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

来源 :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高自身资源和能力水平并借助外部主体力量放大其潜能提供了有效的转型升级思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本文运用Python获取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增进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供应链集成程度具有显著的推动效用;供应链集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企业家精神在数字化转型通过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促进效果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和非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中更明显;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及供应链集成的积极影响在中小型企业中并不显著;供应链集成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间不能发挥中介作用.本文对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机制和微观基础进行了探索,研究结论对促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性的指导建议.
其他文献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与银行化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信社经营规模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农信社的特殊性,将传统的银行最优规模选择模型拓展为适合农信社的规模调整模型,并在分析农信社最优经营规模的同时,探讨了经营能力和治理水平对经营规模选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102家农信社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经营规模与盈利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即农信社通过调整规模能够实现盈利最大化.进一步测算最优规模数值可知,农信社更适合小规模经营,盲目扩张反而会造成盈利水平下降.在经营
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首先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即中国文化中“管理”的概念和内涵,该研究的任务是循时间线索去贯穿中国历代思想家针对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管理问题不断思考形成的各种管理的思路、观点和方法,将之整合成有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复杂性,以西方理论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理论框架难以承载其全貌,应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涉及的自我管理、家庭和家族管理、经营管理、国家管理和军事管理五大领域,与管理实践涉及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客体)、管理环境、管理内容与方法和管理目标五大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梳理
2021年10月15日,由宁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宁夏大学阿拉伯国家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秘书处和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金融学院承办,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协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来自全国40多所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近百位学者参与此次会议.在开幕式上,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邱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
期刊
从治理逻辑来看,村规民约的生产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治理自上而下推进和下沉的过程.新时代村规民约是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形式.在国家的指导和推动下,村规民约建设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广大基层群众围绕村规民约的内容、形式、程序、实施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但目前村规民约仍普遍存在宗旨的合法性与方法的欠妥性、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薄弱性、程序的正当性与村民的脱嵌性、效力的强制性与实施的低效性之间的适应性矛盾.针对上述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村