践更是稀缺。在此种教学环境下,要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也就勉为其难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在自然界中实现人道主义这一理论。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大学生生态道德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指明方向。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已成必然趋势。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了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是当代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智力保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自觉适应这一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从单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中释放出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机统一,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中,解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塑造具有良好生态品格的未来创造者,在今后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5]。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对象,决定了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面对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对真、善、美充满渴求的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各种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科学知识外,他们更需要对科学的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估,以便使自己成为适合今后时代发展的人才,这就使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系统的把握,对世界的本质及人类的使命有深度的认知。因而在全球面临的生态道德教育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生态自然观——在自然界中实现人道主义这一理论主义为主线,博采众学科之长,贴近时代生活,洞察客观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安身立命的自然界予以深层的伦理语义,及时赋予大学生科学的生态理念,使学生自觉探究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确途径。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决定了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生态道德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和全球性,它要求一种开放的知识体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正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它利用全人类创造优秀文化成果来开阔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门课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够结合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予以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指认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不仅是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换。因而,切入生态道德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予以深层解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其内容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实践性,人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自主、自为、自由的主体性特征”【6】,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实践修行。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抛弃空洞的道德说教、关注主体实践能力的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关注提高大学生与客观世界交往的能力这个核心。在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形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传输生态道德理论知识,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履行生态道德责任,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主体意识觉醒,培植科学生态道德理念,养成良好生态道德行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生态道德理念的重要契机。作为生态道德的主要平台,它既可为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具有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道德人格的实践主体;又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与时代发展合拍中,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诌议[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44.
  [6]邱少全主编:人及其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9.
  作者简介:
  杨东明(1968—)男,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建成(1957—)男,本科,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注: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08年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成果,编号:JXJG-08-15-5
其他文献
巧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学校教学生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现象、重视新闻媒体把握生活地理、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
[摘要] 从污染途径、人体健康、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四个方面论述了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生态环境 影响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
[摘要]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焦作市以创建林业生态市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生态、经济、社会效能方面的作用,建立“生态焦作、绿色焦作”的生态格局,推进焦作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焦作市 林业 生态 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摘要]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设计观念已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主导思想之一。鉴于我国水环境的特点,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生态水质修复理论成为当前水质改善的重要生物措施。鉴于我国城市湖泊水污染的特点,在现阶段,应将挺水系统水质修复法作为先锋方法,进而逐步构建全方位的水质修复工程系统。同时,应进一步发掘挺水系统水质修复法的景观游憩价值、社会教育价值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实施,都进一步促进了电能质量问题的研究及其监测控制装置的研制。电力负控终端的产生,使原始的手工抄表走下了舞台,为电力部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这种负荷控制管理模式推动了电力体制的改革,也使分时电价运营、预支电费等先进管理模式得以推行。只有其统计数据准确,才能真实反映用户用电的情况,这样才能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使用中的负荷终端
[摘要]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力量,离不开团队精神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使新时期大学生在追求自我的同时,逐渐丧失了团队意识,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能继续发挥团队的优势作用,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思想上认识,实践中感悟,环境中塑造,最终形成新时期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为步入社会,培养合作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团队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培养    当今世界
[摘要]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身体的训练外,还需加强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育人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
[摘要] 本文从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的重要性出发,剖析法律情感的概念及特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索性提出了大学生法律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法律情感 大学生法律情感  [Abstact] The paper i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s ’legal emo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式,提出了职业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关于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正确方法,以运用到实践,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创业家。  [
[摘要] 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自我实现更加迫切,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实现观出发,试分析青年学生的自我实现误区,引导青年学生走向成功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 自我 自我实现 青年学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大大地增强。自由、平等、自主、发展等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自我实现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话题。以80、90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